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和科研能力均衡发展的思考

2019-08-06 07:57马振秋回志明林卓清徐凌霄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博士生浙江大学专业学位

马振秋,回志明,林卓清,徐凌霄

(浙江大学医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医学人才的培养,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把“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摆到重要地位和工作日程,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重要论断。开展专业学位教育是我国学位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是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方式的战略性调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不是仅仅会看病的“医匠”,而是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临床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的临床医师。然而,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由于高校绩效考评偏重于科研指标等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重科研,轻临床”[1];而硕士在两轨合一后,临床技能得到强化的同时,科研能力有所减弱[2-3]。

浙江大学医学院自1998年被批准为首批开展临床医学博士、硕士专业学位试点的单位,20年来不断探索和实践适应国家形势和社会需求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设计中考虑了临床技能和科研能力的均衡发展问题,要求完成课程学习、临床轮转和科研训练等环节。科研成果形式多样化,可以是原创性的SCI论文,也可以是科研获奖或者发明专利。学位论文可以是总结临床经验,或改进临床技术方法,也可以是临床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研究结果对临床工作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然而在对7家临床医学院调研中发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和科研这两项素质的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临床能力培养的困境

(一)博士生入学时临床能力水平不一致。

纵观各大医学院校,博士生招生形式普遍使用申请—审核制,但报名条件各不相同。北京、上海的高校在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机制改革上走在了全国前列。其中北京大学医学部最为严格,要求报考研究生必须是全日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毕业生,硕士专业与报考专业相同,并在录取前通过同专业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都要求入学前获得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入学条件相对宽松,除了符合基本条件外,要求获得相应专业的执业医师资格证。这就意味着招录的专业学位博士生其硕士阶段可以是学术学位或专业学位,入学前不一定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其临床技能的基础不一致。

(二)博士生临床能力培养的规范性有待加强。

在导师负责制的培养模式下,博士生临床技能训练同质化不够。医学院博士生培养方案中规定临床培训最少24个月,内容主要包括本学科领域的专科训练和住院总医师训练。博士生通过管理患者、参加手术、进行临床操作、查房、病例讨论等形式,进一步学习本专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的诊疗,基本保证专科定向培养时间和质量。而住院总医师训练,包括负责急诊和会诊,安排值班、手术,安排科室的各种行政会议,协助上级医师带教住院医师,协助科室主任管理和协调部分科室事务等,有所欠缺。因为科研的导向和管理部门监管不严,临床技能训练的时间还有可能被压缩,造成“医学博士不会看病”的现象。

二、科研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思维能力和技能训练有待加强。

科研能力是培养研究生在临床科研领域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发现问题,通过严密的科研设计,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科学研究、实验操作和创造性劳动来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导师和博士生都意识到科研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如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研究中发现,专业学位博士生在科研训练过程中科研思维训练不足,科研方法、实验技术、统计方法掌握不佳[4],我校专业学位博士生也存在类似的困扰。导师对研究生各项能力评价中认为,满意度较低的是科研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二)博士学位论文偏向基础研究。

浙江大学医学院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中规定了学位论文的侧重点是临床相关研究,目的是从临床中发现问题,以科研促进临床发展。临床研究主要以临床实践过程的难题和争议点为研究内容,以医疗单位为主要的研究基地,因此可作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一种可行手段,然而专业型研究生对临床研究的了解程度不高[5]。对历年获学位的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分析中发现,培养方案修订后,基础研究的比例有所下降,但是仍然超过了半数。应用研究比例没有明显变化,基础和临床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比例上升到14.7%,是之前的10倍(见附表)。

附表 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类型分析

三、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的探索与思考

浙江大学医学院以创新型、应用型、国际化的培养目标为基础,以行业胜任力为导向,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培养顺应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引领医学事业发展的卓越领军人才。在优秀临床能力、创新科研思维、良好人文素养和国际竞争力的培养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一环。浙江大学医学院分四个维度设置课程,既包含专业方向课、分子医学、临床药理等医学知识课程;也有论文写作、项目申报、数据分析等科研技能训练课程;还开设医学伦理、医患沟通等人文素养课程,尝试将课程思政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去。通过引进外籍教授主讲课程以及与浙江大学-爱丁堡联合学院联合,共建全英文课程体系。紧密结合实践和科研,强化课程体系建设,优化课程内容和授课形式。

(二)规范临床技能培训。

深化医教协同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核心,以“5+3”为主体、“3+2”为补充,建立健全适应行业特点的医学人才培养制度;推进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接轨,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最终形成“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6-7]。早在2014年,本着先行先试的探索目的,上海市开始试点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的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改革,即“5+3+X”模式[8],从而切实提高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思维、临床技能和临床科研能力。由于不同的专科医师培训的标准和要求不同,实行并轨的难度也不一致。因而,可以参考现有的专培制度,局部试点,求同存异。培养环节上要求完成至少2年的临床训练,包括不少于1年的专科定向培养和至少1年的总住院医师或代理主治医师工作。

(三)调整科研重点,加强转化医学研究。

为满足现代社会对高层次临床医学人才的需求,必须汇聚临床资源,打造一支解决临床难题的医师科学家队伍。推进临床研究和转化医学研究是临床科研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一个新思路。浙江大学成立了以临床与转化研究为中心的转化医学研究院,以临床出现的实际问题为导向,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一方面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另一方面研发临床实用技术,从而不断提高临床的诊断与治疗水平。

(四)培育学术氛围,完善科研支撑条件。

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科研硬件环境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学校、医院和导师积极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通过组会、邀请行业顶尖专家报告、资助博士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合作研究,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以及资金和硬件的支持,激发临床博士生的科研热情。成立于2010年的浙江大学医学院公共技术平台,为科研教学工作和临床科研提供了优质、高效和专业的技术培训和服务。各附属医院的临床研究中心也将成为专业学位博士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基地。

(五)充分发挥导师的引领作用。

导师的垂范引领对研究生的科研素养、视野格局、价值塑造都有影响,良师益友型是最优的导学关系[9]。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导师是研究生科研上的指路人,需要有意识的培养指导研究生,而不是只重视实际应用和科研成果,成为“老板”和“工人”的雇佣关系。通过导师组的形式,共同指导专业学位博士生开展临床相关研究,也能有效的避免部分导师临床工作繁忙无法很好指导研究生的困境。

总之,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定位应该是强临床、重科研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未来潜质的学科领军型人物[10]。现阶段,可以通过加强制度设计,突出与学术学位的差异,在申请—审核制招生、中期考核、学位论文答辩等关键环节,设计不同的评价考核指标,促进专业学位博士生临床和科研的均衡发展,从制度上有效防止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相混淆的“同质化”培养。在条件成熟后,推进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探索开展“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猜你喜欢
博士生浙江大学专业学位
“六有五化”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浙江大学农业试验站简介
浙江大学作物科学研究所简介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王永平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陈桂蓉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拜根兴教授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欢迎订阅《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