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辉
摘 要:“器乐进课堂”是一门针对小学生音乐教学全新的课程,通过音乐课堂融入携带方便、简单易学的竖笛、葫芦丝、口风琴、打击乐等小乐器教学,目的是让课堂教学形式日益丰富,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浓。文章围绕“器乐进课堂”,提出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通过接触器乐、学习器乐,以培养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艺术欣赏的水平、发挥他们在艺术方面的表现和创造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音乐;器乐进课堂;教学策略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可以说扣动了每一个观众的心弦。剧中的主人公坚强、不抛弃、不放弃的性格最终让大山里的学生一个都未流失。在义务教育阶段中,教师同样要有这种精神,要兼顾到每一个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器乐课堂中享有接受艺术教育的机会和权利,让艺术课堂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
一个人的艺术天分很大程度是先天形成的。的确,每个人在艺术上的天赋是不尽相同的,甚至是相差甚远的。那么在艺术教育方面,特别是具体到音乐课堂的教育上,是不是就只要关注有音乐天赋的学生,而把没有音乐细胞的学生放置在一边呢?
“器乐进课堂”的实践教学课程给了我们很好的回答。音乐是一门培养学生音乐欣赏兴趣和艺术创造能力的课程,而并非传统的艺术教育要求培养艺术家的任务。作为基础艺术教育的执行者,中、小学艺术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使每个学生都有接受艺术教育的权利,即使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天赋,教师也要唤醒他欣赏艺术的潜意识,唤醒他内心的音乐细胞。而“器乐进课堂”更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换句话说,“器乐进课堂”更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接受艺术教育的权利。
“器乐进课堂”给教师提出的要求更简单、更直接:要让每个孩子都爱艺术,培养他们爱好艺术的情感、提高他们欣赏艺术的水平,发挥他们创造艺术的能力。那么在“器乐进课堂”的教学中,怎么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平等地享受到艺术熏陶的机会,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展示天赋,发光发亮呢?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探索真正将其落到实处的具体方法,毕竟教师面对的是音乐素质和艺术感觉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群体,要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宜”。笔者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教学,认为“器乐进课堂”就像拍摄一部电影,需要教师担当四种职务来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扮演自己的角色:
一、要有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做一名“星探”
诚然,每一个学生在艺术,特别是在音乐方面的天赋各不相同,作为教师,不能只挑选音乐苗子和发现艺术尖子,而是要有敏锐和细致的观察力,去发现每一个学生在艺术方面的各种潜能。这种敏锐的观察力其实就是一种做星探的能力,具体表现在对每个学生均等和细致的观察上。小学生表面上给人的感觉都是活泼可爱、调皮捣蛋的,但是只要仔细观察,每一个个体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又是不同的个性:有些喜欢较为舒缓的小乐器,比如葫芦丝;有些则喜欢激烈的打击乐,像爵士鼓;而有些又只关注一些简单的节奏敲打乐器,在旁边打打节奏的碰铃、木鱼;还有一些则喜欢在乐队的伴奏下唱唱歌、跳跳舞。这些课堂上形态各异的学生,尤其需要音乐教师在他们各自的表现中去寻找他们在器乐学习和演奏中的个体差异,就像“星探”一样,即使走在大街上,也可以通过与行色匆匆的路人一瞬间的目光交流,具有判断适合剧本中相关角色的那种观察力。这样就可以让整个课堂的所有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有重点地针对自己合适的器乐进行分工,各取所长、各有所需地来完成器乐课堂的筹备阶段。
二、整体的谋篇布局,做一名“编剧”
