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与影响:名师工作室的实践探索

2019-08-13 08:50李树民
地理教育 2019年7期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探索实践

李树民

摘 要:名师工作室要产生影响,必先有建构;要产生重要影响,“名”副其实,必须有核心建构,以核心建构成为重要他人;通过核心建构自觉主动展现工作室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文章从名师工作室构建的理念、途径、方法等方面对名师工作室的构建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实践;探索

一、理念之核:以人为本与文化立人

康德说:“人是目的”。以人为本是工作室对教育本质和使命的认识。教育应该有价值理念的引领,一种整体向上的文化态势。工作室的理念是“以人为本、共生共赢”。建立“以情道行、以真诚换真诚、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他人”的管理风格。

作为创新工作室主持人,守望生命的麦田,修“四度”之师。做有“温度”的师者,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这份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充满正能量,去感染周围的人。做有“韧度”的师者,有责任感、有方向感、有使命感,积极乐观地面对工作上的压力、困难。做有“深度”的师者,善学善思、深谋远虑、努力追求专业发展的品质,有知识储备,有文化内涵,实现学高为范。做有“宽度”的师者,内心宽厚、宽容,如海纳百川,融汇丰富的教研思考,交流分享优质的教研资源。

工作室关注团队成员的实际需求,为成员提供“专家引领、师徒结对、学校体验、合作学习、经验分享”的学习机会与平台,使成员能够获得持续、随时、细致的观察与体验,更加有效地学习相关知识、提升能力。提倡有机整合“学、问、思、辨、行”等自主学习行为,以充分发挥各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工作室分别从学习内容、学习场景、授课教师三个维度加强实践性开发与建设,注重培养成员的实践能力,着力落实课题科研方面的具体事务。自发形成“互帮——互助——互研”的学习研究共同体,培育团队合作和分享精神。

二、建构之道:追求专业生命幸福感

自转公转追寻着本真教育。多年来,团队成员像地球自转一样,一直不停专业阅读、专业反思、专业实践;像地球公转一样,遵循教育规律,育人规律这条轨道不断前行,努力探寻,做学者、智者、行者。

书香是成长的底色。专业阅读成为专业发展的起点,阅读给人以通透的快感,修身静气。专业反思成为专业发展的着力点。把在反思中发现的问题、经验转换成科研课题,把论文写在课堂上、写在生命的歌唱中。寻求教学对策,拓展教育境界,体悟研究的价值。专业实践成为专业发展的中心。将“高质量、高效率地上好每一堂课”作为首要任务。开展“五学”工程,建立立体学习网络。通过自学(通过自我阅读、撰写笔记、整理资料等方式丰富学识)、群学(交流、分享、悦纳彼此所得)、网学(借助丰富网络资源开展学习、交流)、访学(组织教师参加不同形式、不同主题的学习培训)、面学(邀请学科专家均莅临学校讲学,与团队成员面对面交流学习)等活动提升教师学科素养、教学水平。

三、影响之法:深度教研与专业引领

1.构建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现场学习力

“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许多优秀的教师都是在“课堂拼杀”的实践中诞生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课堂实践都能造就优秀的教师。在问题的状态下思考、在研究的状态下教学,这样教学就会由偶然走向必然、由自觉走向自由,教师才会实现由经验型向学者型、智慧型的转变。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不仅可以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主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目的性和创造性,还可以帮助教师在劳动中获得理性上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质,从而体会到工作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美好教育从课堂出发。用“每一节课都会影响学生的生命质量”的担当去践行课堂的至简之道,使之“有滋有味”,坚持开设常态化的示范课,探索“原境明道”的课堂理论与实践,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将学科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能力(图1)。

“原境”,从学科本质上,还原背景,探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在价值立意上,主张课堂教学以境界为上,即“自然”“真切”“深沉”“韵味”。“自然”即尊重学生禀赋,遵循教育规律和教育哲学,师生的状态是本色的、清新的。“真切”的核心在“真”,一是理真,有客观合理的学理依据,教学是基于客观的教情和学情的;二是事真,教学过程是原生态的,是无痕教育;三是情真,师生的对话的氛围是朴素且和谐的,蕴含着来自心灵深处的真诚。“韵味”即课堂富有艺术性,互动生成手段多样,过度更巧妙,方式更精致,活动更有意趣。“明道”即“情境理性”,在场景中以课程视野追问和思考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本质、学科核心思想与方法,从学科视角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

2.注重“教师的内涵发展”,突出研修的“活力”

强化教学能力研修——实现教学引领。重视文本解读,深入研读文本,做一个老老实实的“读者”,深度研究设计,做一个认认真真的“教者”。以同课异构、主题研讨课为形式,共同对教学过程“复盘”,提升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塑造鲜明的教学风格和特点,积累丰富的课堂教学资源。

强化专业能力研修——实现专业引领。以参与学科教学基本功比赛为形式,提高工作室成员的专业素养,注重教学反思,深刻反思教学,做一个大大方方的“评者”,以教学反思催生高效课堂,帮助教师总结提炼自己教育智慧和教育艺术。

强化科研能力研修——实现科研引领。围绕省规划课题《高中课程目标序列化引领下的有效教学研究》《基于认知风格差异的有效教学的实证研究》等,探索高中地理课程目标层级化和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适切性。并以研促教、以科研带动学科的特色发展,提升学科品牌和教师的影响力。

强化团队影响力研修——实现团队示范。建立研修共同体,建立和而不同,周而不比的团队文化,以交流促影响,以交流提升工作室的发展空间,实现团队在区域内的辐射和示范引领。

2.构建课程图谱,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

我校在“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下,强调生命和生存。从2006年开始,以地理学科为核心,着眼于学生自主行走力量为价值取向,开展减灾教育。学校先后荣获江苏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无锡市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无锡市环境教育基地等荣誉。

2014年9月,从学生、学校、学科、社会立场创生具有实践性、探究性和开放性的减灾课程。减灾“馆课程”是以学会生存、生命关怀、健康第一为立意,以减灾教育为主体,以国家课程与学生日常生活深度融合为组织方式,以学生实践、探究、体验为学习经历的综合性校本课程。减灾教育课程基地通过物态和非物态相结合的模型展现,诠释减灾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了模拟演示、直观体验、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和多元化嵌套的减灾教育课程体系。整个课程基地包括地质灾害探究厅、气象灾害探究厅、环境灾害探究厅、火灾探究厅、核生化污染及现代防空展示厅、海洋自然灾害探究区、270°环幕与数字地球演示廳、图书信息检索中心和名师工作室等。减灾“馆课程”基于生命教育理念,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构建显性和隐性课程,主要包括减灾“实体馆”“校内馆”和 “校外馆”,如图2所示。

“馆课程”创设了教学环境,突出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搭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改变了教学组织形式,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工作室团队一路探索一路学,一路践行一路思,将思想、文化、理念融汇聚集。

猜你喜欢
名师工作室探索实践
带一支团队 抓一批项目 出一批成果
关于中职学校组建“名师工作室”的一点思考
名师工作室环境下,发展英语教师共同体科研能力的策略探讨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