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雁
(广东省韶关市广东北江实验学校 512000)
在运用转化思想构建最值问题时,一般会用到平移变换、抽对称变换以及旋转变换.平移变换更多的是通过平移线段来构造平行四边形,借助对边平行且相等来找到相对应的最短线段,从而解决问题求得最值.轴对称变换更多的是利用垂线段最短来解决问题,一般我们可以借助全等三角形、勾股定理以及相似三角形等来确定最值从而求出最小值.接下来我对旋转变换作进一步分析:
例如:已知P是锐角三角形ABC内的一个点,且使PA+PB+PC最小,试确定点P的位置,并证明你的结论.
由于题干只有文字信息,而对于几何图形必须通过图形信息去挖掘题目信息,因此,我们先根据题干信息作出如下解析图:
首先画出三角形ABC,接着以AC为三角形的一边向外作等边三角形ACB′,再以BC为三角形的一边向外作等边三角形BCA′.连接BB′以及AA′,此时BB′和AA′相交于一点P,而这一点P就是我们所要求的.
接下来证明PA+PB+PC=PD+PB+DB′是一个定值.由于△ACB′和△BCA′是等边三角形,因此得出结论:CA′=CB,AC=B′C,∠ACA′=∠BCB′,因此△ACA′全等于△B′CB.又因为∠B′BC=∠AA′C,所以得到∠BPA′=∠BCA′=60°,所以∠APB′=∠BPA′=60°.此时,在PB′上截取PD=AP,将AD、CP连接.由PD=AP,∠APB′=60°,得出△APD为等边三角形.又由AP=AD,AC=AB′,∠DAB′=∠PAC,得到△PAC全等于△DAB′,于是得到结论线段CP=B′D.从而知道PA+PB+PC=PD+PB+DB′是一个定值 .
然后需要证明PA+PB+PC为最小值,在△ABC的内部任意取一点M,如右图所示,此点M和点P不相同,将MA、MB以及MC连接起来,此时构成了△AMC,将△AMC以图中的A点为中心,逆时针旋转60°,得到一个新的三角形AGB′.在旋转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得到AC=AB′,AM=AG,MC=GB′,此时可以得出△AGM是一个等边三角形,由此推出MA=MG.由此,我们可以得到MA+MB+MC=MG+MB+B′G=BM+MG+GB′>BB′.综上所述,我们分析出点P到三角形三个顶点A、B、C的距离之和最短.
在这道题目中,利用三角形AMC的旋转变换将一组“Y”字型的线段巧妙地转成了两个定点之间的线段,再通过“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理论基础轻松地证明出P到三角形三个顶点A、B、C的距离之和最短.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这类求最值的稍复杂题型,是需要作多条辅助线的,这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就比较高.在做这一类题目时,首先教师应引入一些简单图形的辅助线作法,培养学生作辅助线的意识,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其次还应该将作辅助线的题目进行分类,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清晰的概念,以便拿到相应的题作出相应的图,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在解决最值问题时,还有一个常用的方法就是运用模型思想,也就是建立模型,在建立模型时,我们通常会用到方程、函数等的思想,利用均值不等式的计算方法.
例如:已知△XYZ是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其中直角边的边长是1,∠Z=90°.△XYZ的三个顶点分别在等腰三角形ABC的三边上,其中∠C=90°,求△ABC直角边长的最大值.
此题只说明了△XYZ的三个顶点分别在等腰三角形ABC的三边上,并没有说明△XYZ的三个顶点对应在△ABC的哪条边上,所以此时的答案就不唯一了,我们需要进行分类讨论.
第二种情况:假如△XYZ的顶点Z在△ABC的直角边上,在这里我们假设Z点在CA上,此时过点Y作YH⊥CA于点H,在这里令CX=x,CZ=y.我们可以知道以下三个条件:ZY=ZX,∠XZC=∠ZYH,∠YHZ=∠XCZ=90°,因此△ZYH全等于△XZC,那么HZ=CX=x,HY=CZ=y,从而进一步可以得到△AHY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于是得出AH=y.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核心素养的应用与发展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必须围绕核心素养来展开自己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设置情境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设置操作环节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等等,总之,一切的目的都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综合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