进入器乐教学的课堂后,音乐教师的工作像是一名编剧,对整个课堂进行前期的谋划,设计什么样的课堂情节,如伏笔、前奏、重点、难点、过程、目的和结果等都必须有精心的设计,环环相扣。让整个课堂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游刃有余地进行,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整个课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扮演自己的角色,而不至于觉得自己是多余的。器乐课堂最忌讳的是“闹”,小学生一拿到小乐器,出于好奇,都会急不可待地吹吹打打,一旦失控,课堂就会变成闹市,教学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所以伏笔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好的伏笔就像编剧设下的悬念,可以很快地吸引读者静下心来随着编剧的意图进入创建的情境。同样,音乐教师需要花心思进行一些有创意的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考,有事可做。比如笔者在教学生演奏歌曲《小燕子》的课堂中,一走进教室,就设计了这样一个伏笔:同学们,今天我们教室进来了一只小鸟,大家看到没有?学生马上到处找,并询问着“在哪里?在哪里?”。然后,笔者就坐在钢琴旁边,在高音区快速重复地弹奏了2个音,问学生:你们说这是不是小鸟在叫啊?学生恍然大悟,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了。笔者趁热打铁,说:“谁可以用自己手中的乐器演奏一个最好听的小鸟叫声?”结果学生都跃跃欲试。因为有了最好听的这个标准,每一个学生都会主动放低音量,思考要演奏的鸟的声音,去寻找“最美的声音”,整个课堂一下就进入了森林般鸟语花香的情境,接下来的情节就会随着教师的引导,顺利地开展。一堂有“预谋”的器乐教学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学生感受音乐之美的殿堂。总之,教师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有创作的欲望和表现力,而不是抓住几个优等生,因为在创作美的面前,每一个学生都可能是艺术家。
三、耐心细致的引导,做一名“导演”
有了教师精心设计的伏笔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情境后,各个乐器就开始在每个学生手上各显神通了。作为教师,要发挥像导演一样的能力,要敏锐地观察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动手能力,特别是他们在一些创作性的演奏中,要启发他们的二度创作和表演,要引导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而不是禁锢他们的想法和思维。那么,教学的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是让学生掌握手中乐器的基本演奏方法,打好基本功,从基本的音阶学习开始,到简单的作品的练习,让学生可以驾驭自己选择的乐器的演奏方法。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乐器进行学习,就会多一分主动和热情。教师也要给他们足够的鼓励,要让他们在教师信任、赞许的启发下知道自己也有学习音乐的能力和信心。学生这时候需要的并非只是专业的音乐知识,更多的是教师给予学生的足够的信心和爱心,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感觉到音乐并非某些人的专利和特权。总之,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才是最根本的事情,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就能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四、课后持续的总结,做一名“剧评人”
一堂好的“器乐进课堂”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磨练和总结。每个音乐教师要学会在课后不断梳理、归纳和总结,就像电影,在编剧、导演、拍摄和播放各个环节都需要有一双锐利的眼睛来时时监督,确保其行进在正确的轨道上。器乐的教学是一个新兴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借鉴的模式很少,更多的是需要音乐教师在实践中进行摸索和研究。因为它既不是器乐专业院校的学生的那种一对一的教学,也不是原来音乐课堂的教师一言堂、一人奏的示范教学。现实的器乐教学是一个充满个性的学生可能会制造“惊险探索”的历程,需要教师不断根据“剧情”进行实时的调整和思考。可以说,每一节器乐教学课都需要教师用“剧评人”的眼光进行总结上一节课会出现的问题,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使之进行得更加顺畅。每一个学生在课堂的表现也为这种教学模式提供了非常珍贵的有益的素材,只有教师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及时进行调整、在课堂中尽可能地兼顾到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主角,让学生知道艺术家并不一定就是歌唱家或画家,艺术其实就是我们生活的一种形式,是我们处世的一种方式,是我们情感表达的一种手段,是我们内心创造力迸发的一种载体。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音乐教师,尤其是艺术启蒙的小学音乐教师,笔者深有感触:即便是调皮捣蛋的学生,教师也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因为,每一個学生都是天使,都有一颗善良、纯洁的心。未来的他们可能不会弹琴,也可能不会画画,但他们会去欣赏,去感知艺术的魅力和美好,这会让他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和快乐。所有的学生都需要艺术教育,艺术也需要所有的学生,教师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艺术教育的权利,一个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