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瑛
(湖州师范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浙江 湖州313000)
结直肠癌手术创面较大,导致术后患者并发症多、营养不良、康复较慢[1]。患者术后一般采取从静脉供给营养的肠外营养支持,但长时间的肠外营养支持会引起肠胃黏膜因食物刺激的减少而萎缩,从而对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造成损伤。肠内营养支持时经胃肠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营养素直接经肠吸收、利用,更有助于维持肠粘膜结构和屏障功能完整性。所以本研究在早期对患者进行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与常规肠外营养支持进行对比,探讨最适用于临床的营养支持方法,现报道如下。
1.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90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实验组:男23例,女22例,平均年龄(55.3±5.6)岁,平均体重(62.3±6.5)kg;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平均年龄(55.6±5.2)岁,平均体重(62.5±6.1)kg,2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通过。纳入标准:患者均签署本研究知情同意书、术前患者均未发现有远处转移、患者术前无严重营养不良、肠道梗阻疾病;排除标准:患者合并严重其他器官功能障碍、患者有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不配合治疗。
2.方法。对照组患者应用单纯肠外营养,术后1d静脉输注葡萄糖,术后2-3d静脉滴注脂肪乳及18AA氨基酸。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术前置入胃管或鼻空肠管,根据Harris-benedict公式,肠内营养液为能全力,术后第1d给予全量的1/3、术后第2d给予全量的2/3、不足的热量由葡萄糖等渗盐水补充,术后3-7d给予全量营养液。两组患者术后均使用一联抗生素。
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前后营养状况,包括:总蛋白、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指标变化;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效果,包括: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排气、排便时间、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
1.两组患者营养状况对比。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前营养状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后,实验组患者总蛋白、白蛋白及前白蛋白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营养状况对比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两组患者康复效果对比。实验组患者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肠外营养支持简单易行,可避免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机械、感染)并发症,但其反复穿刺不适合长期应用,所以在患者早期使用肠内营养结合肠外营养输注是最适用于临床的治疗方法。有研究显示[2-3],对于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施行肠外营养结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提高患者免疫力,提高其营养状态。在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治疗后总蛋白、白蛋白及前白蛋白均高于对照组,说明早期肠内营养联合常规肠外营养支持有利于维持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加速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有利于恶性肿瘤患者及早进行接下来的化疗、放疗等其他治疗。
表2 两组患者康复效果对比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在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其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排气、排便时间、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说明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促进患者预后。术后早期实施肠内营养符合人体的生理过程,有利于预防患者肠黏膜萎缩,起到保护肠道的作用[4]。由此可见,早期肠内肠外联合营养可有效提高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加速其康复效果,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