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传安 王波 张崎静 范从山
摘要:专业设置与布局是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对接和融合程度的集中体现。文章以宁镇扬区域为研究范式,探索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保持良好吻合的路径选择,即通过坚持创新引领,增强专业设置的适切性;对接产业布局,保证专业结构的合理性;健全长效机制,提升专业人才的竞争力和适应性;以构建“三个对接”为抓手,把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布局对接工作落细落实。多维度实现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动态对接。
关键词:专业设置;区域经济;校企合作机制;三个对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9)06-0030-0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为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职业教育应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助力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专业的设置与布局是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对接和融合程度的集中体现。随着江苏省委、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扬子江城市群的意见》出台,“宁镇扬”区域整合和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持续进行,将智能化确立为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面对产业升级对技术工人提出更高水平的要求,该区域的高职教育应主动作为,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深化专业内涵,提高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对接水平。
一、“宁镇扬”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一)“宁镇扬”区域支柱产业分析
“宁镇扬”指的是江苏省的南京、镇江、扬州三市。其中,南京是“一带一路”与长三角经济带交汇的节点城市,“宁镇扬”区域中心城市。以汽车、电子、石化和钢铁为主导产业,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为产业升级方向。镇江位于南京东侧,以船舶、造纸、石化、旅游等为主导产业,发展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扬州与南京、镇江隔江相望,以旅游、建筑、石化、汽车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发展智能电网、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光源等新兴产业。区域已建成汽车产业集群、机械装备产业集群以及石化产业集群。
(二)“宁镇扬”区域内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2016年区域内三市的GDP均有8%~9.4%的增长,但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南京市作为中心城市,其GDP(10 503.02亿元[1])明显高于镇江(6 669.18亿元[2])和扬州(6 053.64亿元[3])两市。这主要是由南京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原有工业基础决定的。随着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南京市逐步将其支柱产业的配套产业群向镇江、扬州两市转移,两市的GDP增速加快,一体两翼格局正在形成。与前一年相比,区域内产业结构进一步優化,第三产业增长尤为迅速,其比重大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服务业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
二、“宁镇扬”区域高职教育专业布局分析
(一)“宁镇扬”区域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特点
2016年,“宁镇扬”区域共设24所高职院校,其中17所位于南京市、4所位于扬州市,镇江市仅3所。共有5所国家示范性(骨干)院校,其中南京市4所,镇江市1所;共有6所江苏省示范院校,其中南京市5所,扬州市1所。
区域内高职院校共开设247个专业,平均每个院校设置30.6个专业。专业设置数超过40的有5所高职院校。2016年,高职院校共招生人数68 315人,每所高职院校平均招生2 846人[4]。
财经商贸、装备制造等四个专业大类专业布点总数达464个,占专业布点总数的63.2%。鉴于就业前景、招生难度和投入产出比等因素,生物与化工、能源动力与材料等七个专业大类招生较少,专业布点数仅64个,占总数的8.7%。结合区域内三市的主导产业及重点发展的产业方向,生物与化工、新能源动力与材料两个专业大类布点数和招生人数偏少,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二)“宁镇扬”区域高职教育专业布局的产业属性分析
依据教育部文件精神,高职院校的专业应依据产业需求来设置,因此各专业有所属的产业性质。笔者以专业所属产业性质比例的高低作为确定高职院校产业属性的依据,如表1、下页表2所示,“宁镇扬”区域院校呈现以下特性。南京市17所高职院校中,三产专业设置居多的有9所,二产专业设置居多的有5所;镇江市3所高职院校中,都开设有三产专业,三产专业设置比例最高达65.8%,开设一产专业的院校仅1所;扬州市4所高职院校都开设有三产专业,其中一所院校三产专业设置比例达100%,开设一产专业的院校仅2所。区域内高职院校三产专业设置偏多。
从专业分布状况和专业重复设置情况分析,财经商贸、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位居南京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前三位;财经商贸、装备制造、农林牧渔位居镇江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前三位;财经商贸、土木建筑、电子信息位居扬州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前三位。其中专业设置重复率最高的是会计专业,物流管理、机电一体化专业设置重复率次之。
三、“宁镇扬”区域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对接存在的问题
鉴于以上分析,“宁镇扬”区域的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对接存在以下问题:
