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德宏景颇族传统体育进行研究。认为德宏景颇族传统体育独具特色其主要项目有景颇族刀术、景颇族健身操、扭棍、陀螺等,这些传统体育项目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德宏 景颇族 传统体育
德宏景颇族传统体育是随着景颇族民众生产与生活实践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具地域性、民族性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它的延续与发展与景颇族的文化特征、语言习俗、岁时节日、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紧密相连。既是景颇族民众表达信任、爱情、和谐、互惠等人际交谊的一种平台,更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独具特色的景颇族刀术
在景颇族人民长期生活与劳作过程中,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民族武术,其中刀术就是广为流转的主要项目之一。
景颇族非常喜欢刀,刀既可以作为生产生活的工具,又可以作为防身武器。刀术是景颇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以其刚健、有力的特点闻名于世。每年的正月十五,“目瑙纵歌”欢庆之时,在音乐的伴奏下,男性均会跳起刀舞。刀舞”是男性独有的民间舞蹈,在景颇族语言中也叫做“恩吐拳”,“刀舞”是基于刀术与耍刀,效仿各种劳作过程中收割、播种、砍伐等动作构成的。景颇族男子表演刀舞时候一般手里都持有长刀、长矛等道具,这也表现了景颇族男子的彪悍勇猛。“刀舞”以参与人数为依据能够分成两类,一类是单人刀舞,一类是集体刀舞。单人刀舞(有单刀舞和双刀舞之分)是娱乐性较强的民族体育舞蹈;集体刀舞是为宗教祭祀所用。流转于景颇族民间的单人刀舞,肢体动作类型众多,舞者在舞蹈的时候可依据自身的情感进行发挥,每个地方的舞蹈均有每个地区的风格。双刀舞和单刀舞比较,在风格方面有诸多近似的地方,通常是体现景颇族群众的坚强果敢、骁勇善战、积极进取的精神。其显著特征是动作幅度大、刚强有力,步伐矫健、节奏欢快并且不受时空约束,该民族体育舞蹈在当地民间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2]。
除景颇族刀舞之外,景颇刀术还可分成两种类型,其一是“文蚌拳”,是一种花样刀术,动作大方,姿态优雅,大多在节庆时表演用;其二是“彪赞拳”是具有显著攻击性的一种刀术。
刀术在景颇族的盛大节日“目瑙纵歌”盛会进行表演,参加的男子手持大刀,女人们挥动红布或手绢,节奏整齐地踏着鼓声、锣声绕着雄伟高耸的“目瑙示标”前进,这是群众性的景颇刀术,可以表现战争场面,并可以表现丰收和节日的狂欢。在景颇族的生活风俗中,父辈或者长辈均要让子女深刻掌握刀术。各个村庄部落中均有专门的拳师,也可以向拳师请教。在景颇族刀术中,主要有下述刀法:“三步砍豹”“五步跳”、单双刀、“七步跳”“十字跳”等,大多是效仿劳作过程中的收割、播种、砍伐等动作,带有浓重的生活意味。1在进行初步练习时,先使用削有尖头的芭蕉杆往身上刺,水平较高的,芭蕉杆也无法接近。
景颇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拥有强大的发展潜力与广阔的发展前景,行政机构对全面推动武术运动发展持扶持态度,景颇族群众对本民族武术运用的认识也证明,群众期望增大武术活动的继承与弘扬力度,这样一方面能够满足群众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还能够推动当地旅游行业的发展,为民族区域经济的发展增添推动作用。
二、魅力十足的景颇族健身操
景颇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景颇族健身操主要采用原生态舞蹈的基本元素,融入现代健身操的编排手法创编而成。其动作舞步简单易学,在景颇族古朴的韵律下,更加凸显了民族健身操特有的运动感染力。
景颇族健身操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 根据景颇族人民日常劳动、生活、健身舞蹈等动作编排而成的健身操。首先是总体的风格特点表现为“粗犷朴实、内在深沉、刚柔相济、柔韧有力”。其次景颇族健身操的胯部是摆胯式运动, 且为横绕八字式摆胯。男性多以刀为道具, 女性多以扇子为道具, 形成景颇族健身操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形态。景颇族健身操中女性的动作与男性不同, 强调屈膝带颤步, 动作的刚劲与膝盖的颤动, 肩的前后摆动均要有力。尤其是女性因衣服肩部饰有银泡, 甩动起来较之拧步幅度要大。其中,融入景颇族舞蹈中了揉肩、揉背和健美操基本步伐等动作。[]强调踢踏、腿部、脚部动作多的特色,胯、腰、肩向相反方向扭、斜、偏的典雅优美舞姿以及拧、倾的舞姿等景颇族特色舞蹈,又加之健美操节奏感强的音乐和全身运动融为一体的运动特点很适合在民族地区开展。
三、扭棍
