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虽只是一篇一事一理的小品文,但在行文过程中,语言颇有特色。作者没有运用华丽的辞藻,却生动、准确地讲述了寺僧潜心找石兽,讲学家自信地分析石兽丢失的地点的故事,批评了寺僧认识的片面性;正得意时,谁知老河兵又否定了讲学家的观点,而讲学家的观点正符合他“讲学家”的身份——理论丰富但实践不足。文章塑造了“老河兵”的经典形象,强调“老”是说他经验丰富,虽然没有讲学家理论多,但实践出真知。
【妙语连珠】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这句话写了寺僧打捞石兽的过程,连用“棹”“曳”“寻”三个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又以“无迹”交代结果,简洁中不失生动。
2.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在讲学家听到寺僧在下游寻找石兽无果后,作者以“笑曰”表现了讲学家因自己的理论知识丰富而自信。后来,老河兵听到讲学家的观点后“又笑曰”,一方面写出了老河兵对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的自信,另一方面告诉我们,不能像讲学家那样没有实践而盲目自信,否则会被嘲笑。这两处关于“笑”的细节,展示了人物不同的心理。
3.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断欤?
这句话用简洁的语言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在阐述道理的过程中,并没有点出谁对谁错,也没有点出寻找石兽的事,而是用“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这样高度概括的话语,言简义丰,发人深省。
【活学活用】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文段中加点词的意思。
(1)在家里,他们对我那种不时会发作的“乡愁”,总是采取一种容忍和观望的态度,有些许同情,然而绝不介入。
(2)他还和别人打架,黝黑的脸上经常挂彩,问是怎么回事,他不肯说。有一回,我看到几个孩子围着他挥拳乱打,边打边说:“不信你不哭。”泪水在眼眶里晃,他昂着头,愣是不让它落下来。我大喝道:“为什么打人?”他们撒腿跑了,转眼没了踪影。我走上前,想说些什么。他看了我一眼,转过身,头也不回地走了。我心里觉得难过,他到底是怎么了?他的童真哪里去了?
2.于越同学在新华书店买书时,遇到了小学时的班主任。请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师生对话。要求:人物的语言要富有个性,可有少量的神态、动作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