钢琴表演中的二度创作与其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分析

2019-08-21 02:14万琳
北方音乐 2019年12期
关键词:二度创作心理问题

【摘要】钢琴演奏不只是对乐谱的演绎,还需要加入演奏者对作品的理解,这就需要进行二度创作,而演奏者的心理变化直接影响着演奏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心理因素与演奏水平紧密相连,只有将二者都控制好,才能达到最佳的音响效果。本文就可能影响演奏者二度创作的心理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钢琴表演;二度创作;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自1709年第一架钢琴在意大利诞生,经过不断完善和改良,在短短三百多年间钢琴成为了现今世界最为流行和常见的乐器。钢琴演奏成为一种极具表现力的形式。随着钢琴的迅速发展,仅就中国而言,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钢琴演奏家,无论是中国第一代演奏家巫漪丽、傅聪,还是钢琴教育家周广仁,乃至现在风靡全球的钢琴演奏家李云迪、王羽佳等,他们的演奏风格截然不同。我们可以看到巫漪丽演奏《梁祝》时带给观众的凄美柔情,也可以被李云迪带入意境浓郁、潇洒飘逸的肖邦世界,甚至能在郎朗演奏《保卫黄河》时想象游击健儿挥动大刀长矛的壮丽场景……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经过长期的磨练与实践,形成了不同的审美意识,在原作基础上进行了二度创作,所以我们才能区别出不同演奏家的音乐风格。

一、何为二度创作

音乐之所以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是因为它最为抽象。它包含着一度创作与二度创作,一度创作是指作曲家通过创作乐谱表达自己的情感与精神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作曲家们会在乐谱中加入自己认为必要的、能突出展现情感的表情记号;二度创作则是指演奏家们在演奏作曲家作品时,依据原创所表达的情感和演奏技巧的基础上加入自己对作品的深层理解。这个过程是一种被听觉器官感知的物质表现,是钢琴演奏实践的归结点和最终结果。

演奏者在钢琴演奏中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美学感知,即便是二度创作,但对作曲家所创作的作品的深层结构不可更改。所谓这种深层结构,不仅仅是指作品表面上的旋律、速度、踏板运用、和声编配甚至严格的对称比例,它更是指一种精神构建,作曲家通过乐谱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些作品通常都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作曲家的生活习俗,甚至是个人的情感经历。演奏者则是在尊重原谱的基础上通过弹奏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作品的二次理解。德彪西曾经说:“充满想象的生活才是唯一真实的生活。”每一个演奏家都一定有深厚的哲学与美学基础,在这个基础上,通过二度创作,给人们带来新的想象空间,让人们探寻作曲家的内心世界以及我们的精神世界。

二、二度创作的基础与表现

钢琴起源于西方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只是在欧洲流行,贡献最为突出的当属德、奥作曲家们,因此,演奏者们在音乐会以及他们所发行的音乐专辑中,西方音乐占有很大比重。对于西方音乐作品来说,风格十分多元化,交响性极强,和声运用十分丰富,有些曲目甚至需要高超的技艺,但对听众来说,如果演奏家没有感情,那也不过是弹奏音乐的机器,无论弹奏多么复杂的乐曲也不会让观众动容。而优秀的演奏者,经过自己的二度创作,就算是弹奏同一首乐曲,也会让听众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例如著名的演奏家李云迪和郎朗,他们在过往的演出经历中弹奏过很多相同的乐曲,但演奏风格截然不同。无论是肖邦、舒曼、李斯特,或是中国钢琴作品,听众很快就可以对他们的演奏风格有明显的区分。郎朗的演奏热情奔放,激情四射,充满生命力;李云迪的弹奏温婉流畅,情感细腻入微,浪漫中又点缀着忧郁。即使个人风格截然不同,但他们的演奏都不会扭曲作曲家内心想要表达的真情实感。

想要向演奏家学习如何进行更好的二度创作,除了演奏者要有扎实的演奏技巧,对乐谱进行细致的研究也尤为重要。想要弹奏一首乐曲,了解作曲家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风格可以帮助我们更恰当地理解作品含义,例如“五人团”与维也纳古典乐派,就有完全不同的生活背景和风格迥异的作品。了解背景后再仔细读谱,应对标题特别注意,这是了解全曲情感的重要线索。比如柴可夫斯基的《四季》,每一首作品都有可以让演奏者直截了当地了解全曲内容的标题,演奏者根据标题可以对作品进行更恰当的情感抒发。其次,乐曲从开始到结尾都会有很多音乐术语,其中包括速度、感情以及一些力度记号,这些术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演奏作品,若把p弹奏为f,把慢板弹奏为快板,那显然是“词不达意”。最后,应当注意乐谱中调号、指法、节奏等问题,如果弹奏过程有错误,应该及时纠正,只有把乐谱弹奏准确,才有可能演奏的更好。