“扭棍”也叫“扭杠”,平时生活中的比赛,往往用扁担做比赛的“棍”,因此也称为“扭扁担”。5这项运动在许多少数民族中都有开展,并且规则也大同小异。在景颇族中开展的比较活跃,因为它使用的器械简单,比赛时又不受场地大小的限制,因此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在景颇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竹杆是乡民们必不可少的挑担工具,因此做扁担用的竹竿就是最方便的比赛器材,然后再寻找一小块平地就可以开始比赛了。比赛时,参赛双方分别站在棍的两端,并用双手紧紧握住棍端。较量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比赛双方朝相反的方向扭棍,能使对方的身体朝自己扭动的方向旋转一圈者获胜;另一种方法是,一方紧攥棍端而不动,另一方可随意向顺时针或逆时针扭棍,若是棍出现明显转动,则扭棍人胜,而握棍人负;若是棍未出现明显转动,则握棍人胜,而扭棍人负。虽然扭棍比赛中,也需要一定的技巧,但最主要是竞技双方腕力和臂力的较量。谁能用强大的腕力和臂力握住棍端,并把棍转得令对手攥不住,那他就取得了竞赛的胜利。
四、陀螺
陀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明代刘侗的詩歌《杨柳活》撰述:“杨柳儿活,鞭陀螺。”这个时期“陀螺”一词,已经正式出现。在我国,由于民族和地区的不同,打陀螺也有不同的玩法和开展形式。有的地方是用鞭子连续抽打陀螺,使之在冰面或平滑的地面上不停地旋转,以旋转时间的长短来判定胜负;而有的地方则是比赛双方的陀螺相互碰撞,把对方的陀螺撞倒的一方为胜,被撞倒的一方为负。
景颇族的陀螺是一种很大的陀螺,是陀螺中之王,直径20厘米,其玩法也是比赛双方的陀螺相互碰撞,把对方陀螺撞倒的一方为胜,被撞倒的一方为负。陀螺的传统制作法:一般用直径8至9厘米,高10至11厘米的硬质的木头砍成平头尖脚,砍成后,现在习惯还钉上一颗钉子在尖端,这样旋转起来平稳而时间会更长;制鞭一般都用笔直的小木棒,有拇指粗大小,长度一般以65厘米至66厘米为适中,头端系上一根1.5~2公尺长的细麻绳,这样就制作出一条完整的鞭子了。然后用麻绳绑紧陀螺,这样就可以正式上场了。农村群众比赛一般不分陀螺的大小、轻重和形状,所以在赛场上你能目睹各式各样的陀螺,有大的,有小的,有轻的,有重的,有细腰的,有头尾皆尖的,有平头尖脚的等等不一。
五、顶杠
顶杠是一项角力类项目,在我国很多少数民族中都有开展。如:羌族称为“推杆”、土家族称为“抵杠”,黎族称为“顶棍”,畲族称为“抄杠”,而景颇族称这项运动为“顶杠”。5虽然这项运动在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名称,但其活动形式非常相似。顶杠,具有强烈的对抗性和娱乐观赏性,并且对场地和器械的要求比较简单,不受时间、季节和地域环境的限制,因而便于开展和普及。
顶杠是比赛双方腕力、握力、臂力和技巧的较量。比赛用的杠一般用较为坚实的竹竿或木杆,长约4米,直径约为5厘米,并在杠上做出中点标记。选一块平坦、防滑的空地作为比赛场地,场地中間画一条中间线,距离中间线1米左右的两侧各画一条标志线。比赛双方各握杠的一端,并且使杠的中点标记处于场地中间线的正上方。准备姿势(以右腿蹬地为例),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呈弓步;双手持杠端于腹部,右手五指张开,掌心抵于杠端,便于发力顶杠,左手虎口张开,于右手的前方握杠,以调节发力的角度和维持身体平衡;上体前倾,压低重心,眼睛注视前方。比赛开始后,双方开始用力顶杠,用力顺序由下至上,后腿用力蹬地,上体紧腰、顶腹、前倾,用力向前顶推。能使杠的中点标记越过对方场地标记线的一方为胜。这项运动虽然主要是腕力、握力和臂力的较量,却也有一定的技巧,例如:压低重心,左手上拉,右手下按,以使对方的重心被迫抬高,并达到破坏对方平衡的目的。另外,竞赛双方还要时刻注意对方的对抗情况和状态,适时采用各种战术。顶杠的战术也非常丰富,有多种进攻战术和防守战术。
六、总结
德宏景颇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在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百花园中是一支绚丽多姿的一朵,通过对德宏景颇族传统体育研究,从中发现德宏景颇族传统体育项目较多,德宏少数民族群众在长时间的生活、劳作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传统的传统体育文化;景颇族传统体育主要在宗教祭祀、节日庆典以及生活劳作中进行,充分体现了民间活动与景颇族传统体育紧密相连。它不仅作为景颇族人民农忙之余的娱乐健身活动,也作为节庆活动中的表演或比赛项目,同时也是景颇族男女青年交往情感、强健体魄、展示勇敢的最佳良机。更是德宏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推进边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云.德宏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概览[M].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
[2]景颇族简史编写组.景颇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3]李向前.当代云南景颇族简史[M]云南:云南民族出版,2010.
[4]德宏州政协文史委.中国景颇族山官[M].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2001.
[5]民族网.景颇族文化网[EB/OL].http://www.minzu56.net
作者简介:徐艳艳(1986—),女, 黑龙江人,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助教。研究方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