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艳,张伊娜,马红梅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310053)
近年来女性因社会地位提高、环境污染、职业家庭方面压力增大、缺乏锻炼等原因引起身体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下降,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位居我国城乡女性首位,且伴年轻化趋势[1-3]。乳房保健作为预防措施之一,在女性健康发展中具有相当大的意义。与职业女性相比,高校女大学生受环境、经济等条件制约和错误认识乳腺疾病只发生在高龄妇女,缺乏对乳腺疾病和乳房保健足够重视。因此本课题组将女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了杭州地区五所高校开展调查活动,期望通过真实了解杭州市女大学生乳房保健知识行为态度方面的情况,为有关高校开展相应的乳房保健课程,寻找合适的宣传途径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对象。采用非概率方便抽样法,于2016年3月-6月在杭州地区选取的五所高校收集样本,发放问卷数650份,最终获取有效问卷568份,有效率87.38%。在填写问卷的女大学生中,医学专业303名,非医学专业265名,其中大一占20.42%,大二占47.18%,大三占32.39%。
2.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该问卷内容由多篇相关文献支持,并经过数名专业老师指导审核。经预调查后,进一步修改并完善问卷。调查内容包括:(1)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学校、专业、年级;(2)涉及乳房保健知识、态度、行为三方面的题目。问卷以匿名形式由调查对象独立完成,工作人员现场收回。
3.统计学处理。由工作人员对有效问卷进行统一编码。处理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用频数和百分比进行一般描述,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女大学生乳房保健知识。调查结果显示,除“如何正确佩戴胸罩”和“有效预防乳房疾病的措施”外,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女大学生的乳房保健知识正确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见表1)。
表1 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女大学生乳房保健知识 正确率比较[n(%)]
注:与医学专业相比,**P<0.01,*P<0.05
2.医学与非医学、医学专业不同年级女大学生乳房保健态度。结果显示,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女大学生乳房保健态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女大学生乳房保健行为。结果显示,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女大学生在“在正规商铺购买文胸”“睡觉前有摘掉文胸的习惯”“夏天勤换文胸”“主动了解乳房保健知识”四个乳房保健行为方面的形成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见表3)。
表2 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女大学生乳房保健态度正向率比较[n(%)]
表3 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女大学生乳房保健行为形成率比较[n(%)]
注:与医学专业相比,**P<0.01,*P<0.05
1.提高对乳房疾病的认识。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虽低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但近年来中国部分城市如上海、香港等乳腺癌发病率呈明显上升且伴有年轻化趋势[4]。郑艳敏等[5]通过Meta分析发现,月经周期不规律、精神心理因素、良性乳腺疾病史、家族肿瘤史等会增加女性患乳腺癌的危险。根据调查,杭州市女大学生对患乳腺癌的高危险因素认识不足,其中医学专业正确率仅9.57%,非医学专业正确率仅3.40%。此外,表3数据反映出在女大学生日常行为中,饮食不健康、缺乏锻炼、生活作息不规律、文胸更换率不高等患乳腺癌的危险因素经常性存在。因此,有必要对女大学生普及有关乳房疾病的知识,帮助其改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加强对乳房保健的重视。
2.加大普及乳房自查手法。乳房自查是指女性采用特殊的手法,仔细系统地对乳房及腋窝淋巴结进行检查,并判断乳房有无异常改变的一种方法,一般为每月1次[6]。乳房自查无需费用,易操作,无痛,且能早期发现乳房异常[7]。另外,定期接受乳房检查可对预防乳腺癌起到决定性的作用[8]。但结果显示,大部分女大学生都不太清楚乳房自查的手法,医学、非医学专业平时接受专门乳房检查的分别仅为20.13%、17.36%。原因可能是目前国内乳房自查手法的普及率还不高,女大学生知晓率和重视程度低。这就需要高校发挥主动性,加强乳房自查手法普及,通过邀请专家开展相关培训课程或讲座,有针对性地指导女大学生掌握乳房自查的知识和手法。
3.开展多种形式的乳房保健宣传教育。调查显示,医学专业女大学生在乳房保健的知识、态度、行为三个方面的表现均好于非医学专业,可能是专业性质不同,医学专业学生在平时学习中会涉及较多医学卫生课程,从课程教师、医院医生等渠道可获取较多的乳房保健知识,而非医学专业接触相对较少。从表2、3中可知,71.13%女大学生希望能够接受乳房保健宣传教育,50%在日常生活中会主动去了解有关乳房保健方面的知识。这提示高校应拓宽有关乳房保健的宣传渠道,如通过设立“爱乳日”主题活动、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医生开设公共卫生课程、宣传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