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山 邹宝刚 王喆 辛兰芳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强调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提出“校外课程资源的利用,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开发各种校外课程资源,逐步建立校内外课程资源的转化机制,实现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乡土历史作为校外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大历史教育者的重视。乡土历史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也是历史教育者自我完成知识体系,转变教学授课模式的重要途径。历史小论文的创作符合中学生发展的自身特点,能够满足其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发展需求,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乡土历史教学与小论文创作相结合,便是“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和“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进一步培养中学生对家乡历史的热爱,“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所在地安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资源,这是将乡土历史与高中历史教学有机结合的有利资源。
一、安阳乡土历史资源概况
乡土历史资源“主要指当地保留下来的具有浓厚乡土历史气息和地域文化特点的资源”[1]。安阳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乡土历史资源丰富,有大量遗址、遗迹、文物可作为教学载体。
1.古帝文化。一般认为“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其中颛顼、帝喾在安阳地区有频繁活动,死后葬于内黄县梁庄镇三杨庄村西北处,汉代开始修建陵冢,历代多次修葺,直至现今祭祀不绝。
2.殷商文化。安阳地区是商代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殷墟为商代后期宫殿宗庙、王陵等遗址,出土文物众多,尤其是甲骨文、青铜器、玉器举世闻名。
3.周易文化。“文王拘而演《周易》”,所拘之地为安阳汤阴县羑里城,殷纣王关押周文王达七年之久,他据伏羲八卦推演出64卦384爻。羑里城是有史可据、有址可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监狱。
4.曹魏文化。2009年12月27日,经国家文物局最终认定,位于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南的高陵墓主为曹操。六朝古都邺城历史上长期处于安阳辖地,六朝包括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
5.佛教文化。安阳地区佛教文化范围广、影响大,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天宁寺文峰塔、修定寺塔、灵泉寺石窟、明福寺塔、小南海石窟、阳台寺、大兴禅寺塔、惠明寺、洪谷寺塔、千佛洞石窟等。
6.两宋文化。安阳地区两宋文化遗址主要有韩魏公祠、岳飞庙。韩琦为安阳人,北宋三朝宰相,曾率军抵御西夏、主持庆历新政,为北宋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死后安阳人为了纪念韩琦修建公祠。岳飞为汤阴人,南宋抗金名将,后人为纪念岳飞而建祠庙,历代屡有增建,如今成为一处完整的古建筑群。
7.近现代文化。马丕瑶为安阳县人,清末任广东巡抚,建有马氏庄园存留至今,被称为中原第一官宅。袁世凯曾在安阳洹上隐居垂钓三年,死后葬于安阳袁林。红旗渠位于安阳林州市,20世纪60年代建成,被称为“人工天河”。
此外,安阳地区还有小南海远古文化、渔洋文化、扁鹊文化、仁义文化、古城文化等等乡土历史资源。
二、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课堂教学。首先,在讲授历史统编教科书的过程中,补充、穿插乡土历史。如讲授必修1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时穿插商朝与安阳殷墟相关史实;讲授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时穿插袁世凯在安阳隐居及称帝失败死后葬于安阳的历史;讲授必修3第3课《宋明理学》时会涉及宋代书院教育,则补充安阳市区北宋韩魏公祠的昼锦书院。乡土历史资源与历史课堂的有机结合,会使得课堂气氛活跃,晦涩难懂的问题也会茅塞顿开,下课后还会继续探讨,学生的历史思维受到极大启发。如吴金炉所言“当遥远的历史和身边的现实发生了密切联系,枯燥的历史知识和生动的生活课程资源结合在一起,那么‘死的历史就会变‘活,学生也就很容易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深刻的认识。”[2]其次,开设乡土历史的校本课程。在中国新课改的教育形势下,校本课程成了新课改的重点,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目前不少学校开设有校本课程選修课,历史教师可相互协作编写乡土历史教材并积极申报相关历史校本课程。著名历史教育学家臧嵘认为乡土历史教学至少有四个方面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大大丰富历史教学的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深厚情感;可以唤起学生对历史的真实而亲切的感情;民族地区还能起到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作用。[3]
2.课外实践。“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机动灵活,形式多样,学生可以有选择的余地,能够照顾到学生的不同需要,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同时,又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扩大。”[4]结合安阳地区乡土历史资源,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安阳博物馆、安阳民俗博物馆等,也可以参观二帝陵、殷墟、羑里城、曹操墓、韩魏公祠、岳飞庙、马氏庄园、袁林等历史遗址、古迹。开展乡土历史社会调查也是课外实践活动的有益尝试,如安阳“本地区的历史沿革与变迁、本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某一种大事件对本地区的影响、城市建设的传统与发展、社会生活水平的变化等。”[5]此外,还可以结合乡土历史的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
三、乡土历史小论文创作的价值
