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程标准指出义務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课程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而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必须以知识教学为载体,课堂教学就是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所以本文以“质量守恒定律”为例子,围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新性地设计教学内容,突出化学学科的本质特征、实验功能以及学科价值,把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真正实现从“知识的教学”走向“核心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核心素养;质量守恒定律;创新教学
一、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是不谋而合的。初中化学是初三才开始的启蒙学科,处于毕业班的特殊时间段,所以有些教师为了追求短期的成功采用了满堂灌和题海战术,忽视了学科核心素养教育思想,这是极其错误的做法。因为站在学生的角度,走出校门数年后化学知识会被遗忘,唯有化学精神、化学思想、研究方法会铭记内心,使学生终身受益。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重在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或能力,给予学生未来发展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 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材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而质量守恒定律将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即从“质”到“量”的过渡,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质量守恒定律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本节课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更是体现学科核心素养较好的教学素材。
(二) 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储备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质的变化,也掌握了一定的天平使用技能。
已有生活经验分析:生活中蜡烛越烧越短、铁刀生锈质量增加,这些似乎都在述说着一个道理:化学反应的过程中质量不一定守恒。所以学生对化学反应变化过程中质量守恒存在着质疑。
认知过程分析:就物质来看,是从单一物质的质量到各物质质量总和最后到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学生的思维需要不断地突破;就从理论认知看,从实验证明守恒到从微观和本质角度去理解守恒,学生需要老师一定的引导。
可能存在的认知障碍:从开放体系到密闭体系、从分步称量到整体称量的实验“思维”转换;从物质质量到微粒质量的理性思维转换,这些都是本节课所要突破的重难点。
三、 创新教学说明
第一,创新性的情境导入。本节课以改编后的《侦探狄仁杰》视频作为导入,利用熟悉的面孔、熟悉的桥段和网红的句子:“元芳,你怎么看”,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引出:本节课的研究对象是“化学反应”!既有趣又高效!
第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本节课并没有照搬教材:史料分析—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大理石与稀盐酸,而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理石与稀盐酸-史料分析-硫酸铜与氢氧化钠,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比如教师利用大理石与稀盐酸,突破:守恒定律中生成物中所有物质的质量总和,包括气体;进而引导学生辩证地赏析“史料”,得出:守恒定律中参加反应的所有物质的质量总和,也包括气体,突破质量守恒定律的重难点!最后再利用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敞口实验突破: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装置不一定要密闭,关键是看反应中是否有气体参与或生成,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的提升,培养学生宏观辨识的学科素养。
第三,创新地利用“数学式子”突破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这个字眼。去伪求真:m(仪器)+m(剩余物)+m(参加反应的各物质)=m(仪器)+m(剩余物)+m(生成的各物质),学生发现:没有参加反应的样品一直都在,所以守恒定律有参与反应的样品的质量才能算进来,突破难点!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学科素养。
第四,创新性地改进实验装置(如下图)。对于大理石的实验,如果直接利用教材中给出的实验装置,经常会发生冲塞现象,由此引导学生创造性地使用废弃软塑料瓶来做反应装置,不仅环保,而且学生可以真切感受到气体的生成(鼓起)。但软塑料瓶的气密性是不够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得出“倒扣软塑料瓶”的方法起到“液封”的作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学科素养。
第五,创新地利用化学模型。微粒是肉眼看不见的,为此,我们利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水分子”模型,通过学生自主拆分和拼凑的过程,认识到: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实质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是不变的,培养学生微观探析的学科素养。
四、 总结
本节课采用主动探究、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探究教学模式,教学设计不仅注重知识的获取,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等学习方式,使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融入课堂中,体验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学习化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真正做到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简婕.支持高阶思维发展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构建及其实证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2]斯腾伯格,史渥林.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M].赵海燕,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郭建虹.基于建构化学基本观念的对比教学——以“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为例[J].化学教育,2016(1).
[4]李伟,李德前.沪教版“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实验的改进[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24).
作者简介:
游青青,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