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佳佳 董雨果 吴航
【摘要】本研究对湖北省武汉市25所幼儿园的620名大班幼儿携物动作进行测试发现,大班幼儿携物动作总体发展水平较好,男孩携物动作发展水平整体高于女孩,不同年龄段幼儿携物动作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者据此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大班幼儿;携物动作;现状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9)04-0032-06
动作发展是人类成长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健康成长与适应环境具有重要意义。〔1〕按照动作发展所涉及到的肌肉群,可将动作发展分为大肌肉动作发展和小肌肉动作发展。研究表明,大肌肉動作的发展先于小肌肉动作的发展,且当大肌肉动作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会对个体整个动作的发展起到奠基作用。〔2〕加拉休等学者认为,动作发展的关键期是2~7岁。〔3〕对学前期的幼儿而言,动作发展是评价、诊断、测验其身心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动作发展作为健康领域的一部分,包含3个具体目标,一是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二是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三是手的动作灵活协调。携物动作是指幼儿通过抛接、投掷、击打物体等展开的动作。〔4〕携物动作作为大肌肉动作的组成部分,对幼儿动作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携物动作测试了解幼儿平衡能力、协调性、力量、耐力、灵敏性等的发展现状,以期为提高幼儿动作发展水平提供参考。
一、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武汉市14所公办幼儿园和11所民办幼儿园作为样本幼儿园,采取分层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共抽取620名大班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孩312人,女孩308人。年龄最小的幼儿为4岁11个月,年龄最大的幼儿为6岁4个月。为深入了解大班不同年龄段幼儿携物动作发展水平,研究者将幼儿划分为三个年龄段,一是4岁11个月~5岁4个月,有150名幼儿,其中男孩79名,女孩71名。二是5岁5个月~5岁10个月,有297名幼儿,其中男孩140名,女孩157名。三是5岁11个月~6岁4个月,有173名幼儿,其中男孩93名,女孩80名。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选取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第三版(The Test of Gross Motor Development-3,简称TGMD-3)中的携物动作发展测试分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大班幼儿携物动作进行测试。TGMD-3由美国学者戴尔·乌尔里奇编制,并在前两个版本的基础上,结合幼儿大肌肉动作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修订。〔5〕本研究对TGMD-3中的携物动作发展测试分量表进行了信度分析,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11,信度良好。携物动作发展测试包括7个方面,分别是双手持棒击打固定球、单手持拍击打反弹球、原地拍球、双手接球、踢球、上手投球、下手抛球。每个测试动作反映了幼儿动作发展的不同方面。〔6〕双手持棒击打固定球、单手持拍击打反弹球、上手投球及下手抛球主要反映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力量。原地拍球主要反映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力量和耐力。双手接球主要反映幼儿动作的灵敏性和协调性。踢球主要反映幼儿动作的平衡性和力量。双手持棒击打固定球主要考察幼儿双手握住塑料球棒将固定在球架上的球用力击打出去的动作。单手持拍击打反弹球主要考察幼儿单手握住球拍将从地面弹起的球用力击打到墙面的动作。原地拍球主要考察幼儿在脚不移动的情况下,至少完成单手4次拍球和双手接球的动作。双手接球主要考察幼儿伸出双手接住对方来球的动作。踢球主要考察幼儿在跑动中用惯用脚踢球的动作。上手投球主要考察幼儿用力将惯用手中的球投出去的动作。下手抛球主要考察幼儿用惯用手将手中的球从下方抛到墙面的动作。每个携物动作均有若干条动作标准,具体标准如表1所示。
