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的变迁”活动教学建议(人教版)

2019-08-13 08:50刘宏
地理教育 2019年7期
关键词:学科素养

刘宏

摘 要:“海陆的变迁”活动探究以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围绕该节教学目标,结合该节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活动,有效实施活动,在活动探究中达成学习目标,培养地理学科素养。

关键词:学科素养;海陆变迁;活动探究

一、活动分析

1.课程标准

本节课程内容标准: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根据这两条课程标准,确定活动目标,合理选择运用活动资料,确定活动开展程度。

2.教材分析

“海陆的变迁”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沧海桑田”“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板块的运动”。“沧海桑田”部分主要说明海陆变迁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并给出其简单原因;“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部分主要介绍大陆漂移说;“板块的运动”部分主要介绍板块构造学说,后两部分是对第一部分——海陆变迁从两种不同视角进行的解释。三部分内容紧密围绕“海陆变迁”主题展开,形成一个有联系的知识框架(图1)。

教材三部分都各自包含一个活动主题,依据顺序分别称为“活动一”“活动二”“活动三”,现从活动主题、活动所属内容、活动资料构成、活动涉及主要知识点与学科素养方面分析,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3.活动拓展

本节活动内容以教材活动为主,根据教学需要,可对教材活动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更新、替换等,使活动资料更易使用,提升教学效果。“活动一”中教材举例3个(表1),从海洋和陆地相互转换关系看,“喜马拉雅山中海洋生物化石”和“荷兰围海大坝”反映了海洋变迁为陆地,“我国东部海底古河道遗迹”反映了陆地变迁为海洋;从海陆变迁的原因看,前两个是自然原因,最后一个是人为原因。从海陆变迁对象转换和原因角度,可以增加1~2个实例。“活动三”中需要解释的现象有3个,同样可以增加几个常见现象,如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青藏高原的形成、太平洋不断缩小、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等,在增加相关现象时,应配备相应图像及必要的说明文字。

二、教学建议

1.“活动一”教学建议

活动一主题是“海陆变迁的实例分析”,从属于“沧海桑田”部分,目标是知识上认识、理解和运用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学科素养上培养综合思维。根据本节课程内容标准,本部分是教学重点,但要求层次不高,难度较小,因此活动一实施时间不宜过长,深度不必加大。本活动的实施节点,一种是在“沧海桑田”部分教学完成后作为对教学内容迁移运用时集中进行,另一种是在该部分教学时作为情境引入,将海陆变迁原因的教学融入对真实现象的探究中,这样对海陆变迁原因的认识更加深刻,建议采用后一种节点。

采用后一种节点时,可以选取活动所包含的三种现象中的一种进行重点探究,建议选择“喜马拉雅山中海洋生物化石”,其余两种在该种现象原因学习完成后再进行。进行“喜马拉雅山中海洋生物化石”活动教学时,教材只有一幅景观图和简单的文字,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资料不够充足,可适当补充,如生物化石的形成和作用、喜马拉雅山及周边地区海洋和陆地分布图等。主要过程环节依次是:呈现喜马拉雅山中海洋生物化石景观图片或补充的图片、视频资料,提出问题“喜马拉雅山中为什么会有海洋生物化石”;呈现生物化石形成和现今喜马拉雅山脉及周边地区海洋、陆地分布图资料,得出现今喜马拉雅山脉地区之前有海洋生物和海洋存在;通过与该地区现今为陆地这种情况进行比较,认识现今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发生了海陆变迁,并且是由海洋变为陆地;呈现喜马拉雅山脉形成和高度资料,进一步发现该地区海洋变为陆地的原因是地壳运动,属自然原因形成。

对喜马拉雅山中海洋生物化石进行活动探究后,可让学生运用刚才所学知识对活动中其余两种现象进行解释,不仅可增强对海陆变迁原因的理解和运用,还能检测学生掌握情况。根据学生完成情况,提出相应措施,最后再呈现增补的现象,让学生自主解释。

2.“活动二”教学建议

活动二主题是“运用大陆漂移说解释地理现象”,从属于“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部分,知识目标主要是对大陆漂移说的理解和运用,能够从大陆漂移说的角度解释一些现实中的海陆变迁现象,学科素养目标主要是培养综合思维。本节课程内容标准对本部分没有提出要求,故活动二开展时间宜短,不必拓展和深入。该活动既可在学习大陆漂移说后运用该学说进行解释,也可融入本部分教学过程中,建议采用后者。采用后一种方式时,将活动融入大陆漂移说的教学过程中,可将该活动中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作为教材39页图2.17“难道仅仅是巧合吗”问题的材料,说明南美洲大陆与非洲大陆轮廓吻合现象并非巧合,进而为大陆漂移说提出证据。学习完大陆漂移说后,再运用该学说基本观点解释其原因,可增强活动效果。

3.“活动三”教学建议

活动三主题是“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观点解释地理现象”,从属于“板块的运動”部分,知识目标是理解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运用这些观点解释相关地理现象,学科素养目标是培养综合思维。根据本节课程内容标准,本部分是本节教学重难点,要求较高,因此本活动也是三个活动中的重点,应给予较多时间和进行较深入的开展。同样,本活动的开展既可在“板块的运动”教学完成后进行,也可融入其中,建议采用后者。

教授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时,可将本活动的相关地理现象作为事例解释说明相应观点,以促进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教授板块构造学说的“在板块交界处,两个板块发生张裂,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这一观点时,可将活动中“红海为什么不断扩张”这一现象作为实例说明该观点。教授“在板块交界处,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在陆地常常形成山脉”这一观点时,可将活动中“喜马拉雅山脉是怎样形成的”(教材第43页)作为实例来解释说明该观点,以认识到喜马拉雅山脉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由这两个板块碰撞挤压形成,之后可结合该活动中“喜马拉雅形成示意”(教材第44页)图文资料进一步具体说明该山脉在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下如何形成,使学生对该观点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刻。结合活动相关现象教授板块构造学说观点后,对活动中其余现象以及增补的相关现象进行解释,以增强对板块构造学说观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也可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猜你喜欢
学科素养
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师范生动物学学科素养
在学科素养中不断提升小学语文整体水平
浅谈音乐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
基于新课程改革深入下的高中历史学科素养培养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科素养的渗透初探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读、问、讲、练、思”五环节的有效渗透
品语言之妙 展寓言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