对于智利当代著名钢琴家克劳迪奥·阿劳来说,贝多芬作品的完美演绎是阿劳最大的成就之一,郎朗也曾在许多场合进行过贝多芬作品的公演,和阿劳一样,发行过贝多芬奏鸣曲的唱片集。但他们的二度创作有很大的不同。例如,两位作曲家在演奏贝多芬奏鸣曲《热情》(Op.57)第三乐章时,阿劳在乐章开始时的速度很明显比郎朗的弹奏更慢,力度更为稳重;郎朗则从乐曲开始便充满激情,除速度的处理不同以外,表情记号的处理也有一些细微的区别。下图标记着sf的部分中,sf表示突强,阿劳在演奏时,注重的是ox xxxx x这一组节奏型的突强,尽管sf记号上面第一个八分音符最强,但与后面四个相同七和弦的强弱区别不是非常明显;而郎朗的演奏,把这一节奏型演绎为突强之后又突然变弱,情感对比十分强烈。

尽管两位演奏家演绎的是同一首作品,但细微之处有着很大的差别,郎朗用他激情的演奏,使观众的情感紧随音乐的起伏变化;而阿劳的情绪平稳,没有一味追求速度,力图将原作品的环境和情感高度还原。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在20世纪初创作了十首前奏曲(Op23),这十首前奏曲源于对俄国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社会現实的失望与不满,其中第五首前奏曲(Op23.No.5)是较出名的一首,令人难忘的旋律,展示了作曲家的俄罗斯情怀。如谱例所示,拉赫玛尼诺夫运用了大量和弦,他极力推崇强弱的夸张变化,全面展示了钢琴音响的魅力,短短六小节就标记了很多表情记号,尤其是力度记号,但在作品中,拉赫没有用记号表示踏板的运用。

拉赫马尼诺夫留下了这首作品的录音版本,从录音里可以听出作曲家就算在演奏自己的作品,也会有二度创作。对于未标记的踏板,并不是指作品不需要踏板,拉赫马尼诺夫在演奏时运用了“点点式”的踩踏方式,即每一和弦部分都只是轻点一下踏板,使和弦之间的连接不会过于拖沓和单调。这种踏板的运用更加突出了作品深沉、宽厚的音响效果,使听众能感受到作品所表达的国家需要人民战斗的内涵。其他演奏家在演奏这首作品时速度也有一些区别,虽然谱例里速度标为108,但演奏家们还是会根据这首作品的风格,在进行曲速度的基础上有所改变。

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同样是世界著名的钢琴演奏家,他演奏的夜曲,也是广为流传的经典曲目之一。在世界范围来说,中国演奏家李云迪也是“钢琴诗人”肖邦的完美演绎者,就《夜曲Op.9,No.2》来说,肖邦的这首作品具有典型的抒情诗风格,对比二人在此作品上的二度创作,阿什肯纳齐的弹奏从速度上来讲更为轻快,但不失优雅,每一个音符都经过精心处理,每一个声部都很清晰,让人完全地沉迷在他所演奏的音乐中。而李云迪的演奏,舒缓的速度下则多了一些忧郁,但这种忧郁不是无病呻吟,他属于尊重原创作品的学院派演奏家,把作品演绎得庄重文雅,诗意盎然。

三、二度创作所面临的心理问题

演奏者想要更好的进行二度创作,除了要了解二度创作的原理与基础外,在演奏过程中更要注意一些正常的心理变化,如果无法调控心理机能所造成的影响,再想要在弹奏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就很有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本文列举以下几点影响二度创作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一)压力管理

紧张、恐慌、焦虑是演奏者常见的心理变化,这其实源于演奏者对演奏时未知情况的恐惧,是人的本能,也是精神以及肉体对未知事物反应的加强。有时这种紧张心理压力在演奏开始后会随着身体的适应力有所好转,甚至会消失。但有时紧张感会随着演奏时的突发状况而加强,这并非自信心可以解决,因为紧张心理的核心问题还是源于无法预料的未知情况。这就需要进行压力管理,所谓压力管理,即首先要明确造成紧张心理的根源是什么,再去解决压力情绪下所产生的反应。

许多演奏者在演奏时,经常因为紧张而无法发挥正常的水平,从而无法进行二度创作,常见的情况包括怯场、弹错、甚至遗忘乐谱。如若演奏者在演奏时出现这样的状况,不仅无法完成基本的弹奏,而且会让演奏者对现场演奏萌发糟糕、负面的情绪。但是这种紧张心理并非没有办法解决。很多演奏者紧张的诱因很大程度因为对乐曲演奏技巧的完成度把握不大,所以,重要的是强化自身的演奏技巧。演奏者应对钢琴基础演奏技巧进行透彻的练习,注重基础知识,把练习和感悟相结合,提升自己的演奏技巧,循序渐进,只有夯实了演奏基础,才能保证在演奏过程中发挥正常水平,为良好的二度创作奠定基础。