3.测试过程
正式测试前,对参与本研究的施测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每两个施测人员负责测评一项携物动作。正式测试时,施测人员在正前方为幼儿示范包括所有动作标准的标准动作。需要注意的是,施测人员需事先询问幼儿的惯用手,当出现左手/脚为惯用手/脚时,施测人员需要为其提供专门的、适合的示范动作。随后,幼儿开始自行练习,每个幼儿有两次正式测试机会。评分人员根据幼儿的表现,取两次测试分中的高分计分。动作标准正确执行计1分,没有执行或错误执行计0分。携物动作发展测试的总分是7项携物动作的动作标准得分之和,即27分。
本研究采用SPSS22.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大班幼儿携物动作总体发展情况
本研究将大班幼儿携物动作得分与动作得分中间值进行单样本T检验,以了解大班幼儿携物动作总体发展情况。由表2可知,大班幼儿携物动作总平均分显著高于中间值14,说明大班幼儿携物动作总体发展水平较好。从各项携物动作发展情况来看,大班幼儿双手持棒击打固定球、双手接球的平均得分显著高于中间值,单手持拍击打反弹球的平均得分显著低于中间值,原地拍球、踢球、上手投球、下手抛球的平均得分与中间值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踢球和上手投球的平均得分略低于中间值,说明大班幼儿双手持棒击打固定球、双手接球这两项动作发展水平较高,而单手持拍击打反弹球动作发展水平较低,踢球和上手投球动作发展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从标准差可以看出,幼儿在双手持棒击打固定球这一动作上的得分波动较大,说明幼儿对该项动作的掌握情况存在较大差距。
2.大班幼儿各项携物动作发展情况
本研究对完成每项动作标准的幼儿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进行统计,以了解大班幼儿各项携物动作的发展情况。
由图1可知,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幼儿能掌握双手持棒击打固定球的动作。具体而言,完成第三个动作标准的幼儿人数较少,即在击球过程中,许多幼儿的髋部和肩部不能很好地在挥杆过程中旋转。可见,幼儿的动作协调性与机体控制能力还较弱,难以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调整自己的肢体动作。
由图2可知,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幼儿能掌握单手持拍击打反弹球的动作。具体而言,完成第二个动作标准的幼儿人数较少,即许多幼儿难以用非惯用脚向击打的球上步。这说明幼儿难以协调好肌肉与关节之间的配合,肢体协调性较弱,难以借助非惯用肢体来辅助完成动作。
由图3可知,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幼儿能掌握原地拍球的动作。具体而言,年龄较小的幼儿完成第二个、第三个动作标准的人数相对较少。原地拍球需要手臂、手腕、手掌、手指的协调配合,控制力度且有节奏地按压球,从而集中力量击打球的中心位置,控制球的运动状态。然而调查发现,大部分年龄较小的幼儿在原地拍球时,只能用手腕关节的力量去拍打球,难以协调其他肢体,顺利完成连续4次拍球。这说明幼儿的肢体协调性、力量和耐力还较弱。
由图4可知,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幼儿能掌握双手接球的动作。具体而言,完成第三个动作标准的幼儿人数较少,即大部分幼儿未做到只用手接球。双手接球动作考察的是幼儿对运动物体的速度、距离的感知,以及对自身肌肉和关节的协调能力。调查发现,在测试过程中,当幼儿发现将要接不住对方抛来的球时,会用自己的胸口和双手相互配合去接住球。可见,幼儿不能很好地依据球的运动状态来调整自己与球的距离,说明幼儿的空间知觉、肢体协调性和动作灵敏性较弱。
由图5可知,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幼儿能掌握踢球的动作。具体而言,完成第二个和第四个动作标准的幼儿人数较少。一方面,幼儿在踢球之前有个助跑过程,在助跑快结束时应加大步伐,以集中腿部力量,加大惯性,用力将球踢出去。然而调查发现,大部分幼儿没有在助跑快结束时加大步伐。还有些幼儿由于平衡能力较弱,助跑之后难以让身体保持平衡,从而导致未踢中球或踢球方向偏离。另一方面,幼儿在踢球过程中若用脚背踢球,不仅能使球因为受力面较大而较少偏离前进方向,而且脚部的痛感会比较小,对脚部具有一定保护作用。然而调查发现,部分幼儿用脚趾踢球,导致踢球时因为力量不足而使球偏离前进方向。
由图6可知,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幼儿能掌握上手投球的动作。具体而言,完成第三个动作标准的幼儿人数较少,即许多幼儿与投掷手相反的脚未能上步朝向投掷方向。通过观察发现,部分幼儿存在同手同脚现象,难以较好地协调上肢与下肢,说明幼儿的肢体协调性较弱。
