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妙苗
摘 要:道德与法治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应该以小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积极应用情境创设的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实践出真知,最终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基于新课改的相关精神,积极探索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常态化生活情境创设的途径和方法,希望能够打通教育与生活实践之间的阻隔之墙,让道德与法治更好地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生活情境
自2016年以来,原有的小学《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课程逐渐更名为《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正式取代思想品德,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道德与法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活即教育”。[1]而常态化生活情境创设的教育方法,就是强调将我们的现实生活作为教学场景,激发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并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强烈愿望和内在动力。按照教育部于2016年对外发布的《青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应该以道德准则和法律常识为基础,注重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习惯的培养。由此可见,教师唯有将常态化的生活情境引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过程中,选择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标准,才能带领学生认识和感知法律条文和道德意识的价值和作用,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法律知识和公共准则,使其成长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现代好公民。本文基于新课改的相关精神,积极探索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常态化生活情境创设的途径和方法,希望能够打通教育与生活实践之间的阻隔之墙,让道德与法治更好地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一、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品德养成
按照新课改的相关精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课程教学的新目标是要充分发掘学生的智慧潜能,调动学生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成效。基于此,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现实需求出发,因材施教地拟定教学方案,强调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积极性,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采用照本宣科的灌输式教学法,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使得整个课堂教学枯燥沉闷,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严重脱节,大大降低了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學成效。因此,提出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授课教师需要与时俱进,吸收新的教学理念,调整教学目标,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从教学的主导者退居到辅导人的位置,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真正完成从自主学习到主动学习,再到热爱学习的转变。[2]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课堂发生质的蜕变,让学生参与的每一堂道德与法治教育课都能收获满满,回味无穷。
二、创设生活情境,提高法治意识
1.发掘班级事件,引发集体探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统计、搜集班级学生亲身经历的真实事件,根据教学内容和性质,针对性地选择与学生相关的事件作为课程研究案例,引发集体研究和讨论,增强学生课堂思考和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以“老人摔倒要不要主动扶起”作为话题,先让小学生以自己的常识去判断应不应该扶起老人,再站在成人的视角,为小学生讲述法治角度和道德角度对应的正确做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普及了法律知识,也强化了学生的道德反思,引发了学生的集体思考和探索,最终形成自主分辨意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再比如,借用小学生之间常见的矛盾和争吵事件,作为研究案例,扩充课堂教学资源,在课堂之上模仿和重现学生之间的争吵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争吵的原因和正确处理的方法。生动的情境重现充分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对案例的关注和思考上,教师再抛出问题进行引导,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流,如此一来,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将大幅度提升,通过自主思考,也对自己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意识进行反思,领悟团结友爱、互助互利、相互包容、互相尊重的重要性,共同建设美好班集体。
2.巧借网络案例,建立规则意识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之中,成为我们生活与学习的重要组成途径。课堂之上能够学到的知识毕竟有限,而QQ、微信、抖音等移动网络平台在人群中迅速普及,成为我们认识世界和创造世界的窗口,孩子们通过网络看见了世界的多姿多彩,开阔视野,积淀知识,为学习创造了诸多便利。因此,我们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生活化过程中,要利用网络途径,搜集更多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材料,丰富学生的见闻,拓宽知识的界限,发掘知识的深度。例如,在教学《班级生活有规则》这一课时,先要明确过马路看红绿灯的交通规则,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这一交通规则,车辆行人随意行走,将会造成什么结果?学生对这一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表现出了极大的讨论热情,纷纷举手,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待学生发言结束之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播放网络之上搜集而来的视频资料,将违背这一交通准则造成的不良后果集中呈现给学生,使其直观体会遵守规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网络,我们可以利用的教学材料更多,对学生的教学广度和深度都将得到极大的提升,小学生通过直观的网络视频,强化规则意识,更加明白法治和道德的重要性,在生活中,自主拟定规则,遵守规则,积累处事经验,增强抗诱惑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让道德与法治意识内化于心,犹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
3.选用时事热点,拓展知识领域
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提高对社会新闻的敏感度,及时地捕捉各种热点、焦点新闻信息,为学生做更深入、更全面的拓展和讲解,给学生更加深刻的氛围感染和思想体会。时事热点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兴趣,还可以利用时事中现实的、鲜活的事例证明课本知识的正确性,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的锻炼和情感上的共鸣及对祖国的了解和认识。例如,在教学《腾飞的祖国》一课时,教师投放两则国内时政新闻:中国首款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研制的干线民用飞机C919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成功实现首飞;我国正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这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两段视频资料气势磅礴,铿锵有力,弘扬了大国力量,和教学主题呼应,学生为腾飞的祖国而自豪的情感愈加强烈。这种把学生学习融入现实生活中的教学,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更能促进学生对国家大事的了解和关心,从而明确学生自身承担的责任,付诸行动。课堂上有机地结合时事热点,既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思维、扩展他们的知识面,又能陶冶他们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组织课外活动,注重行为养成
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其他的知识类学科不同,它更加强调学生的品德养成和法治观念的形成,注重对法律运用能力的培养,是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行是知之始。”和“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3]因此,除了日常的理论教学之外,我们要多元化地组织课外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体验法律和道德无处不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在教学《大自然,谢谢您》这一课时,组织亲子游玩活动,带领学生和家长走入青山绿水,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认识大自然的奇妙之处。例如蚂蚁搬家、燕子低飞、落叶知秋等这些自然现象背后隐藏的自然规律,带给学生更多的智慧启迪,引导学生感知大自然的美好。此外,在游玩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公共规则,爱护花草,爱护环境,不能乱扔垃圾,随意践踏花草树木,提升学生的公共环境意识,学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综上所述,小学生正处于意识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是道德与法治教育践行的黄金时期。然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缺乏,无法理解法律规则和道德意识,唯有通过常态化生活情境的创设,从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出发,借助于网络渠道,拓宽知识界限,结合课外活动,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成效低下、浮于表面的现状,促进法治意识和道德思想在小学生内心的渗透,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优秀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玉梅.让《道德与法治》教学走向生活[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18):105-106.
[2]刘杰浪.管理学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的角色定位[J].课程教育研究,2017(20):50-51.
[3]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06.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