除了演奏技巧薄弱容易造成紧张心理外,缺乏舞台经验也是造成心理压力较大的诱因之一。演奏者经常会有一种感觉,在台上演奏时,无论是在作品的完成情况还是情感表达上,演奏时的感觉都不尽人意,演出效果与在上课时或私下弹奏时的效果相差甚远。这正是缺乏舞台经验的具体体现。对于初次登台或登台次数极少的演奏者来说,台上的灯光、观众的目光、独身一人的舞台,都在无形之中给了演奏者巨大的压力,如果演奏者心理素质较差,就极可能会有忘谱的情况发生,导致整场演奏的失败。这就需要演奏者调整心态,积极参加舞台实践活动,逐步减少紧张情绪对演奏者机能的干扰。但对于轻微的心理压力则不必慌张,这是上台前正常的心理反应,适当紧张可以提高演奏者在舞台上的注意力,不被其他因素所干扰,帮助演奏者在演奏完整作品的基础上深入进行乐曲的二度创作。

(二)理性与感性的平衡

钢琴二度创作需要理性与感性的平衡,理性是指理智的思维。钢琴演奏中的理性绝对不能脱离对音乐文本的具体分析,作曲家的历史背景、情感经历,都可以为作品的中心思想提供线索,在进行二度创作时理性地对作品进行分析,可以提高演奏者对作品的记忆,促进演奏者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以及音乐风格,深刻了解作品内涵,帮助演奏者在演奏中全神贯注,精神高度集中。

感性则是理性的反面,但与理性并不矛盾。钢琴演奏中的感性是指在二度创作过程中真情实感与想象力的投入。对于真情实感,有些人认为,想要感动听众,演奏者一定要在作品中获得自我感动,只有演奏者先对作品产生共鸣,听众才能从中获得感动;还有人认为,演奏者只是作品的传递者、代表者,想要感动听众,演奏者首先要保持理智。从个人角度来说,笔者更为认同第一种说法,因为演奏者在台上的表现很大程度上是心理的体现,演奏者从情感方面并没有被作品所打动,再想进行二度创作,也很难打动观众。

此外,想象力也是感性因素的重要组成,想象力应该贯穿演奏者演奏的全过程。对于大部分钢琴作品来说,作曲家所经历的时代,现今的人们无法亲身经历,所以,演奏者在真实资料中通过想象感受作曲家的生活背景与时代变迁,是理解作品深层意境的重要途径。若演奏者的想象力弱,所演奏的作品的情感就会模糊不清;反之,若演奏者的想象力越强,作品刻画出的主要内涵就越发清晰。

二度創作理性与感性相辅相成,唇齿相依,理性地了解作品背景,能促使演奏者想象力发挥在合理范畴,而演奏者充满感性的演奏,则可快速带听众领略作曲家想要表达的内涵。感性和理性相互促进,不断发展,都属于音乐心理的基本要素。只有二者结合,才能促进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进行恰到好处的二度创作。

综上所述,对于钢琴表演中的二度创作来说,尊重作曲家所创作的深层结构,并对乐谱进行细致的研究是重中之重,演奏者即便是进行再创作,也只是在情感上进行加工,而不能对原作品的层次有所改动。在演奏过程中,心理因素对于二度创作的影响不容小觑,紧张、怯场、忘谱都是演奏者对作品正常演奏的阻碍,如果连正常演奏都无法顺利进行,更不可能进行深层次的再创作。扎实基本功,进行舞台实践都能帮助演奏者顺利演奏。在此基础上,将理性的分析与感性的想象相结合,才能将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相互配合下的二度创作做到更好。

参考文献

[1]周为民.钢琴演奏艺术的美学思考[J].中国音乐季刊, 2010(4).

[2]张兆利.音乐表演若干心理问题分析[J].北方音乐, 2017(22).

[3]于游姝.钢琴演奏中如何进行二度创作[J].大众文艺, 2018(14).

[4]柯晶晶.音乐表演心理之情感与理智[J].北方音乐, 2018(9).

[5]赵洋.简析钢琴表演中心理素质调控能力的培养路径[J].黄河之声,2018(21).

作者简介:万琳(1993—),女,汉族,内蒙古乌海人,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钢琴演奏与教学。

猜你喜欢
二度创作心理问题
浅论讲故事的几个要点
浅析夏之咏叹——《一抹夕阳》
简析歌剧《伤逝》秋之咏叹——《风萧瑟》
解析舞蹈元素在戏剧小品中的应用
声乐表演艺术中二度创作的重要性分析
论民族声乐艺术之“声、情、美、韵”
农村小学学困生心理问题初探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