由图7可知,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幼儿能掌握下手抛球的动作。具体而言,完成第三个动作标准的幼儿人数较少,即许多幼儿没有将球直接投向击打墙面,并且在中途有落地弹起的情况。通过观察发现,部分幼儿抛球时力量不足,导致球飞行的距离较短,说明幼儿动作的力量还不够。还有部分幼儿抛球时手臂抬起的幅度过大,导致球飞得太高而难以击中墙面。
3.不同性别幼儿携物动作发展差异比较
由表3可知,不同性别幼儿在单手持拍击打反弹球、双手接球、踢球及携物动作总平均分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男孩在单手持拍击打反弹球、双手接球、踢球动作上的平均得分及总平均分显著高于女孩,說明男孩对这三项动作的掌握情况比女孩好,携物动作发展水平整体高于女孩。
4.不同年龄段幼儿携物动作发展差异比较
由表4可知,不同年龄段幼儿各项携物动作的平均得分和总平均分均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5岁11个月~6岁4个月的幼儿携物动作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年龄段的幼儿,5岁5个月~5岁10个月的幼儿携物动作得分显著高于4岁11个月~5岁4个月的幼儿。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携物动作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只是提高的速度与幅度存在区别。
三、讨论与建议
1.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培养幼儿动作的协调性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大班幼儿在双手持棒击打固定球、单手持拍击打反弹球、原地拍球、双手接球和上手投球等携物动作的测试中,均存在肢体协调性较弱的问题,如髋部和肩部不能很好地在挥杆过程中旋转,难以用非惯用脚向击打的球上步,未做到只用手接球等。这可能是因为幼儿的身心发展还不完善,自我动作调节意识与技能相对较弱,导致动作的协调性较弱。我们可以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培养幼儿动作的协调性。例如,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模仿动物的体态、动作,如小兔子是如何跳的,企鹅是如何走路的,小猴子是如何爬树的等,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动作的协调性;也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身体素质等,在晨间活动中设计一些趣味动作,并为幼儿提供正确示范和有效指导,帮助幼儿提高动作的协调性。
2.通过体育活动有针对性地增强幼儿的力量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大班幼儿在原地拍球、踢球、下手抛球等携物动作的测试中均存在力量不足的问题,如没有将球直接投向击打墙面,并且在击中墙面之前有落地弹起的情况等。这可能是因为幼儿的骨骼肌肉发展还不完善,肌肉的舒张和伸缩能力较弱,从而导致力量相对不足。我们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有针对性地增强幼儿的力量。因为幼儿的骨骼发育还不完善,所以不宜进行活动时间长、练习强度大的活动。幼儿园教师可以组织如扔沙包、投网球、投篮、攀爬等负荷量较小的运动项目来锻炼幼儿的上下肢肌肉力量,并给予幼儿足够的练习机会。幼儿园教师也可以根据每个幼儿的身体素质,引导其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进行相关力量活动的练习,并通过变换活动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循序渐进地增强幼儿的力量,如开展两队比赛投球入筐的活动等。
3.通过节奏控制类活动提升幼儿动作的灵敏性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大班幼儿在双手接球等携物动作的测试中均存在动作灵敏性较弱的问题,如不能很好地依据球的运动状态来调整自己与球的距离等。这可能是因为幼儿身心发展还不完善,思维敏捷度较低,对物体变化做出的反应较慢,加之幼儿的动作经验较少,导致动作灵敏性较弱。我们可以通过节奏控制类活动提升幼儿动作的灵敏性。例如,幼儿园教师可以播放富有节奏变化的音乐,引导幼儿跟着节奏调整动作的速度或方向等,如在开展“抛接”活动时,可结合音乐节奏,变换抛接的速度、距离及高度等。幼儿园教师也可以利用言语指令锻炼幼儿动作的灵敏性,如教师通过发出“上下左右”“快慢”等信号,引导幼儿快速反应并做出动作。这样的活动既富有趣味性,又能通过练习提升幼儿动作的灵敏性。
