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民 董晓传 吴卫华 李玉凤
摘要:介绍国际上发达国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制度,阐明“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即定义、界定与特征及其长效运行机制,通过汽车模具智能制造技术“三元制”人才培养的实践以及取得的成效,说明该种模式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9)06-0015-04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与重要抓手,既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形式,又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的内在要求[1-2]。1996年,我国《职业教育法》第23条确立了产教结合的法律地位,并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和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相关政策与法规。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深化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具体要求。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阐明了深入产教融合的任务、要求与标准。2018年2月,教育部等六部委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明确规定了校企合作方式、促进措施、检查等具体要求,这两个文件共同形成了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政策“组合拳”[3-4]。
当前,虽然国家大力提倡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双主体”培养模式,但由于高校受自身办学水平与实力的限制,普遍存在着校企合作环节流于形式的现象[5]。从学校层面来说,高校往往囿于“闭门造车”的单一格局,而使其在培养人才、输出人才方面缺乏实际就业竞争力,导致高校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而使用各种手段。从企业层面来说,企业提供的职业培训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培训能力有一定局限,不足以覆盖足够宽泛的培训领域;二是企业因其逐利的本质有可能考虑成本而减少培训;三是由于当前实体经济下行发展趋势,导致企业为生存而取消培训。要实现大学生从毕业到就业的无缝对接、实现教学与企业用人的“零距离”,就必须真正把应用型高等教育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到实处,以达到“所需即所学、所学即所用”的目的和效果。针对这一现状,本文提出了“三元制”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阐述其内涵及其基本思想,为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思路与借鉴。
一、国际上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制度
国际上,发达国家基本上建立了比较成熟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与机制,其经验非常值得借鉴。美国建立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多样化的合作模式。美国的社区学院[6],一般采用以下四种方式与企业进行合作:一是采取工读转换制,就是将同一专业同一年级的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在校学习,另一部分去企业劳动或者接受实训,按学期交换;二是采用劳动实习制,即学生每学年定期安排一次去校外企业参加劳动实习;三是采取半工半读制,学生每天利用部分时间上课,部分时间劳动;四是采用顶班劳动与工余上课制,学生平时满负荷劳动,只能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德国“双元制”[7]和英国“现代学徒制度”[8] 是一种“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强调职业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展职业教育,职业学校和企业作为两个教育主体,职业学校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企业则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占主导地位,学校教育处于辅助地位,学生在学校和企业的时间比例通常为2∶3或1∶4。日本“产学合作”[9]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为:强调职业教育的应用型特色,突出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性,重视产学结合的协同教育以及注重“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新加坡“教学工厂”[10]和澳大利亚的“TAFE”[11]是一种“以学校办学为主、企业参与为辅”的人才培养模式,将现代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环境充分融入到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形成学校、实训中心和企业“三位一体”的系统性人才培养模式。总之,发达国家无论采取哪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或制度,企业深度参与学校的办学实践是其根本所在,其办学宗旨就是践行把学生作为主体、将实践作为主线,最终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作为根本目的。
二、“三元制”基本内涵
(一)“三元制”定义
“三元制”就是在德国“双元制”基础上增加一个“元”,即:一元是学校,二元是企业,三元是培训平台。如图1所示。其达到的人才培养作用与效果如图2所示。三元作为三个教育主体交替性地按比例、分时段参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该模式是针对当前我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企业积极性不高、学生专业能力不强等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作为第三元的培训平台是实现学生从学校走到企业的桥梁,是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与行业或企业相结合,通过产品设计制作、社会服务、技术研发等生产性过程,在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实现经济效益的一个独立运营公司,其具备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与提供高质量技术服务两个基本职能。培训平台的存在对于企业职业培训的补充作用充分反映了现代教育治理的理念与模式,其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实体公司,实施自我管理与经营事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充分体现其自治性。由此可以得出:培训平台为了生存必须要保证教育与培训的质量,必须使其培训内容符合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二)“三元制”的界定与特征
所谓“三元制”人才培养,是正规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针对在校大三或大四的学生,通过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相交替且有机联系,实战化规范场所学习,且不获得报酬(工资或津贴),必须签订学校、企业、培训平台、学生等四方合同或协议,最终学生顺利毕业,同时具备胜任某一技术技能岗位工作的能力。基于这些核心要素的界定,才能将“三元制”学生身份与目前校企合作中的顶岗实习生、学徒身份、企业员工区别开来,这也是本文提出“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所在。
“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将传统教育的“重理论、轻实践”转移到“重实践、兼理论”;二是教育性质从“宽口径、厚基础”转变为“实岗位、重能力”;三是实现了从专业教育到职业培训、从学历教育到岗位教育、从学习过程到生产过程的动态结合;四是实施过程具有跨校企合作、培训合同约束、三方严格监督等运行机制;五是教学组织从结构化到工作过程化的转变,不是所有的针对就业的培训都是“三元制”,“三元制”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工作角色,学生要有效承担该种工作角色,还必须学习大量内容。而当前那种没有工作前提的技能培训是一种职业培训形式,在工作岗位上的培训是“在岗培训”,其本质不是“三元制”人才培养。
