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英俊 齐云飞
摘 要 校本研訓是学校校本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当前不少学校校本研训的效果并不理想,难以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基于提高校本研训活动的有效性目标,从理念、机制和方法等维度对学校校本管理的改革思路与相关策略加以践行。
关键词 校本研训 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管理
校本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是发端于美国而后波及大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一场国际性学校管理改革运动[1]。这次改革运动主张建立一个新型的学校管理模式,通过各种校本管理活动真正提升学校管理的有效性。校本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校本研训作为校本管理活动的一种,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宗旨[2]。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校本研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成因,提出改革的新思路与新途径。
校本研训已经成为学校提高师资队伍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与途径。综合校本研训的相关研究文献及工作实践,本文认为校本研训存在的共性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
1.形式单一,难以激发教师参与研修的积极性
现阶段大部分学校校本研训的形式单一,有些学校是邀请专家为教师授课,有些学校则组织教师研究教学案例、开展教学研讨,并辅以一些相应的培训。虽然这些校本研训活动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形式单一,很难真正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2.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教师发展的个体需求
目前大部分学校都采用集中式的校本研训模式,在开展校本研训活动前并没有对教师专业发展需求进行调查。然而,由于教师的个体差异客观存在,教师的专业、层次、年龄等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校本研训活动要有较强的针对性。换句话讲,不是专家的级别越高,培训就越有效,对于培训者与被培训者都需要有针对性。
3.过程形式化,难以促进教师深度反思
校本研训是一个受训教师主动接受——自主反思——自主实践——科研探讨——再实践的专业化过程[3]。校本研训的根本目的是为学校在教育教学中遇到难题找寻解决方案,并提升教师的业务素养,以提高学校校本管理的水平。但在实际的校本研训活动中,多数学校未能立足实际,以提升教师业务素养为目的来开展校本研训,而是流于形式,如举行简单的讲座、做做笔记等,并没有将校本研训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去,没有正确把握校本研训的方向,脱离了教育教学实际。
唯物辩证观告诉我们,影响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可以分为内因与外因两个维度,其中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两个维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既统一又斗争。校本研训存在问题的具体原因主要如下。
1.外部原因
(1)主管领导未能亲身参与研训
校本研训的高效开展,需要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来保障。校本研训,以校为组织主体,校长作为学校的首要负责人,自然而然也就是校本研训的第一责任人。但在学校的实际工作中,校长不仅要忙于参加各种会议、培训和检查,而且还要筹措经费、组织教研和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因此校本教研无法真正从根本上得到校长的领导。
(2)校本研训评价机制的不合理
在校本研训的活动开展中,一些学校脱离了研训的本质目的,对参与校本研训的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教师自身利益相联系,从而导致参与校本研训的教师有意掩盖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在教育教学中脱离真实的课堂环境进行校本研训,甚至是借助非正当手段来有意抬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自然也就无助于教师自身业务素养的提升。这种牵扯教师自身利益的校本研训,还会激发教师间的人际矛盾,从而导致教师之间的客观性评价缺失,教师互评的合理性建议缺失等。在校本研训的教师评价中,作为学校,应当及时就教师的优势和不足进行沟通和交流,帮助教师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如果学校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教师,不能就教师的不足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改进方案,那么也就很难促使教师养成分析和反思自我的习惯。
2.内部原因
(1)教师的参训动机与认识误区
校本研训的开展往往发生在教师就职后,同全日制在校教育不同。校本研训对于教师没有吸引力,同时也没有学历教育的压力,因此,教师对于校本研训的态度较为消极,多是被动参与,较少主动性。同时,多数参训教师往往急功近利,喜欢接受和模仿可操作性强的研训内容,对于抽象、枯燥的理论学习则心生厌倦,因此研训的实际效果往往欠佳。另一方面,教师自身对校本研训的认识误区也是导致校本研训质量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校本研训的吸引力大大下降,从而导致循环往复、停滞不前[4]。
(2)教师的“工学家”间的矛盾
校本研训的实施离不开组织制度支持和保障。当前阶段,学校的校本研训依然受限于原有的管理体制,教师不仅要承担基础的教育教学工作,而且还要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对于已经成家的教师而言,家庭也需要得到照顾和经营。教师工作在时间方面的延展性,也就决定了教师在课下依然要承担一定的工作职责,个人有限的时间也将受到占用,一定程度上,又会打消教师参与校本研训的积极性,并最终对学校和教师自身的长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5]。
基于当前校本研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敢于打破固有思维,要立足学校自身实际以及教师发展个性进行改革创新。具体而言,应从研训理念的转变、管理机制的整合和管理方法的优化三个维度加以改进。
1.转变研训理念
(1)充分发挥校本研训中学校管理者的作用
学校应成立校本研训的管理机构,以校长为主要负责人。具体工作由教科室组织实施并全面负责管理,制定出有效的管理制度,由校长室、教务处、教科室相关领导共同参与整个培训工作。做到活动有专题、有记录、有实效,将教师参与校本教研与科研、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校长作为学校的第一负责人,应积极、主动地推动学校教学改革、不断更新教学管理观念,为教师研修和素养提升提供平台。同时,校长自身也要不断提升领导能力,将校本研训落到实处,不断向现代化教育发展。总的来说,校长要切实当好校本研训的“总设计师”,科学设计,整体规划,不断创新,力争多种手段提升校本研训的效果和水平。
