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桂香,张 波,王 旻,刘晓影,连 波,王国辉,潘智芳,武敬亮*
(1.潍坊医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2.潍坊医学院药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
对分教育模式是从张学新“对分课堂”教学法引申出来的一种教学模式[1]。对是共性教育,分是个性培养,对分教育的核心在于内化外显,双重建构,源于基础,贵在创新。其中内化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知识;外显是指学生交互讨论、开展知识应用与实践。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对分教育重在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让学生从知识理解记忆转化为应用实践与创新创造。普通生物学是一门生物学科的基础课程,内容复杂,知识点多,传统的模式让学生被动接受,疲于复制记忆,教学效果不理想。本教研室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把对分教育理念融于课堂、实验教学中,力求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知识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2]。
1.研究对象和内容。以我院生物技术专业2个班为实验班、2个班为对照组。两组学生均为全国统考招生,入学成绩对比无差异,课程选用教材均为第4版《陈阅增普通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理论、实验学时一致。在教学过程中,对实验组学生的理论课、实验课教学方式采用对分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2.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于第一学期开设普通生物学课程,共计80学时,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32学时。根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实验组进行对分教学模式,学生的教学授课计划同步。对分教学的实施过程如下:(1)主题框架学习。教师利用40-50分钟时间提纲挈领地讲授知识框架,根据该章节内容提出1-2个讨论专题。(2)自主内化环节。学生自主选择专题,课后查阅文献资料,结合科技发展前沿做出不小于1500字的读书笔记。(3)外显讨论交流。以3-5人为小组,对主题内容进行交互讨论,分析要点,集思广益,团结协作,做出小组结论。(4)对分实验学习。在实验课教学环节,每个实验设计必选内容和选做专题,开放式实验教学。实验组学生完成基本操作后,根据个人兴趣组队选择相关专题开展实验探索。(5)知识应用与创新。由小组代表进行汇报,教师对课堂讨论和实验探索的创新点进行点评,对知识应用与实践创新进行概述和总结。(6)课程教学评价与反馈。设计调查问卷,对实验组学生进行调研,了解学生的接收情况和存在的不足。(7)形成性课程考核。学生的考核包含三部分:平时测验(共6次,占10%),实验操作与实验创新(共8次,占20%,其中实验创新占10%),期末考试(含主观30%,客观70%)。用统计软件SPSS 19.0分析考试成绩,计算t值。
1.对分教育模式在普通生物学课程教学中的满意度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12份,收回有效问卷108份。结果显示,超过80%的学生认为对分教学模式提高了自己学习的主动性,课外时间中,自主学习知识的意识提高,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增加,学生适应这种新型的课程教学模式(见表1)。
2.学生学习考试成绩比较。(1)平时测验成绩比较。在授课学期内,对两组学生进行6次测试,考察内容是章节的重点,对平均成绩绘制图表(见附图)。结果显示,在课程开始初期,两组学生的平时成绩差异不大,随着课程教学的开展,两组学生的测试成绩出现较大差异。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对分教学模式能明显的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2)实验和期末卷面成绩比较。普通生物学课程的实验项目共8个,实验成绩包含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实验创新三部分,教学成绩满分20分,结果显示(见表2),对分教学组实验成绩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课程的期末考试满分100份,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结果显示(见表2),对分教学组的期末卷面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1 对分教育模式评价(%)
附图 两组学生6次平时成绩测验结果比较
实验组对照组t值P值实验成绩 18.58±0.8915.20±2.772.6010.048期末卷面成绩72.62±9.865.78±11.584.3320.000
在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渠道增加,课堂教学作为知识传授平台的作用降低,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的记忆和理解知识,在2-3个小时的课堂上,教师“灌输”的理论知识让他们心生厌倦,在第二堂课,学生注意力开始分散,课堂上看手机,玩游戏的低头族比例很高,大大降低了课程教学效果。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合信息时代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学情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模式,已经迫在眉睫[3]。
在对分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在“对”环节,教师是主体,教师利用1小时时间该章节的总体框架,概述重点,学生集中精力听讲,低头族比重明显降低。在“分”环节,学生自主学习,交互讨论,发挥主观能动性,双重建构课程知识体系,让学生学的同时考虑如何应用和创新,学生的求知热情提高。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对分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表演”时间减少,师生、生生讨论、问题答疑环节比重增加,学生的课堂融入意识明显增强[4]。
对分教育是一种兼顾共性和个性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中。通过调查,在内化环节,学生自主查阅相关材料,针对主题自主设计方案,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在课堂的测验上,实验组对知识点的认识和掌握水平高于对照组,这说明传统的教学侧重于记忆,忽视了思考,对分教学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对课程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提升。在外显环节,实验组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生生讨论中,根据内化内容,发表自己的意见,集思广益,做出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学生的表达能力,团结协作意识,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实验课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实验组学生的协作意识高,实验成绩,尤其是创新设计水平明显提高。在实验教学环节,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学生对开放实验专题(选做内容)的热情明显提高,部分小组能够根据现实问题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和分析讨论,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得到提升[5]。
对分教育是我国原创的教学理念,其核心在于引导学生从知识的记忆理解到应用创新。教研室已经对普通生物学课程进行两年的对分教育实践,该模式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协作和知识应用创新能力等方面效果显著。但如何根据课程特点,优化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对分教育的优势,使课程教学变成学生知识学习、交流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还需要我们更多的研究和详尽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