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观视角下的试题及教学变革

2019-08-13 08:50冯丹
地理教育 2019年7期
关键词:时空观变革试题

摘 要:时空观视角下的教学变革体现在教师对试题中不断出现的近现代时间及地质年代维度下的地球演变知识的重新把握。当下高考试题强调的是情景的真实性区域性,必然有各种时空素材在体感中呈现,现以2019年全国卷试题为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时空观;教学;试题;变革

一、建立时空概念有助于准确把握试题立意

查询百度什么是时空观,网上是这样描述的:时空观,指的是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根本观点。它是哲学世界观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是在人类长期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历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此文中提及的时空概念,没有哲学世界观的意味,更多的是具体的地点,包括经纬度描述的准确位置,以及可知的地质年代长河中的时间概念。对时间维度的关注可以分为短期的人类历史和长期的地质历史两个角度。前者在现行教材中经常出现,后者相对较少,但是在近年的高考题目里频频出现。试卷中倒是不断地出现准确的年代及地理相关事物变化的情景,通过设问来考查学生对于此类问题发展变化因素的分析和诊断。2019年全国一卷中的选择题各组题,都准确的提及时间,如表1所示。

利用表1,可以发现时空要素在本次试卷中的布局和呈现方式的全面,而且在头脑中建构一幅清晰的考点图。

二、时空概念明晰的试题往往趋于真实的再现世界原貌

以2019年全国地理I卷第37题为例,提及的内容:“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其实该句话描述的情况发生在1亿年前。维基百科关于此事有相关资料说明翻译如下:非洲板块移动的速度估计是每年2.15厘米(0.85英寸)左右。在过去的一亿年里,它一直向东北方向移动。这使它更接近欧亚板块,导致海洋地壳与大陆地壳(如地中海中部和东部的部分地区)汇合的俯冲。在西地中海,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的相对运动产生了横向力和压缩力的结合,集中在一个被称为亚速尔断层带的地区。沿其东北边缘,非洲板块以红海裂缝为界,阿拉伯板块正在离开非洲板块。

笔者曾尝试在高二文科班做对比试验,请写出该题素材中的时间和空间信息。大部分同学写出的是:末次冰期。对地中海所在区域的板块运动事件基本不予以关注,既不关注该句隐藏的时间条件要素,也不关注这个板块运动对后期区域环境的影响。

另外,该题后文中“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也提及时间。经查核:末次冰期是距今时间最近的一次冰期,发生于第四纪的更新世晚期,始于约11万年前,终于1.2万年前。因为末次冰期的终末并非末次冰川时期的终末,所以我们说末次冰期约于1万年前完结,并不代表末冰川时期的终结到来。末次冰期内,各地冰盖亦曾出现数次的进退。冰退称为间冰段,格陵兰的冰芯钻探表明,过去十万年的末次冰期共有24个间冰段。从人类考古学看,末次冰期发生于人类的旧石器时代与中石器时代。随着地球走出末次冰期,人类历史也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从这两个时间节点概念来看,不难看出来地中海以及里海变迁和地壳运动之间的密切关系。其中1亿年前的运动不断推动此事的发展,其中后期的冰期间温暖期的融冰可以短暂时间内增加湖泊的水量,变暖后持续蒸发量的变化也可以导致盐度的增加减少不间断循环。长此以往,沉积物及周围植被环境演变也是相辅相成的。虽然试题围绕湖泊展开答案,但是从地质历史的维度去解读地球历史,会有不同视角的场景画面。不单真实而且科学。从网络流传的试题及答案来看,设问者考虑问题的角度确实也是从此切入。特别是最后一个小问:(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6分)(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做出合理解释。(6分)(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6分)(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4分)

真实性的案例素材,提供了一个个非常有画面感的情景,也反映了近年来试题出题者的喜好,进一步映射出试题编写的公平性及原创性。特别在当下,国家提出的科学素养培育下的实践力研究如火如荼,关于地球各地质时期发展以及岩石矿物的演变,都频频出现在试卷中,这也是教师必须反思的问题。

三、配合时空观进行的教学改革必须注重实践

2019年I卷选择题组第4组题干采用了黄河小北干流作情景设问,要求学生对河流发育的时间有更长足的了解。黄河产生机理源于地质年代160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当时内陆水系众多湖泊被迫改道或者沉降连接,故而形成中国第二大河。河流的不同河段和不同地质条件关系密切,假如河流流经的地区是第四纪黄土为主导的河段,河道摆动幅度大的原因和两岸河道基岩性质关系密切。由此选定④两岸岩性为必选项,可以把选对率提高为50%。

例1: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千米。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图3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图略,9、11题略)

10.黃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河水流量②支流汇入③沿岸地貌④两岸岩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有趣的是,前段时间广东省冯丹工作室成员到达黄河中游大拐弯附近的万家峡水库,在老牛湾国家地质公园使用皮划艇进行了黄河峡谷考察,近距离观察了奥陶纪白云岩的分布情况。奥陶纪是一个时间概念,黄河峡谷是一个空间概念。在所有的实践课程中,时空是永恒的话题。

从图1中可以看到,西侧山峰纵切面呈现尖顶形态。黄河在此深切奥陶纪石灰岩,石灰岩的成分以方解石为主,方解石顾名思义节理呈现方形。在风化剥蚀过程中,从上至下出现了尖顶状残留物,上面覆盖了植被成为三角形的切面。老牛湾为支流进入干流堆积地貌的典型。这段河谷中出现如2019年I卷河流中河谷大幅度摇摆的可能性就较小。至此也可以再一次印证河流的成因主导在于内力作用。

高考备考中这类问题学生们常常从另外的角度去分析答案,但是假如学生不能有效的回忆河流整体发育时空观点,这个选项就变得复杂且干扰信息极大。如他们会不断纠结于支流并没有在此汇入,河水流量等细节问题。

究其原因是学生无法从现实生活中的照片和真实场景中寻找出有用信息,或者高考用试题来引导我们思考尺度大小差异后的成因分析,也可能是试题要求必须尽快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走出野外并不是所有学生会具备的条件,但是,可以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来训练他们观察事物的方式方法。表2是主动设问观察法对照片、资料、素材的使用说明。

参照户外学习改良形成的4C教学法更加可以极致的体现户外教学地实践效果。在课室里达成提高现实辨识能力的效果,如表3所示。

这个方法简单可操作,一共分为八个步骤。包括展示场景、教授基本概念、提出一个综合性问题、学生学习讨论、上台演练。反复二次,一个课堂在黑板上展示的人数可以达到32人,如图3所示。

此教学法中,场景的选择非常重要,笔者构建的自然达人青少年成长营地各石头学校即以各种地缘类型为建设条件,如表4所示。

2019年高考地理I卷试题中,第37题和选择题第4组题都出现了地质年代为背景的时空素材,指引教师地理课堂的变化。课题变化的核心不是授课的课件以及硬件素材,而是教师的授课理念以及授课内容自我丰富的程度。越改变越自由,越自由课堂越喜悦。

猜你喜欢
时空观变革试题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卷首语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变革领导力的三个层面
西方近代历史“元叙事”及其对世界历史编撰的影响述论
浅谈日本绘画的抽象性及影响
高中狭义相对论的教法浅论
中西文化差别之源:大小关系相反的时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