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信息时代如何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新机制的思考

2019-08-09 14:49吴薇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9年11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

吴薇

[摘    要] 阐释了在信息时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教学中的显性与隐性关系,从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正确的价值观引领相统一;积极推动“专业课程+思政”、“互联网+思政”建设工程相统一,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关键词] 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调育人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9. 11. 091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9)11- 0210- 03

0      前    言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在信息时代,如何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新机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改革思政课要做到“八个坚持”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共同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就要求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能就 “思政课”谈“思政”建设,而要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主阵地地位,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着力将教书育人内涵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构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新机制。

1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教学中的显性与隐性关系

“思政课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及相关教育活动的总称。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道德人生行为等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各高等院校根据《〈中宣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规定,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形势与政策5门必修课。同时根据需要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各种选修课程。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主要针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制教育,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树立成才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通过教学,使学生深刻领会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了解國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引导学生树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进一步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石,其目的是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运用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大学生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同时,注重增强其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起到整合学生知识结构的方法论作用,为塑造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使学生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积极投身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去。形势与政策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使学生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正确认识理解和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增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人的思想层面,重在育“德”,以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潜移默化地培养人的良好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课程,是一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是两个内涵不同、取向范围不同的概念,二者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课程思政”是学校育人的所有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以课程为载体,思政教育贯穿始终,充分体现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取向。任何一个专业、任何一门课程都是一项思政,都必须紧紧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主旋律开展教学,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形成“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新格局,从而达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作用。这就要求各门专业课教师必须立足“课程思政”作为学科专业发展的基础地位,从育人维度来实现课程价值;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要多方参考教材,充分挖掘,找出包含在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蕴含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挖掘出来,把社会上的正能量内容引入课堂,实现思政寓课程,课程融思政,发挥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同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新模式,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人才培养总目标方向上是一致的,即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围绕着两个维度展开: 一是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培养具有独立个性,健全人格、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高校各门课程教学的终级目标是共同的,各门课程应该同向同行,协调共建。“课程思政”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就是“无源之水”,离开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体系就是“无本之木”。而“课程思政”是通过深入挖掘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的德育内涵和德育因素,促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合,“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下,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其中自然科学专业课程侧重对学生科学思维、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拓展作用;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课程凸显其在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方面的作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强化作用;而综合素养课程则强调在培育人的综合素养过程中牢筑理想信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浸润作用。总之,“课程思政”着力将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教书育人内涵落实于课堂教学主渠道,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起到润物无声中立德树人的作用。

2      构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建同行,协同育人新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主渠道主阵地。但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是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庞大工程,需要与其他渠道、其他环节衔接配套,共同发挥作用。长期以来,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一种误区,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教师和党务工作者的事情,专业课教师的任务是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目前的教育实践看,思政课与学校党委宣传部、党委办公室、学生处、学校团委等部门的联系与合作比较紧密,也产生了很好的育人效果。但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专业课程、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机制尚未完全构建或不够完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要始终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这是我们办高等教育的根本方向。”所有高校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高校教师和管理工作者都肩负育人职责,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这个核心问题,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整合育人要素,完善育人体系,优化育人评价机制,强化实施保障,构建一体化“大思政”育人机制和体系。

首先,学校要根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使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正确的价值观引领相统一。同时学校要将育人理念贯穿课程、学科、学术、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各方面各领域,真正实现全面全程全方位协同育人大格局。

其次,积极推动“专业课程+思政”、“互联网+思政”建设工程,真正实现课程育人。各门专业课任课教师,要系统梳理和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特别是在优化课程设置、教材的编写修订、知识点考核设计、育人效果评价等方面,形成体系化教学改革成果,培养一支具有以专业课教师为主、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协同共建的教学团队,更有效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思想“五进”工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有机结合。一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引领作用。二是加强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三是加强综合素养课程教学建设和改革。

再次,强化专业课教师思政意识的培养和教育,提升专业教师思政育人的意识和能力。营造氛围、强调理念,把师德师风教育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在各种教学活动中,更多地融入“课程思政”相关主题、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如何协同育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辩证关系等内容。讲好每一门课的思政元素,把深厚的育人元素融入专业课堂教学中。各专业课教师在自身课程的教学中自觉融入思政理念,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

最后,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2018年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对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第一因素是专业教师。加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十分重要,要把它提升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来认识。我们要旗帜鲜明,在持续提升思政课质量的基础上,推动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要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推动每一位专业课老师制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由此可见,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身作则,为人表率,上好课程,有效组织课堂教学,为学生树立优秀的榜样,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先进的思想政治文化,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保驾护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正确处理好育才能力和育德能力的关系。同时,发掘高校所有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专业教育中充分贯穿思想政治教育,两者同步进行,协同育人。以“久久为功”的精神 ,持之以恒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建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和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9 (01).

[2]高德毅,宗爱东. 从思政课到课程思政  从战略高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

[3]吕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思路探析[J].大学教育,2018(1).

[4]高德毅,宗爱东.思政课程: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

[5]邓晖,颜维琦.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N].光明日报,2016-12-12(008).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浅谈独立学院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创新与思考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中专思政课程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