(一)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较严重
2016年,“宁镇扬”区域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财经商贸、土木建筑、装备制造等专业,由于就业前景广阔,深受家长及学生的青睐,同时由于开设专业投入成本相对少,区域内各高职院校争相开设,涵盖了“宁镇扬”区域内的24所高职院校。专业布点数均达56个以上,占专业总布点数的63.2%。从专业布点情况分析,专业重复率超过70%的专业为会计、物流管理;超过60%的有机电一体化等4个专业。“宁镇扬”区域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注重短期效应,争相开设热门专业,缺少与地方主导产业需求以及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方面的长远规划。
(二)高职院校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结构脱节
2016年,“宁镇扬”区域一产专业设置比为5.67%;二产专业为29.15%;三产专业达65.18%。区域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为3.52∶44.4∶52.08。相较而言,一产业专业设置与对应的产业比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二、三产业专业设置与对应的产业适应性方面较差。一方面,难以满足地方主导产业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极易造成三产专业人才培养过剩,导致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业问题。
区域高职院校专业布局与产业结构脱节的现象还体现在与支柱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对接的专业偏少上。如扬州市重点发展智能电网、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而对接的物联网应用技术类专业仅有一所高职院校开设,招收人数仅52人,占当年全省高职招生计划总人数的0.46%。此现象若不加以改善,将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及产业的发展,进而迟滞“宁镇扬”同城化进程。
(三)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需求关联度不高
“宁镇扬”区域二产专业设置与地方主导产业发展需求不相吻合。如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是南京市主导产业发展方向,但“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仅有1所院校开设,药品制造、生物技术类专业仅有7所院校开设,布点数仅为11个。区域内各高职院校专业缺乏特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能有效对接,尚未形成与产业链相适应的职业教育。
四、“宁镇扬”区域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对接区域产业发展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二者的对接融合的影响因素很多,就实践层面而言,笔者认为应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整体推进。
(一)坚持创新引领,增强高职专业设置的适切性
随着“中国制造2025”以及科技兴国等战略的深入实施,区域产业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因此,高职教育需要坚持理念创新,把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的发展方向,增强高职专业设置的适切性。一方面,强化革旧汰劣共识。随着区域产业的智能化发展,职业迭代加速、传统岗位正快速消失,新的岗位需求出现。高职教育应根据区域产业变革升级的态势,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监控专业发展状况,思想上不能因循守旧,行动上不能固步自封,要及时建立专业预警退出机制,果断停招、淘汰或改造专业。另一方面,强化实践创新探索。密切关注国家和地区的产业政策规划,做好专业设置的前期调研工作。由于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布局相辅相成,因此专业设置还需要注重专业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培养适用对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够满足区域产业布局未来一定时期内的人才需求。例如,针对“宁镇扬”区域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产业方向,笔者所在的院校设置了新能源汽车技术这一专业,满足相关的人才需求。
(二)把握产业布局调整趋势,保证专业结构的合理性
高职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布局,关键在于建立专业与区域产业布局对接融合的体制,保证专业结构的合理性。具体而言:
一是通过分析区域产业结构,确保高职院校专业类别的合理性。“宁镇扬”三地旅游资源丰富,以旅游服务为代表的第三产業在产业结构中占比较大,也是重点产业。虽然有多个高职院校开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服务类专业,但并没有对人才市场需求进行精细分析,所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未能满足区域产业需求。因此,扬州新建设了江苏旅游职业学院,开设营养配餐等专业,为旅游产业提供各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助力区域第三产业发展。二是调研区域经济对某类人才需求量的大小,提高专业数量和专业培养规模合理性。专业的布点、数量和培养规模等必须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契合,才能避免某类人才供给过剩、影响学院发展,或者人才供不应求、妨碍产业改造等情况出现。例如,宁镇扬区域所在的长三角经济带,幼教产业发展迅速,双语师资的市场缺口很大。区域师范类高职院校抓住机遇,扩大幼教方向英语教育专业的培养规模。三是根据产业布局,做好专业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围绕区域内各地的产业特点,高职院校重点做好相关专业的资源配置,实现错位发展,将专业建设重点向产业结构的升级方向靠拢,提升为区域产业升级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十三五”期间,“宁镇扬”聚力发展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全面提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高职院校也应对接产业布局,重点发展区域所需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有机化工生产技术以及生产过程自动化等专业。
