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铺垫 制造波澜

2019-08-12 01:25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19年22期
关键词:石兽讲学铺垫

铺垫,指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唯恐读者看不见,是“显性”的一种表现手法。《河中石兽》一文就按照时间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根据推断终获石兽的过程。脉络分明,层层铺垫,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课文导入】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技法讲解】

实际上,铺垫就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場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等进行铺陈描述,从而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

以《河中石兽》为例,作者在叙述寻找石兽的故事时,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无果,为下文写讲学家的观点作铺垫;再写讲学家的“确论”,为下文写老河兵的观点作铺垫;最后,作者笔锋一转,引出了老河兵与众不同的观点,揭开谜底。

由此可见,要想熟练地运用铺垫手法,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铺垫是情节的主要基石。“基石”二字形象地告诉我们,铺垫中的人和事是为了主要人物的出场、重要事情的发生做准备的。我们通过阅读铺垫性的文字,会对事件的走向进行猜测。如《河中石兽》的开篇,说寺僧“寻十余里无迹”,读者便对石兽的行踪及石兽最终有没有被找到产生了继续阅读的兴趣。

2.突出主要人物、事件,增加情节的张力。换句话说,就是让情节更有波澜、更加饱满,中心人物更加鲜明、更加突出。如《河中石兽》第二段讲学家的分析,就符合人们的直觉,在大家“众服为确论”的时候,情节却发生了急转直下的变化,这才有了后面老河兵分析石兽位置的部分。

3.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河中石兽》第二段写讲学家“笑”,是在嘲笑寺僧“不能究物理”,即“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第三段写老河兵的“笑”,“笑”的对象又变成了讲学家:“求之下流,故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解释了石兽为什么会往前倒,为什么会被神奇地“搬”到上游。最后,作者顺理成章地写了人们按照老河兵的解释寻找到了石兽。

看来,寺僧高估了水流的推动作用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只注重“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只有老河兵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综合起来考虑,从而做出了正确的推断。作者由此发出感叹:“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从分析原因到得出结果,顺理成章,具有合理性。

【即学即练】

1.从铺垫的角度出发,品析下面这首诗。

菊 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2.运用铺垫的手法写一个你最熟悉的人。要求:塑造人物形象时要典型,情节设置要合情合理,不少于600字。(答题纸自备)

猜你喜欢
石兽讲学铺垫
银龄讲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新追求
沐浴涵濡:群玉书院的讲学探索与反思
我的年度汉字
——宅
你知道神道石兽的含义吗
南朝陵墓神道石兽造型设计分析*
——以萧梁王侯墓为例
出 气
下雪了
《河中石兽》
黄舒昺书院讲学述论
寻找石兽与流水侵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