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华,罗锦秀,王彦芳
(1山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太原030001;2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抑郁症是全世界最大的致残性疾病[1],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发现,全球抑郁症患者约3.5亿例,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预计到2030年抑郁症将上升至世界疾病负担首位[2,3]。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抑郁症患者伴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功能损伤,主要体现在执行功能、注意力、记忆力等方面[4]。认知功能障碍会影响抑郁症患者预后以及其工作、社交、家庭等社会功能[5]。目前,多数研究者仅探讨了抑郁症患者人格或抑郁严重程度与认知功能的关系,将三者同时探讨者甚少。本研究观察了首发抑郁症患者人格、认知功能的变化,并探讨了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3~12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门诊及住院的抑郁症患者38例(抑郁组),男13例、女25例,年龄20~55(34±11)岁;受教育年限6~17(12.1±3.5)年。纳入标准: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V)抑郁障碍诊断标准;首次发作,且未接受过抗抑郁药物治疗或物理治疗;有足够的视听水平和理解能力;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17分;20~55岁。排除标准:既往躁狂或轻躁狂发作;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或其他严重躯体疾病;合并其他精神障碍。3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男13例、女25例,年龄21~54(34±10)岁;受教育年限5~17年(13.6±2.9)年。纳入标准:精神状况良好,HAMD-17评分<7分;无严重躯体疾病及精神障碍病史;20~55岁。两组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本研究经山西医科大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被试在参与前已知晓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两组人格特质的判定及认知程度的评估 ①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6]判定人格特质。EPQ为龚耀先修订版,共88个问题,包括精神质、外倾性、神经质3种人格维度量表和掩饰性(L)效度量表。②采用HAMD-17[7]评分评估抑郁程度。本研究采用17条目版本,总分<7分:代表无抑郁症状;7~17分:表示可能有抑郁症状;18~24分:表示可能是轻度或中度抑郁;总分>24分,表示可能为严重抑郁。该量表的评分能够很好地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总分越高则代表病情越重。③采用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试(RBANS)[8]评估认知功能。RBANS有12个条目,构成神经心理状态的5个因子;故事复述和词汇学习两个条目组成即刻记忆因子,线条定位和图形临摹两个条目组成视觉广度因子;语义流畅性和图画命名两个条目组成言语功能因子;编码测验和数字广度两个条目组成注意因子;图形回忆、故事回忆、词汇回忆、词汇再识四个条目组成延时记忆因子。该测试总分及因子分均可反映被试认知功能,得分越高,被试认知功能越好。
2.1 两组人格、抑郁评分、认知功能比较 抑郁组EPQ中精神质、外倾性、神经质分别为(52.10±10.63)、(42.16±8.30)、(62.74±9.01)分,对照组分别为(47.00±7.12)、(49.19±10.56)、(45.58±11.02)分,两组比较,t分别为-2.152、2.915、-6.712,P分别为0.036、0.005、0.000。抑郁组HAMD-17评分为(23.13±3.59)分,对照组为(3.55±1.09)分,两组比较,t=-29.27,P<0.01。抑郁组即刻记忆、视觉广度、言语功能、注意、延时记忆因子、RBANS总分分别为(74.97±18.65)、(97.32±11.47)、(94.81±17.46)、(104.36±16.32)、(82.36±19.81)、(87.55±12.57)分,对照组分别为(86.03±13.02)、(107.26±10.75)、(103.03±13.13)、(113.07±11.85)、(95.23±14.80)、(100.90±11.18)分,两组比较,t分别为2.708、3.518、2.096、2.405、2.898、4.420,P分别为0.009、0.001、0.040、0.019、0.005、0.000。
2.2 抑郁组认知功能影响因素 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①RBANS总分与受教育年限正相关(β=0.577,R2=0.573,P=0.008);②即刻记忆与受教育年限正相关(β=0.678,R2=0.524,P=0.002);③视觉广度与外倾性正相关,与DE(HAMD总分、外倾性交互项)负相关(β分别为3.452、-4.686,R2=0.359,P均﹤0.05);④注意与受教育年限、DP(HAMD总分、精神质交互项)正相关,与精神质负相关(β分别为0.455、4.060、-3.087,R2=0.465,P均﹤0.05);⑤延时记忆与年龄、外倾性负相关,与DE(HAMD总分、外倾性交互项)正相关(β分别为-0.770、-3.719、4.134,R2=0.573,P均﹤0.05)。
表1 抑郁组认知功能影响因素的线性回归分析
认知功能指接收、使用、保存信息的心理过程,包括记忆力、注意力、执行功能、知觉运动、社交认知等活动[9]。神经认知测验结果显示,抑郁症患者认知表现普遍较差,提示首发抑郁症患者存在记忆力、注意力、言语功能、视觉广度等认知功能的损害,与既往神经心理学研究[10]结果一致,表明情绪和认知功能受到常见大脑区域和微观分子的影响[11]。
人格是个体区别于他人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Gallo等[12]认为,人格与认知功能的关系主要反映慢性应激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如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内分泌系统、大脑皮质等长期作用影响认知水平。本研究比较了首发抑郁患者与健康人群的人格特质,发现抑郁症患者精神质、神经质特征高于健康人群,这与既往研究[13,14]结果相符。另外,本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外倾性低于健康人群,说明抑郁症患者存在病理性人格,他们内倾、不善交际、孤僻、固执,难以适应外部环境,遇到刺激时,容易紧张焦虑,控制情绪能力差。
McClintock等[15]回顾文献发现,抑郁严重程度与更差的注意力、记忆力、执行功能相关。Booth等[16]发现,在控制年龄、受教育年限、性别等因素后,抑郁严重程度与认知表现无显著相关性,本研究结果与之相符,研究结果差异可能与抑郁严重程度评定标准、认知功能评估工具等的差异有关,需要进一步相关研究验证此二者之间的关系。
既往研究[17]发现,年龄、受教育年限、发病年龄、生活事件、病程和发病次数、童年虐待、药物等都可能导致认知功能损害。有研究[18]提示,老年抑郁症患者比青年患者认知表现更差。本研究结果提示,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有人格特质、抑郁严重程度、年龄及受教育年限。随着年龄增长,认知表现出现下降趋势;受教育程度越高,首发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越好,这与之前研究[19]结果一致;人格特质对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也有影响,具体表现为较高的精神质与较差的注意、编码测验表现相关;较高的外倾性与较好的视觉广度表现相关,但是其延时记忆表现更差。戴媛媛等[13]发现外倾性是认知功能障碍的保护因素,神经质则是破坏因素,本研究结果与其相符。同时,本研究发现抑郁严重程度在人格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抑郁严重程度会减弱外倾性对视觉广度的正向作用,强化外倾性对延时记忆的负向作用,强化精神质对注意、编码测验的负向作用,说明人格特质对于不同群体认知功能的影响是有区别的,也就是说人格对于认知的影响是有一定条件的,并不是所有具有病理性人格的个体均会出现认知功能损伤。Boyle等[20]研究发现,抑郁得分并没有在神经质和认知中起到调节作用,结果差异可能与显著性水平和认知测量工具有关。
综上所述,首发抑郁症患者存在注意力、记忆力、视觉广度、言语功能等认知功能损害,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有人格特质、抑郁严重程度、年龄及受教育年限。人格特质会影响认知功能,抑郁严重程度可调节人格特质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本文为横断面研究,且样本量相对较少,结果可能存在偏倚。未来将增加对研究对象的随访调查,同时结合脑功能成像技术和血液生化指标进行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