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19-08-01 01:31杜旭晴庄光宾
都市生活 2019年5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新形势大学生

杜旭晴 庄光宾

摘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新形势下,大学生承受着来自各种层面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层出不穷,且呈现出逐步攀升的趋势,这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

关键词:新形势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内涵

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尚无一致的看法,也没有一个公认的界定。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是:“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指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到最佳状态。”通常,心理健康的定义既指心理健康的状态,也指维持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是一个协调内外统一并使之适应和发展的过程。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特征

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们,生理和心理都处于急剧的变化中。因此判别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更为复杂的。综合以上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当前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大学生特有的心理特征,总结当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综合起来有下列七条标准:

第一,自我感觉是否良好,是判断个全心理健康与否的基本条件。身心是一个整体,自感精力充沛,自我健康的心理需要基本上能得到满足,是心理健康的表现。进入大学后,大学生们要能够完成由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转变,适应大学的学习特点和方法,适应大学里的人际交往,适应大学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第二,应具有正常的智力、健全的意志、稳定协调的情绪。由于大学生的主

要任务是学习,因此正常的智力是大学学习的基本条件,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还应当是情绪协调的人,他们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心境积极,快乐有度,悲伤有制:能够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即使遭到挫折与失败,也能用理智调节和控制自己。

第三,人格健全的大学生在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情感反应等方面表现出积极、协调,凡事能从积极乐观的方面去考虑。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应方式,具备面对失败的不屈性、面对厄运的刚毅性、面对困难的勇敢性。

第四,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乐意与人合作共事。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大学生,应乐于与人交往,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不卑不亢,保持独立完整,对他人尊重、诚挚、热情,富于同情心和友爱心;在群体中,一方面,具有合作和竞争的协调意识,既不强迫别人的意志,又能向他人提出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既不随意符合他人,又能适当听取他人的意见。

第五,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对生活、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对自己的学习,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能用有效的方法去妥善地解决;能较好的适应外部的变化,不论变化会给自己带来直接或间接的某种影响,不论环境和个人遭遇的优劣,都能面对现实,较好地调节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适应环境。

综上所述,所谓心理健康,最概括、最一般地说,是指人的心理(即知、情、意)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社会因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用人单位对人才选拔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大学生毕业后走向人才市场,双向选择的市场机制趋向成熟。 这种就业制度的改革一方面固然给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就业途径和机遇;另一方面, 越来越激烈的人才竞争也对大学生就业提出了严峻挑战 , 特别是当前政府机构裁员 ,国有企、 事业单位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等,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加大了大学生心理压力, 使大学生经常处于应激状态之下。

家庭因素。不当的家庭教育是滋生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温床,如:父母对子女百依百顺过分溺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就像保护伞一样呵护子女,使得他们没有受过挫折,事事都有父母的保护,这样的大学生依赖性极强缺乏同情心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缺乏自制能力和自信心。父母对子女行为放任不管很少约束这样的大学生常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家庭教养不懂得尊重他人,比较任性才难以适应集体生活。

学习因素。大学生尤其是新生面对大学的学习满怀向往与憧憬,希望能继续保持高中时的学习优势,做学习中的佼佼者。但是大学的学习与中学的学习无  论是在学习内容还是在学习方法上都有了很大的不同,多数学生在学习遇到困 难和学业受挫时不能正确面对和接受,逃避和否认现实就会引起心理健康问题。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和途径

第一,高校应从服务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切实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生工作管理和评估范畴。同时,加大在心理健康教育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并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渗透到各项教学活动  中,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展开。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都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落脚点,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与思  想品德问题交织在一起。一方面,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接受思  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思想道德的产生、发展、变化都要受到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另一方面,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又是塑造健康心理的基础,个体心理发展的方向要受到主体思想的支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发挥更好的作用。这既有利于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又有利于深化对其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为高校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第三,高校应切实开展实践教学。一是课内实践教学。通过视频教学、案例分析、心理游戏、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等教学形式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二是校内实践教学。通过高校大学生心理团体活动、模拟心理咨询等第二课堂教育形式,强化知识与技能。三是校外实践教学,主要是根据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就业方向、岗位特点等开展与之相适应的心理学技能实训,以适应未来社会工作需要的教学模式。四是网络实践教学,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使心理咨询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有效延伸,使网络资源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第四,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将学校、家庭、社会的资源整合起来,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效应,这是已为国外许多实践所证明的一条有效途径。

第五,积极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心理的健康与和谐需要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高校应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强化高校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得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意识深入学生人心,更好地營造大学校园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让高校大学生从活动中感触时代的脉搏,体验人际关系和谐的愉悦,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培养和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总之,重视心理素质健康发展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  题,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治标治本的作用。一个具有良好  心理素质的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好地发挥  自身的潜能。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新形势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