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解读 一样精彩

2019-08-13 07:55董莺歌
新课程·下旬 2019年6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

董莺歌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将“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作为学生必须具备的语文核心素养之一。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结合,在语文学习中提升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以诗解诗”“诗文互解”“以画解诗”“以乐解诗”等方面,提倡古诗文解读方式的多样化,意在创新古诗文教学的方式,打通古诗文阅读与写作、诗歌与图画、音乐之间的通道,激发学生的古诗文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以诗解诗;诗文互解;以画解诗;以乐解诗

中国古典诗文是文学史上的一颗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传诵不衰。而作为传统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语文教材,它所收录的古诗文都可谓经典,每一篇都能带给人艺术的享受。但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古诗文教学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教师鉴赏分析得多,学生参与较少;三是阅读与写作之间缺乏有效连通,不能很好地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创作灵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引导学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要善于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本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尝试改写或续写文学作品。”结合新课标要求,在古诗文教学中,笔者尝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古诗文的解读方式,努力打通阅读写作和其他艺术之间的通道,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文本样式和艺术形式理解古诗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诗解诗

诗歌是凝缩的艺术形式,谢冕说过,读诗就好比是泡茶,就是要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古诗文教学一般都以阅读鉴赏为主,教学的重点多放在品味语言、解读形象和体会情感上。这固然没有问题,但是这样的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阅读的创造性。如果我们能将阅读方法加以改变,鼓励学生用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古诗文的理解和自身的阅读体验感受,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阅读效果。例如,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一诗时,教师鼓励学生用自由的创作方式来表现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有位叫孙×的同学创作了这样一首五言诗,不仅很好地表达了对原诗的理解,而且还彰显了他自身的创造力。内容如下:

五言琵琶歌

月下送好友,秋色随水流。

忽传琵琶声,更添满江愁。

闻此忘折柳,知音难觅求。

相邀重开宴,一醉解千忧。

百请始授首,移船共饮酒。

怀抱琵琶来,遮面犹怕羞。

轻弹三两声,无曲已生情。

声声皆掩抑,弦弦诉平生。

重似骤雨声,轻如私语嘤。

高低交相映,千珠坠盘中。

万籁忽寂静,弦止风亦停。

惟留江心月,引得哀怨生。

曲毕言旧事,悔恨妆泪泣。

如今颜色故,凄苦度余日。

相见相识迟,命舛多相似。

暂且忘烦忧,为君做新辞。

人生不得志,沉浮心自知。

待到伤心处,泣落沾衣湿。

楚屈唐李杜,诗章又如何?

文人常寂寞,贤才多波折。

胸中万点墨,仕途皆坎坷。

流落江湖中,怨恨无处说。

终日常苦忧,感怀做长歌。

赢得古今赞,才名万里播。

二、诗文互解

诗歌长于语言凝练,散文长于内容丰富。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以诗解文,以文解诗。通过诗文互解,一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激发创作灵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学习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之后,有位女同学就用书信的形式来表达苏轼对亡妻的思念:

昨天夜里,我又梦到你了。你我重逢在遥远的家乡,在熟悉的房间里,明月透过窗户映照着你的倩影。你对镜梳妆,黑发如瀑,娇媚的容颜一如往昔。你回过头,你我彼此凝视,感受那久违的眸光,“相见无言,惟有泪千行”,内心有万语千言,此刻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所有的酸楚和幸福都化作两行清泪。可醒来后,明月依旧,松岗依旧,只是没了你。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愁乱了心,愁断了肠,就让今晚的月光把我对你的思念和爱恋洒在你的墓冢,让那棵棵矮松代我日夜陪在你身旁。遥望苍茫的夜空,我不禁叹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在学完杜牧的《阿房宫赋》一文后,我鼓励学生用诗歌的形式来解读这篇文章。结果学生兴致非常高,全班46名同学一下子创作了30多首诗歌,虽然学生创作的大部分诗歌笔法还略显稚嫩,但是却足以显示他们高涨的创作热情。抄录两首如下:

咏阿房宫

蜀山空兀阿房出,楼阁高耸入云中。

楚人一炬成焦土,千古兴亡一叹声。

咏阿房宫人

晨起扮得新妆成,倚门盼闻宫车声。

一生只为得君幸,可怜红颜锁深宫。

三、以画解诗

俗話说:诗画不分家。宋·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写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他不仅仅能诗善画,而且把艺术中的诗与画,通过他的作品给以融化。诗画有机地结合,是中国画的传统,也是中国诗的特点。针对书画不分家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打通诗和画的通道,鼓励学生用图画来解读诗歌。

2017年高考江苏语文试题第5题无疑就是打通诗画通道的有益尝试。原题如下:

下列诗句中,与下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

A.小梅香里黄莺啭,垂柳阴中白马嘶。

B.门外平桥连柳堤,归来晚树黄莺啼。

C.学语莺儿飞未稳,放身斜坠绿杨枝。

D.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图画中柳树上的黄莺遇人而不飞,目送行人离去,可见与人相互熟识;江岸上船夫正在撑篙,岸边两人中一人拄着拐杖一人背着行囊正移步舟边,可见是要远行。图中情景正应合了戎昱在《移家别湖上亭》一诗中“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两句诗所表达的意境,这两句诗赋予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在鉴赏韦应物的《滁洲西涧》中“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两句诗时,笔者分别展示两幅图画,第一幅图画上,晚潮春雨,水势湍急,郊野渡口,空空的渡船自在漂浮,孤零零的船桨斜挂在小舟之上,悠然淡然;第二幅图画与第一幅不同的是船桨上已结出了一层绿色的青苔。结合两幅画面,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看哪一幅画最契合诗歌的意境,通过讨论,加深了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把握。

在诗歌和图画之间建立通道,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也能加深学生对诗文的理解。

四、以乐解诗

除了诗画相通之外,诗歌和音乐之间也有非常密切的关联。《尚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这是说诗是用来表达人们情感意志的,歌则是用来咏唱那些表达思想情感的言辞,五声旋律紧紧依附着歌唱,而律吕则是用来调谐五声的。可见言志之诗和歌唱关系之密切。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都存在着诗歌与音乐相互配合、相互启发、相互渗透、互补共生的现象。

诗歌中蘊含音乐美,音乐中有诗歌性,诗歌和音乐两种艺术形式的互相交融给文学和音乐彼此的创作也带来了灵感,比如二胡随想曲《枫桥夜泊》和古琴曲《大江东去》就是分别根据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创作的,而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作品则是在乐曲的感染下创作完成的。在鉴赏这类诗词时,就可以充分发挥音乐在诗歌阅读中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欣赏相关音乐作品,体会诗歌语言和音乐的相互融合,从而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进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还有一些诗词,虽然其本身和音乐没有直接的关联,但也可以让学生借助音乐来体会诗歌情感的起伏变化。在学习《拟行路难》和《将进酒》这两首诗时,笔者引导学生用乐曲的变化来诠释诗人的情感变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当然,创新性地解读古诗文的方法不止以上几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读古诗文,改变了以往古诗文教学方法单一和枯燥的现象,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鉴赏的热情,激发了学生主动创造的活力。阅读与写作的结合,诗文鉴赏与图画音乐鉴赏的结合,对于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审美鉴赏能力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古诗文多样化解读过程,其实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过程。只要教师多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解读策略,善于给学生创设足够的解读空间和恰当的解读情境,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思维创造的火花,全面提升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