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琳
【摘要】浪漫主義时期,门德尔松的《无词歌》曲集横空出世,其中每一篇都短小精悍,优美动听,把门德尔松的内心世界展现给世人,给人们带来不同以往的听觉感受。美是普遍的,是具有代表性的,而美的表达需要有一定的形式。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孔子首先将形式美与内容美进行了区分与统一。对此,本文将从形式美和内容美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门德尔松;《无词歌》;形式美;内容美
【中图分类号】J62 【文献标识码】A
一、《无词歌》诞生的背景
17-18世纪,启蒙运动思潮在欧洲广泛传播,其宣传的民主思想深得民心。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统治法国多年的波旁王朝就此瓦解,封建贵族阶级和中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越发激烈,文艺界对新古典主义反抗,于是一个新的时代在此时孕育——浪漫主义时期。“浪漫”原是“传奇”的意思,“传奇”的特点主要是冒险的、幻想的,于是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被称为“梦幻的”或者“狂野的”。在当时政治运动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音乐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789-1815年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因为正值法国大革命时期,为鼓舞人心、士气,革命音乐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著名的《马赛曲》就创作于此时,崇尚自由、强调突出个人特征的浪漫主义风格也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1820-1880年是浪漫主义的发展期和鼎盛期,舒曼、门德尔松、肖邦、柏辽兹等大批杰出的音乐家都出现在这一时期;1880-1900年初,因为民族问题日益尖锐,民族意识的觉醒使民族主义得到发展,促进了民族乐派的形成。
结合《西方音乐史与名作鉴赏》[1]了解到,费力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蒂生于1809年,这个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一生经历了浪漫主义时期的萌芽阶段和鼎盛时期。他的家庭条件十分优渥,祖父被人誉为“犹太的苏格拉底”,父亲是银行家,母亲博才多学,因此他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16岁时,门德尔松开始从事职业作曲家的工作,18岁时完成了《仲夏夜之梦》序曲的创作,20岁时演出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使得这首作品在时隔百年之后再次被人们欣赏到,从此担负起复兴巴赫音乐的重任。为此,他不仅多次公益演奏巴赫的音乐,让一百年后的人们再次认识巴赫,还将巴洛克时期的装饰音、颤音、踏板等一些技法体现在他的作品中。25岁时他在当时的欧洲已经名声赫赫,担任多个城市音乐季的艺术总监。作为指挥家,他是使用指挥棒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莱比锡的布业会堂交响乐团成为欧洲最出色的乐团之一。门德尔松重视音乐教育,对待教育他非常严厉,1843年,他创立了莱比锡音乐学院。1847年,由于长时间无休无止的工作,加上姐姐范尼去世的打击,门德尔松连续中风三次,最终与世长辞。
从巴洛克时期到古典主义时期再到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体裁不断出现新的形式,那些短小易学的钢琴特性小曲深受人们青睐。由于门德尔松自小衣食无忧、可以受多方面良好的教育的原因,他的内心世界是单纯美好的,所以他历时15年创作出八卷《无词歌》,每卷六首,每一首的篇幅都不长,每一首的旋律都十分优美动听,没有过多修饰,清新朴实,织体简单明了,向人们描述了一卷卷的日常生活景象,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特点。代表作有《春之歌》《威尼斯船歌》《浮云》《打猎歌》等。
二、《无词歌》的形式美
美学家克莱夫贝尔认为,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那什么是形式美呢?形式美作为一个艺术美的概念,在各种艺术作品中,是其艺术表达形式普遍具有的一种非独立的艺术因素,必须建立在与内容美相统一的前提下。相对于美的形式,形式美体现出形式本身所包含的内容,美的形式则更偏向于一种显示人审美的感性形式。
从《无词歌》的创作风格来讲,首先其作品表达内容都是贴近日常生活的,例如《猎歌》(Op.19.no.6)描述的打猎场面,《纺织歌》(Op.67.no.4)描述的人们在织布时梭子移动的声音;其次是作品旋律体现出了歌唱性,这个特点得益于门德尔松幼时跟随卡尔·策尔特学习声乐,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展现了独唱声乐体裁《在海滨》(Op.53.no.1)、二重唱声乐体裁《再会》(Op.85.no.2)、无伴奏合唱题材《追忆》(Op.102.no.2)、有伴奏合唱题材《躁动》(Op.53.no.3)等;还有就是写作手法质朴简洁,八卷作品都是由歌曲一样的旋律和简单的伴奏织体构成,用最简单的音乐带出门德尔松内心最真挚的感情。
从音乐特征来讲,曲式结构多用主题再现、奏鸣曲式结构等;旋律几乎没有过多的大跳,音域在人声音域范围内;和声上他喜欢用非和声性的音符、半音阶转调、等音进行以及七和弦和九和弦等;织体上门德尔松采用了固定音型伴奏和柱式和弦等伴奏织体。
因此,《无词歌》的形式美可以从创作风格和音乐特征两个方面来说,《无词歌》中的每一首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和表达的方式是一样的,每一首作品都是用简单的织体和声、富有歌唱性的旋律表达门德尔松对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情景的感受,用古典的形式表达出浪漫主义的情怀。
三、《无词歌》的内容美
孔子在《论语·八佾》中对《韶》和《武》两部古典乐舞进行评论时提出了“尽善尽美”,“善”在这里指艺术作品所表现的价值观,也就是本文提到的内容美。
关于《无词歌》表达的意思,在马杰里·哈尔福德编著的《门德尔松钢琴作品演奏指导》中作者提到,《无词歌》作为浪漫主义时期新兴的一种钢琴小品题材,旋律优美,织体简单,篇幅短小,在当时刚出版的时候就获得了不错的销量,许多人问门德尔松的作品究竟表达的是什么意思,门德尔松这么说:“就表达而言,把所有的演讲相加,也不能与一首好的音乐相提并论……语言的意思有不同,而仅仅通过音乐,我们便能相互理解。”[2]
说到《无词歌》的内容美,首先,这一钢琴小品题材为浪漫主义时期及后期的同类题材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对后世的音乐家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舒曼的《幻想曲集》、勃拉姆斯的钢琴奏鸣曲部分乐章等;其次,结合《古典形式与浪漫精神的融合——门德尔松无词歌〈沉思〉音乐特点分析》,笔者看到了门德尔松打破古典主义规范的制约,通过频繁的转调、对乐曲再现部的扩充和缩减等手法,体现了他“缅怀传统的同时又紧跟时代脚步”的创作特点;[3]再次,门德尔松通过《无词歌》描绘的一幅幅生活场景和自然风光,表达出他对生活和自然的喜爱;除此之外,门德尔松对自己的创作要求十分苛刻,他不喜欢自己的作品里有谁的影子,即使是他喜欢的作曲家也不行,他一直追求着独一无二,从而突出自己的特点。
综上所述,门德尔松的《无词歌》作为浪漫主义和古典形式相碰撞产生的火花,通过质朴的旋律向世人诉说了他内心多样的情感,让人们体会到了形式与内容两者相统一的美。
参考文献
[1]朱敬修.西方音乐史与名作鉴赏[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
[2]马杰里·哈尔福德.门德尔松钢琴作品演奏指导[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3]周成岭.古典形式与浪漫精神的融合——门德尔松无词歌《沉思》音乐特点分析[J].黄河之声,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