三、“三元制”人才培养长效运行机制构建
学校、企业和培训平台三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要分工协作、共同管理[12]。其中,第一元的学校处于主导地位,主要负责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考核标准与组织管理架构;第二元的企业负责提供兼顾企业经济效益与学校人才培养实际的真实项目,同时根据市场经营状况与学校联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第三元的培训平台作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桥梁,是三元联动共赢的核心与枢纽,也是实现“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三方共赢长效机制的关键。学校、企业、培训平台三者间的合作能否达到预期效果,这完全取决于人才培养合作过程中“三元”所建立的各种保障机制是否健全。
(一)组织协调与制度规范机制
首先,必须要组建“三元制”人才培养工作协调小组,由学校专业负责人、企业专家以及培训平台的负责人组成,统筹人才培养的规划与实施,全程参与“三元制”人才培养过程,如企业实战项目设计、职场环境与氛围建设、企业化管理机制创新等工作,实现学生专业技能培训与企业岗位需要之间的紧密衔接,使学生达到企业要求的基本技术技能。其次,按企业标准进行管理,健全管理责任体系,负责项目建设的监控,全面落实项目建设目标责任制,明确三方的工作任务与职责权限,以确保“三元制”人才培养项目能够较好地完成。最后,必须要制定符合法律的学校、企业、培训平台、学生四方职业培训合同或协议书,以合同方式约束校企合作的各方,进而保障各方利益、达到共赢。
(二)经费保障与多方参与机制
充足的经费保障是“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前提条件。“三元制”人才培养的经费,企业方面主要来源于企业岗前培训费和企业项目費;学校方面主要来源于授课费、学分置换费、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费等,可能还有一部分来源于学校的教学改革项目,包括教学资源开发、标准制定费等。如图3所示。建立“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进而实现精准就业,因此形成行业、产业、企业、教师、学生等广泛深入参与是“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
四、“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天津龙抬头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一家培训平台公司,依托汽车模具智能制造技术国家和地方的联合工程实验室,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山东华宇工学院、天津华舜汽配制造集团有限公司、天津丰铁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天津金力研汽车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开展了汽车模具智能制造技术“三元制”人才培养的工程实践。“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如下:作为第一元的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和山东华宇工学院,分别与上述三家企业在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共同制定了汽车模具制造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和考核标准等,同时牵头成立了汽车模具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管理小组。第二元的天津华舜汽配制造集团有限公司、天津丰铁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天津金力研汽车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提供了相关汽车模具智能制造技术领域的企业真实项目,这些项目完全来自于这三家企业的实际生产任务。天津龙抬头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第三元的培训平台,有效搭建了第一元的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山东华宇工学院与上述三家企业之间的桥梁。一是基于汽车模具生产制造流程与职业素养开发了系列课程,建立了与岗位胜任力相匹配的能力培养模型;二是全面负责企业真实项目的高质量完成与过程监控,确保这三家企业所需的岗位技术技能;三是作为一方牵头与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签订学员培训合同,以合同方式有效地约束各方,有效保障了各方的利益。
2016和2017两年,作为第三元培训平台的天津龙抬头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为天津华舜汽配制造集团有限公司培养了18名技术技能人才,为天津丰铁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培养了16名技术技能人才,为天津金力研汽车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培养了5名技术技能人才,这些人才受到了上述三家企业的普遍认可,企业反馈良好。
“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企业招人难、培养人才成本高的问题,帮助毕业生实现了高水平的精准就业,降低了企业的技术人力资源培训成本。人才培养过程因为有企业的全程深度参与,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汽车模具智能制造技术“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尝试与创新实践,证明了学校、企业、培训平台构成的“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周晶,岳金凤.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7, 38(24):45-52.
[2]杨帆.深化产教融合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143-146.
[3]孙庆玲.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打出“组合拳”[EB/OL].(2018-04-27)[2018-10-02].http://news.cyol.com/yuanchuang/2018-04/27/content_17142522.htm.
[4]刘红.新时代背景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推进策略——2018中华职业教育社专家委员会会议观点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3):7-11.
[5]龚煌辉.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模式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7(10):188.
[6]连进军.美国社区学院的市校合作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13(4):185-193.
[7]彭正梅.分轨还是合轨:关于德国中等教育三元制的一些争论的考察[J].基础教育,2012,9(6):112-118.
[8]李静,赵善庆.英国现代学徒制的深度剖析[J].成人教育,2017(2):92-95.
[9]宋姝婷,吴绍棠.日本官产学合作促进人才开发机制及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9):43-48.
[10]周辉,张成.新加坡“教学工厂”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7,4(31):113-114.
[11]宋保兰.澳大利亚TAFE职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8(12):11-13.
[12]王艳辉,陶正高.“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长效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5,18(1):43-46.
(责任编辑:杨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