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创新与思考

2017-05-24 22:10张燕
青年时代 2016年23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教学创新互联网+

张燕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政课程面对的新环境与新变化。同时,本文深入探讨了“互联网+”对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带来的价值。为将“互联网+”深入融合于思政课程中,并充分发挥“第四课堂”在高校思政课程教育中的作用,本文探讨了高校思政课程教育创新的实现方法与途径。最后,本文对“互联网+”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实现的效果进行预期。

关键词:“互联网+”;思政课程;第四课堂;教学创新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面对的新环境与新变化

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冲击着人们的理念和文化世界,引导着人类社会的大变革。在这一背景下,大学生及大学生思政课程教学发生如下变化。

(一)“互联网+”概念为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创新和发展平台。“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实践成果,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形态不断的发生演变。为将“互联网+”于传统教育行业进行深入融合,促进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方式多样化、教育成果丰富化、教育能力提升化,应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搭建和充分使用网络平台,为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的改革、创新与发展创造新的途径。

(二)以“95”为代表的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习惯发生深刻变化。伴随互联网思维不断深化,大学生成为受网络影响最深、最广的一类人群,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等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为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思考、学习等特点,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也应当随时代和学生的变化而进行创新和改革,实现课程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与当代大学生的紧密契合。

(三)以“四个课堂”教学模式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改革已全面启动。“四个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将课堂教学、校内实践活动、校外实习锻炼、互联网学习相结合,促进教学活动能够在不同空间、时间中开展。“四个课堂”教学模式已逐步在大学教育中进行推广,其中“第四课堂”正是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网络课堂教育,是“四个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受当代大学生欢迎,最迎合当代大学生学习、思考的方式。

在这一环境下,互联网思维必将给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带来新的挑战。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积极探索“第四课堂“在思政课程中的教育功能,成为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鉴于此,本文将立足于上述问题,深入探讨如何对高校思政课程的教育方式进行创新。

二、“互联网+”在高校思政课程教育中的价值发挥

(一)高校思政课程需紧密围绕国内外社会政治形势及经济发展状况,教育需具备时效性与知识性。“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政课程创新将发挥学生能动性,主动涉猎和探索广泛的且兼具实效性和前沿性的课程知识。一方面,由于政治形势、经济状况及政策制定等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因此思政课程内容具有显著的时效性。另一方面,课程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知识性极强。为此,仅依据传统被动式、单一性的授课方式很难将具有时效性、知识性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因而,高校思政教育迫切需要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通过第一课堂以外的其他渠道获取更丰富、更具时效的知识。

(二)当代大学生以“95后”为主,该类学生思想开放、接受新事物快、互动与参与意识强,思政课程创新将促进课程知识的传播途径向第一课堂以外扩展,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参与性、能动性。“互联网+”背景下的“95”后大学生个性鲜明、不愿盲从,具有明显的独立性与批判性心理倾向,对时代变化感受敏锐,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和愿望强烈,群体成员互动性强。因此,新的教学方式应以第一课堂教学为向导,积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第一课堂以外的渠道拓展视野和知识面。而“第四课堂”教学正是以互联网为平台建立的教育途径,是“互联网+”在教育上的直接体现和应用。

三、“互联网+”在高校思政课程教育创新中的实现途径

(一)以“互联网+”为平台,发挥授课教师的教育与引导作用,促使思政课程的教育由课上向课下延伸。以“互联网+”为平台,从以下四方面着手,促使思政课程教育由课上向课下的拓展与延伸,不断提升“第四课堂”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学习目标指导。思政课程教师应指导学生自主确立学习目标。在教学开始之前,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及意义的教育,将确立学习目标的权利保留给学生,让学生按照社会需要和自我需要确立自我学习目标。

二是学习动机指导。一方面,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内在需要,促使学生主观上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另一方面,激发学生产生自主性学习的兴趣,进而发挥潜能投身学习。

三是学习方式指导。首先,指导学生进行个体的和集体互动式的自主性学习,加强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其次,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体验式的自主性学习,提高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和应用。

四是学习能力指导。思政课程教师应当提高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指导,具体包括指导学生提高对自主性学习目标的确定能力,对学习内容的整合能力,对学习过程的调控能力,对学习方式的选择能力,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能力。

(二)构建思政课程自主性学习多维度激励机制,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行为的形成与保持。科学的激励机制可以促进学生不断改变现有学习习惯,推动学生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取知识,并促使学生保持这一新的学习方式。以“互联网+”为平台的自主性学习多维度激励机制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设计,通过设置多维度激励机制,促使思政的创新实践能够在学生中发挥长期的教育作用,并不断将这一创新方式向其他课程的教育拓展。

一是目标激励。通过目标设置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励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成才需要与培养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是需求激励。思政课程的需求激励是一种内在激励方式,使学生从自主性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愉快、自尊和成就感。

三是竞赛激励。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评比竞赛,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学习热情,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能,增强学习动力。

四是考评激励。通过考评机制实现自主性学习成果价值化。通过考评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成果物化为学生该学科成績。

四、“互联网+”在思政教育创新中的效果预期

(一)充分发挥“第四课堂”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思政课程的自主性学习能力。通过上述思政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以期突破思政“以教师主体”的单边传统教学模式,强调和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地位。同时,发挥“第四课堂”的教育功能,能进一步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展上述工作,预期打破思政课程传统的封闭性课堂教学形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拥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权利,获得自我发展和享受学习的权利。

(二)探索新型授课方式,实现思政课程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补融通。通过上述改革,预期在未来的思政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合作、体验、探究,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链接,突出思政课程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最终促进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功能上的互补融通。

参考文献:

[1] 王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求实,2014(1).

[2]屈春芳,徐丽丽.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4).

[3]依托易班创新开展新时期网络思政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5(24).

[4]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与挑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教学创新互联网+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读写结合探寻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新路径
中职 《电机与拖动》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