乡土历史小论文是在充分掌握乡土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结合相关乡土史料,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就某些历史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的小论文。一般乡土历史小论文篇幅短小(两三千字左右),文章内容结构简单,选题要小而具体,又能抓住本质。一般而言,优秀的乡土历史小论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主题明确;论据充实,引用乡土史料恰到好处;论证科学,逻辑严密;结论正确,首尾呼应,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有史学特点,切忌文学化倾向。乡土历史小论文的创作对于历史教学有多重价值。
1.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历史是一门科学性与思想性并重的学科,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家国情怀教育,高中历史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拓宽教学思路,让学生牢记历史,将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升华,逐步培养学生理性的、开放的爱国情怀,将历史学科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6]高中生是在耳濡目染的乡土意识中逐渐成长的,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结,乡土历史的内化便是诱发乡土情结的有效动力。乡土历史是国家历史的缩影,从热爱乡土历史进一步升级为热爱祖国。乡土历史小论文的写作,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提升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乡土历史小论文创作的过程也是历史思维能力提升的过程,从确定小论文主题到搜集相关乡土史料,再到论文框架设计,最后完成论文创作。在此过程中需要运用判断、比较、归纳论证乡土历史问题,运用批判、借鉴、引用评论乡土历史观点,又要独立地对乡土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3.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乡土历史小论文的创作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需要寻找、查阅乡土史料,尤其如文言文史料存在晦涩难懂的现象,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史料的能力;自己所查阅乡土史料浩如烟海,能够从中提取与论文主题相关的有效历史信息也是一项重要能力;如何把有效乡土史料进行重构组合,需要具备逻辑思维能力;最后论文的写作具备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尤其是要用历史语言表达出来,避免文学化、口语化色彩过于浓厚。
4.转变教学方式。乡土历史小论文创作也适应了新课标“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在教师主导之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乡土历史小论文的创作过程也是师生互动过程。师生共同探索学习,在提高学生各项素养的同时,也能促进教师自身的学习与成长。
四、乡土教学与小论文创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行政部门重视不足。首先地方教育部门以及多数学校对乡土教学重视程度欠佳,虽然国家规定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但面临现实高考升学压力,能够有效进行乡土历史渗透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会严重缩水,甚至直接砍掉。其次目前高考题目仅有江苏省涉及小论文考题,全国新课标历史卷多年来未曾涉及,在高考指挥棒下,乡土历史小论文的创作会大打折扣。
2.课时难以保证。目前高一、高二年级每周仅有两节历史课程,能够按时完成教科书基本任务也是捉襟见肘。面对九门课程的繁重课业负担,学生难以抽出大量时间进行乡土历史小论文创作。一般而言,每学期仅能布置一两篇小论文任务,也缺乏系统全面指导,易流于形式。对于历史小论文的要求,更多教师停留在教科书中的历史主题,难以与乡土历史有机结合。
3.教师乡土历史教学与小论文创作的素养有待提高。由于现阶段教育的客观条件影响,部分历史教师对于乡土历史缺乏正确认识,学习具有很大被动性,而在入职前接受的更多是通史教育和特定历史专业教育,没有系统的乡土历史知识背景。[7]乡土历史小论文的题材宽泛,内容也会相对复杂,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超越历史教师的知识范畴。
4.评价机制欠缺。“在过去的历史学科学业的评价中,我们在思想和方法上都存在较大的弊端,这些弊端已经极大地制约着中学历史学科的健康发展,也妨碍了中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例如,评价功能单一,评价的真正意义不断丧失;历史教师过分注重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有的甚至认为这是评价的唯一目标和功能;过分看重高考的作用和意义,有的甚至认为高中教学的一切都要围绕着高考这个目标,等等。”[8]目前需要轉变教学的评价机制观念,采取切实可行的奖励措施,方可推动乡土历史教学与小论文的创作。
参考文献:
[1]杜芳.新概念历史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40.
[2]吴金炉.教学思辨:历史教学的有效平衡方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134.
[3]臧嵘.乡土历史教材与教学纵横谈[J].课程·教材·教法,1987(7):36-37.
[4]马卫东.历史教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32.
[5]叶小兵,姬秉新,李稚勇.历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94.
[6]赵志强.新时代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N].山东教育报,2018-05-30.
[7]李亚迪.历史乡土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以潍坊地区为例[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17.
[8]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45.
注:课题名称:乡土历史综合实践课与小论文创作探究(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2018]-JKGHYB-0950。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