4.通过开展多元化的活动促进幼儿携物动作的全面发展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大班幼儿在双手持棒击打固定球、双手接球这两项携物动作的测试中得分较高,在单手持拍击打反弹球、踢球、上手投球等携物动作的测试中得分较低,说明幼儿携物动作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这可能是因为我国幼儿园较少开展棒球、网球类体育活动,幼儿对此类运动项目的知识经验与动作技能学习较少所致。本研究通过调查还发现,大班男孩携物动作发展水平整体高于女孩。这与已有研究结论一致,即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孩在速度、力量等方面比女孩强。〔7〕性别上的动作发展水平差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环境与社会文化的影响。〔8〕例如,幼儿家长和幼儿园教师等往往会认为女孩更加听话、恬静,而男孩更加活泼、好动。这一性别认知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的动作发展水平。
我们可以依据幼儿携物动作发展水平,通过开展多元化的活动促进幼儿携物动作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幼儿园可以配置多种类型的活动材料,如棒球、网球、排球等,组织趣味体育活动,调动幼儿学习新动作技能的兴趣,丰富幼儿的动作学习经验,促进动作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幼儿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应积极改变性别刻板认知,支持并鼓励女孩参与多种体育活动。幼儿园教师可以针对女孩的动作发展水平,为其设计适宜的动作学习内容,并给予及时引导,帮助她们逐步掌握携物动作。例如,设置“运动器材店”区角,在销售商品及购买商品的过程中进行试玩或练习,以这种富有趣味性的方式,调动女孩动作学习的积极性,丰富其动作学习经验。
另外,本研究调查结果也表明,不同年龄段幼儿携物动作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因为幼儿肌肉、骨骼的成熟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完善,因而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动作发展水平有所差异。有研究表明,幼儿在七岁时,基本动作技能会得到充分发展。〔9〕我们需要抓住幼儿动作发展的关键期,提升其动作发展水平。例如,幼儿园在开展相关主题活动时,教师可以多向幼儿介绍运动器材,讲解动作标准,为幼儿的动作练习积累学习经验;也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携物动作活动,如亲子运动会、动作大循环等,促进幼儿的动作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崇高,权德庆,严波涛,等.对儿童动作协调能力发展研究的前瞻与构想〔J〕.体育科学,1988,18(3):93-94.
〔2〕JAMES W L.Biological psychology〔M〕.San Francisco:Wadsworth Publishing,2009:84-97.
〔3〕CLARK J E.Encyclopedia of human behavior:Motor development〔J〕.In V S Ramachandram,1994,(3):235-255.
〔4〕〔6〕ULRICH D A.Test of gross motor development (second edition) examiners manual〔M〕.Austin:Tx Pro-ed Publishers,2000.
〔5〕ULRICH D A.The test of gross motor development-3 (TGMD-3):Administration,scoring,and international norms〔J〕.Spor Bilimleri Dergisi,2013,24(2):27-33.
〔7〕潘泰陶.7~12歲儿童动作协调能力性别差异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11):15-17.
〔8〕任园春,赵琳琳,王芳,等.不同大肌肉动作发展水平儿童体质、行为及认知功能特点〔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3):79-84.
〔9〕CLARK J E,METCALFE J S.The mountain of motor development:A metaphor〔J〕.Motor Development,2002,(1):7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