(2)加强教师的研修参训教育与正确认识
当前,在学校开展的校本研训活动中,多数教师流于形式,消极对待,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校本研训的目的和重要性。因此,学校必须从思想方面引导教师正确认识校本研训,推动教师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变。同时,学校也应当为教师参与校本研训指明方向,帮助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向新时期靠近。在传统教育教学中,教师是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容器”,是知识的接受者。新的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主体,师生是合作关系、伙伴关系,课堂教学要采取多种形式来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实施主体,必须养成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在开展教育科研、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活动中,要融合科研、教研和师训为一体,力争提升培训的综合性和有效性。
在校本研训中,学校要科学设计和整体规划,为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提供资源和平台,从教师教学实际入手,设计“导学研究”“教学设计”“学科网站建设”等研训项目,并为学科组提供宽松的选择氛围,自主选择。在研训活动中,以问题为课题,在课题的研究中对教师进行培训,进而建立起以实践探索为核心的教育科研、教学研究、教师培训的一体化校本研训。可以说,校本研训一体化,不仅是研究,也是实践,同时也是对教师的培训,真正地实现“研”“训”一体,相互促进[6]。
2.管理机制整合
(1)校本研训的运行机制整合
不合理的校本研训机制将导致参训教师压力过大,使许多教师参与校本研训的积极性不高。因此,要切实发挥校本研训的作用,就必须整合其运行机制。笔者认为校本研训最为合理的时间是寒暑假期间,对于校本研训实施者和组织者来说,在平时工作期间更重要的是加强对教师研训需求的调查和了解。教师自己也要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反思,发现自己在教学与专业方面的薄弱之处,及时向校本研训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反映自己的专业发展需求。在收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之后,校本研训活动的组织者可以对教师专业发展需求进行分类,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和组织相应的校本研训活动。
(2)构建合理的研训评价机制
针对目前许多學校不合理的校本研训评价机制,笔者认为校本管理改革也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校本研训评价机制。在这方面,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把校本研训和教师奖惩激励结合,而更应该关注校本研训后教师专业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成效方面。例如,教师在参与科研素质能力的校本研训活动后,可以建立一些关键指标,比如课题申请成功率、科研论文发表情况,以此来作为校本研训活动的评价指标。又如,在教师参与了教学和教研方面的校本研训活动后,学校可以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学生那里了解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高[7]。
3.管理方法优化
(1)创新校本研训活动的形式,形成多样学习共同体
针对目前校本研训活动形式单一的问题,笔者认为今后学校应创新校本研训活动的形式,从而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打破传统从上至下的校本研训活动形式,从教师发展需求组建不同的教师学习共同体。
(2)针对不同研训参与对象,设置不同层次研训目标
对于目前学校校本研训活动针对性不强的情况,笔者认为除了加强对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调研外,还要注意对校本研训的对象进行分层,并建立不同的培训目标。例如,学校可以把专任教师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高级教师、中级教师、初级教师。对于不同层次的教师,也要有相应的培训目标。例如,对于高级教师,可以要求其一学年内上好一堂优质观摩课,认领1到2位小徒弟,指导一篇论文或课题。对于中级教师,可以要求其一学年内上好一堂特色研讨课,撰写一篇论文或主持研究一个课题。而对于初级教师,可以要求青年教师规范写好备课本、听课笔记、教学反思,并能在第一学期上好一堂亮相课。
(3)丰富校本研训载体,强化校本研训活动的实践性
针对目前校本研训活动实践性不强的问题,笔者认为学校应提高教师参与校本研训活动的自主性和实践性。例如,在多样化运用教学方法的研训活动中,学校可以改变以往集中式理论授课的培训方式,改为教师自主理论学习[8]。学校可以组织“同课异构”教学设计比赛,让教师结合自己对教学理论的研究,来参与“同课异构”说课展评活动。学校还可以进一步在“同课异构”教学设计展评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用课堂教学来检验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教师在这种形式的校本研训活动中,更容易进行思考与反思,真正掌握所研究的理论,发现自己的不足。
综上所述,校本研训是校本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针对目前许多学校校本研训活动没有真正发挥作用的情况,学校管理者应加强探索与实践,进一步加强校本管理改革。从本研究看出,要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学校从管理理念、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等方面做好校本管理工作的改革,提高校本研训活动的实效性,让校本研训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豫.微课题研究:校本培训开展的有效载体[J].教学与管理,2014(17).
[2] 程正彪.网络环境下中小学校本研训的思考与实践[J].教学与管理,2012(36).
[3] 梁建国.有效开展校本研训的思考与实践[J].教学与管理,2013(13).
[4] 蔡军.“3+1”校本管理模式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8(23).
[5] 姜庆军,曹慧.“教师专业发展360度校本评估”的实践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8(Z5).
[6] 张金凤.创新过程管理,夯实研修实效——学校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的点滴做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7(S1).
[7] 项红专.优质学校的阶段性发展与策略性推进[J].中国教育学刊,2018(07).
[8] 何泳忠.改革教师培训模式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J].教育研究,2014,35(01).
【责任编辑 王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