(三)健全长效机制,提升专业人才的竞争力和适应性
高职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的有效对接,重点在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策略,落实“校企主导、政府引导、行业指导、校企双主体实施”的合作机制,提高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7]。
一是校企主导,实施学校企业双主体培育专业人才。本着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技术技能更新快、职业核心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一共同目标,越来越多的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在权责明晰的基础上,组建校企双主体的企业学院,已经在宁镇扬区域高职院校中进行了推广。企业学院将企业最新的生产工艺、生产车间搬进了院校,加快了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教学硬件达到了生产一线的水平,为培养专业学生创造了条件[8]。而且,企业派驻的人员组建企业学院的技术服务中心。企业师资团队与院校的专业师资团队协同合作,共育人才,提升了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和岗位适应性。二是政府引导,行企校积极参与,利用大数据,构建产业人才需求分析平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普遍运用,为区域构建产业人才需求分析平台提供了技术支持。平台能够实时反应区域内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动态分析产业人才的供求状况。为政府产业人才决策提供依据;为院校提供人才培养的导向信息,引导优化专业设置;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类人才的供求信息,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更为专业人才的求职、培训以及职场规划提供参照系,提升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三是加强区域内高职院校间的联合,建设专业群对接产业群,密切院校与产业链上下游产业链所属企业的联系。加强与区域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科学合理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发挥各自院校的专业优势,体现办学特色。避免学院之间的恶性竞争和同质化,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竞争力,又可以整合区域内教育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同时,高职院校要使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结构保持良好吻合,必须通过密切政行企校的深度合作,尤其是与技术链中的上游企业合作,为下游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人力资源服务,实现“高职院校专业群”与“区域产业群”的“群对群”合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四)以构建“三个对接”为抓手,把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布局对接工作落细落实
一是产业链对接专业链,提升产业专业匹配度。将产业标准转变为专业标准,把岗位标准转变为课程标准,将产业需求变为专业建设的需求,建设有效的课程体系、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以及整合数字化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项目化教学、企业化实训、产品化作业等教学方式改革,不断提高专业建设的针对性,以此助力产业布局的优化。
二是专业教师对接企业师傅,提升人力资源的互补性。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对接的效度关键在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文化学历高,实践能力相对较弱,要积极掌握产业需求,积极深入产业、企业一线不断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其次,企业师傅了解一线岗位,技术技能精湛,但是文化理论需要“充电”,二者要兵合一处,取长补短,组建专业—产业混编人才团队,为专业设置和产业调整提供坚强的智力和技术支撑。
三是专业建设项目对接产业行业项目,提升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的协同性。专业建设要与产业布局同步,归结到一条就是构建产学研互动合作机制,学校专业布局要围绕产业布局展开,采取项目化推进,要真做项目,更要做真项目,学校要建立产业调整协同创新中心追踪区域产业发展,与产业、行业企业合作研发,协同攻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優化布局,提高区域产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南京市统计局.南京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7-04-10].http://www.stats-sh.gov.cn/html/fxbg/201711/1001191.html.
[2]镇江市统计局.镇江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tjcn.org/tjgb/10js/34976.html
[3]扬州市统计局.扬州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7-04-10].http://tjj.yangzhou.gov.cn/yztjj/tjjtjgb/201703/050b1fc83dbf4737b0e83114ecb87 371.shtml.
[4][5][6]江苏省教育考试院.2016年招生计划专刊[J].江苏招生考试,2016(7):78-119.
[7]张等菊,江洧.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切性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高教探索,2017(3):96-101.
[8]武智,曹必文,傅伟.高职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5(9):21-23.
(责任编辑:张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