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在中小学中的学习应用分析

2019-08-06 20:25吴静姗
科学与财富 2019年24期
关键词:民间舞蹈中小学

吴静姗

摘 要:中国作为一个族群众多的国家,在民族文化上呈现着多元一体的特征,这一特征在各民族的民间舞蹈上也有所呈现。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民间舞蹈记录了一定地域与民众的历史文化信息,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民族民间舞蹈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存和传承对于保护祖国传统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小学课外活动中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不但有利于中小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养成提高,更关系到民族舞蹈传承和民族团结与和谐社会构建的现实命题,有助于促进多元文化共荣共存局面的形成,使得在中小学课外活动中进行民族民间舞蹈学习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以对中小学生课外活动中进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为研究对象,对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在中小学中的学习应用的探究。

关键词:传统民族;民间舞蹈;中小学;学习应用

在中小学课外活动中加强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会让中小学生更加热爱祖国文化、增强保护、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成为名副其实的民族舞蹈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传承、发展的可靠接班人。对中小学生实施一种“大众化”的教育,让每一位中小学生都既能享受到民族舞蹈的美,更能在这种美的享受中了解民族文化、传承民族舞蹈艺术、陶冶情操、增强体魄、激发创造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真正从舞蹈教育的普及中受益。相信,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艺术教育的今天,舞蹈教育将会蓬勃发展,民族舞蹈的传承与弘扬也必将随着艺术教育、素质教育一起迎来一个美好的明天。

一、民间舞蹈概述

民间舞蹈是指“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它是某一民族或地域物质与精神文明发展过程中由民众集体创作并在民众间传承的舞蹈形式,以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突出的“自娱性”为表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间舞蹈异常丰富,其传统源远流长。总体而言,我们可将其笼统的划分为汉族民间舞和少数民族民间舞两大类。不论汉族民间舞蹈还是少数民族民间舞蹈,都往往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背景,又总是随社会生活发展,在民众的集体创作与传承中,注入新的成分。因此,民间舞蹈也极具文化价值与活态性特征。

二、民族民间舞蹈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

1、利于身体发育

身体发育是指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身体的各个器官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的发育情况,学习舞蹈的学生,对身体条件要求尤其高,但民族民间舞蹈特点浓郁,风格独特。在现今的中小学中,仅仅上一些简单的音乐课,学习一些简单的歌曲,或者简单的做一些广播体擦,而对舞蹈知识的了解,各地区舞蹈文化的发展、风格、特征以及舞蹈的概念、究竟何为舞蹈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在中小学课外活动中加强民族民间舞蹈学习可以帮助孩子进行更多的身体锻炼,有利于身体发育。使他们的身体动作具备一定的协调性,又具备一定的柔韧性,必须要进行系统的规范化训练,使之符合抬头、收腹、腿站直,肩胛骨打开,后背腰立起来,下巴微向上扬起等中小学所必须的体态习惯。实践证明,民族民间舞蹈训练对增强学生体质、养成学生优美的体形、提高其审美能力有着直接的帮助,有意于中小学学生身体发育。

2、利于沟通和协作能力培养

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因为个性因素,不善与人交流。而在学习诸如民族民间舞蹈的集体舞的过程中,因为民族民间舞蹈大部分是集体的舞蹈,这一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们集体交流的积极性,要求舞蹈者必须通力合作,相互配合才能将整套动作完成好。个人动作不到位,将招致整个舞蹈节目失败。这就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们提出了除熟悉动作要领认真训练之外还要具集体观念和组织纪律性的要求,唯有彼此团结友爱合作才能达标。从这个角度说,学生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过程,也是互相磨合、交流思想的过程。无疑,这对培养学生们沟通、交流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3、利于意志品质的磨砺

舞蹈之美源自艰苦训练,民族民间舞蹈在中小学的教学开展也不例外。民族民间舞蹈的题材内容,很多都是表达劳动的快乐、丰收的喜悦,是积极向上、淳朴自然的典型舞种,其中的由现实生活中提炼加工而成的、最具民族风格的典型动作,只有经过学生反复练习才能有所掌握。而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吃苦耐劳、不厌其烦的精神和毅力,是很难坚持下来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感受到,这一艰苦训练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具有非常直接的影响。

4、利于智能发展

中小学课外活动中进行民族民间舞蹈学习的培养目标,与高等教育中舞蹈专业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目标不同,并非是为了“培养出一批具有探索精神、科研水平和創新能力的未来发展人才”,“传授给学生们舞蹈知识和一技之长”,而是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使其在感知、记忆、理解等方面获得发展。这种智能因素主要体现在观察、记忆、模仿、思维、想象和创造力等方面。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应“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让学生进行学习,使学生们的发展更加全面。

三、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在中小学生学习培养途径

1、校外舞蹈培训班

由于学校并未专门开设舞蹈课程,学生家长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气质和优雅的举止,培养他们挺拔、灵活、健美的体态,很多家长都为学生在业余时间报名参加了课后舞蹈培训班,希望能够开发孩子的行动力,协调能力以及创造力的养成。适合中小学生学习的校外舞蹈培训班,大多分为:民族舞蹈、国标舞、芭蕾形体三大类,我们可以通过社会实践了解到,学习民族民间舞蹈及国标舞的学生占绝大部分。一些舞蹈培训机构会专门设置舞蹈考级班,这一课程开设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功利性,考级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考级舞蹈的完成,而缺少真正能够启发学生产生舞蹈热情和创造力的培养,民族民间舞蹈对正在成长中培养、兴趣爱好关键时期的青少年能起到有效的积极促进作用。

2、音乐课

音乐课是中小学必修课之一,在中小学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音乐教师采用的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结合教科书中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内容,其中根据教材,音乐教师会将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与歌曲相结合,让学生进行舞蹈动作的模仿,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对于学生来说,很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身体协调性也很难得到训练,所以舞蹈在音乐课中只作为了辅助学习的手段,舞蹈相关知识与舞蹈训练给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很难在音乐课中实现。

3、校园演出

为了丰富校园生活,带动校园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在普通的中小学校园中都会举办一些知识讲座、交流、创作表演、实践服务、义务咨询等活动并且逐渐将单一转变为综合型的活动。在一些艺术相关的活动中,舞蹈表演与歌曲演唱是最为常用的形式。在活动开始筹备时,学校会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参加节目人员的分工,舞蹈节目的排练演出大多由校内舞蹈小组的人来担任和完成。这对于广大中小学生来说,能够参与舞蹈学习与排练的机会较少,很难满足大部分学生对舞蹈学习的热情。

4、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无疑是中小学生进行舞蹈学习的最佳途径。课外活动课程具有普遍性、强制性、集体性、丰富性等特点,有利于学校对新知识的普及和推广,课外活动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民族民间舞蹈越来越受到各团体、院校、民间艺人的关注,国家也对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的传承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条例。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通过民族民间舞蹈在课外活动中的开展,对于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德智体美方面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斌.民族民间舞蹈的教育传承与创新[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6)

[2]朱雅文.大理市中小学白族民间舞蹈教育调查研究[D]. 大理大学. 2017(6)

[3]才让项毛.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舞蹈教育研究——以青海省黄南州中小学为例[D]. 西北民族大学.2016

[4]薛云霞.教育生态学视阈下丽江市中小学区域性舞蹈教育研究[D]. 云南艺术学院. 2016

猜你喜欢
民间舞蹈中小学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路径探究
民间舞蹈的现代创新与发展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论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民间舞蹈教育中双重视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