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文
摘 要:2016年10月,河南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建设“郑州大都市区”的宏伟目标,随后,郑州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批复了《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要求郑州市要与周边城市融合发展,共同推进郑州大都市区建设。在此背景下,本文探讨郑州大都市区的建设路径,并试图提出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大都市区;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9)4-48-6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19.04.008
1 研究背景
2003年,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李克强同志提出“再造一个新郑州”的宏伟目标。2012年,郑州市提出并制定了一个“郑州都市区”的规划,在“国家中心城市”的国家战略辐射下,郑州都市区“一主一城三区四组团”的规划已初见规模。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批复的《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要求郑州市和周边城市实现融合发展,共同推动郑州大都市区建设。此外,跨区域如何实现协同一体化发展,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2 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设立依据与设立标准
2.1 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
实际上,在国际上是没有“国家中心城市”这个概念的,比较接近的概念是“世界城市”。目前普遍承认的世界顶级城市只有3个,分别是纽约、伦敦和东京。当然,在国际上,世界城市也是分级别的,比如说法国的巴黎、瑞士的日内瓦、韩国首尔等也叫世界城市,但其层级略低于世界顶级城市。现在国际上普遍认为,如果今后还有城市能够入围世界顶级城市之列的话,那么下一个最有可能的就是上海。
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07年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首次提出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对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义是“全国城镇体系的顶级城市”,其特征一是具有中心性,即行政、经济、金融、创新、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二是具有国际性,即承担一定的对外交往功能,成為发展外向型经济、对外国际交流的门户型城市。
2.2 郑州市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依据
2.2.1 中心节点原则。根据区域经济学当中的“中心地”原理,国家中心城市位于城市规模金字塔的顶尖部位,故应在城市网络中发挥枢纽节点的作用,体现在3个方面:交通枢纽、市场中心、网络中心,即应该具有很好的区位条件。
2.2.2 国家战略原则。从全国范围来看,具有交通枢纽中心地位的城市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交通枢纽城市都能被称为国家中心城市。国家战略原则就是根据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战略,紧密地结合国家的战略,为国家的大战略来服务[1]。依据国家战略原则设立的国家中心城市是基于国家要津、体现国家意志、肩负国家使命的,代表国家形象,对于跻身国际竞争领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2.3 引领发展原则。国家中心城市的自身发展固然重要,但引领周边地区协同发展更重要。除郑州市以外,郑州大都市区也要发展辐射周边的新乡、焦作、洛阳等地区,由于郑州大都市区处在整个中原经济区、中原城市群的中心位置,是整个中原经济区的经济中心、创新中心和文化中心,所以其辐射范围应该更大[2]。
2.3 国家中心城市的设立标准
在国家中心城市标准设立过程中,研究者们参考英国著名规划大师彼得·霍尔提出的世界城市的几个标准,即国家的主要政治权利中心、国家贸易中心(包括港口、铁路和公路枢纽、大型国际机场)、银行和金融中心、人才聚集中心、信息汇集和传播中心以及人口中心[3]。由此,国家中心城市应该具备以下功能,也是国家中心城市的设立标准。一是政治功能,是一个区域内政府管理机构所在地;二是经济功能,该城市能够组织经济活动和配置经济资源;三是社会功能,该城市应具有国家影响力,是拥有跨区域影响力的高等级公共服务中心;四是文化功能,能够代表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地位和特色;五是开放功能,能够承担国际交往的窗口和战略平台作用。
2.4 国家中心城市的历史沿革
国家中心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和我国区域空间格局变化分不开。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中心城市只有北京市和上海市;改革开放之后,东南沿海首先崛起,广州和深圳两市的地位大幅提升;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以后,重庆市的地位也提升了。国家中心城市的形成是城市本身发展的必然,也与区域发展相互依存的。
我国最早提出的中心城市是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后来增加了成都市。2010年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把中心城市分成两个层级,分别是国家中心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按照每一个大区域设立一个中心城市,如东北地区的沈阳市、华东地区的南京市、华中地区的武汉市、华南地区的深圳市和西北地区的西安市等。
2016年我国提出了新的国家中心城市的分类,新概念中把国家中心城市分为两个层次,分别是全球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第一层级是全球城市,也就是现在俗称的“一线城市”,如北京市、广州市、上海市、深圳市;第二层级是目前包括郑州在内的8个国家中心城市。
当前,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进入实施期,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多样化态势。如果把“一带一路”“四大板块”“城市群建设”等大的举措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个关键点就是加快中心城市建设。例如,“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沿海主要中心城市都受到很大的带动,最活跃的应该是珠三角地区,位于长三角地区的“杭州湾区域”概念也开始提出,青岛—连云港区域带也提出要建设“一带一路”海洋路线,而内陆城市通过欧亚路桥与欧洲加强贸易联系,新疆、内蒙古等地区的口岸城市更是获益良多。正是因为这样大的空间格局在不断变化,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优势就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截至目前,国家中心城市的设立已不满足只有8个城市,扩容的呼声日益高涨。原因有4个方面:一是产业转移需要,目前国内经济特别是产业大空间上的转移趋势已经十分明显;二是多支点区域发展的思路;三是新一代的城市群发展开始逐渐成熟。我国最早只有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3个城市群,随着中部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关中平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都开始形成。四是产业发展和创新驱动,“双创”需要有一个创新的动力源泉,这个动力就源于那些具有科技、文化、创新实力的中心城市。
3 郑州市的区位优势
3.1 龙头优势
郑州市是中原城市群和中原经济区的龙头城市,按照《郑州大都市区空间规划(2018—2035年)》,郑州市的产业、交通等领域进一步融合,龙头优势更加明显(见表1)。在河南省第十次党代会上,时任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明确指出:要推动周边城市与郑州市融合对接,加快郑汴、郑新、郑许、郑焦融合发展,建设组合型大都市区。这不仅与国务院批准的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相符,也明确了以郑州市为龙头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协同发展的新模式。
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背景下,郑州市在区位优势上有两大变化:一是空间面积的急速增长。截至2018年底,郑州市域城市建成区面积合计1 055.27km2,相较2017年增长了224.3km2;二是外向经济模式初步成型。城市规模的扩大,可以吸引多种经济模式进驻,打造多生态经济综合体。近年来,郑州市通过招商引资以及打造保税区、自贸区、航空港综合实验区等一系列努力,打造了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模式,融入了“一带一路”倡议。
3.2 人口优势
郑州市是我国第七大人口流入城市,截至2018年底,郑州市区的流动人口每年以25%的速度递增,速度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郑州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超过600万,人口密度仅次于广州市,居全国第二位,郑州市人口虹吸效应明显,龙头带动作用显著。根据2018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河南省总人口为10 906万人,其中常住人口9 065万人,位于城镇的常住人口为4 96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1.71%,比2017年末提高1.55个百分点。这表明,大量农业核心区居民在向城镇迁移。根据从业人口比例要与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相适应的规律,这些农业核心区的绝大部分人口要迁移到产业基础和配套条件较好的大规模工业化地区[7]。所以,发展以郑州市为核心的组合型大都市区来吸纳这些迁移人口是最合理的政策选择。
3.3 交通优势
郑州市地处中原,高速公路发达,综合交通运输通道高效而便捷,跨行政边界的公交、地铁、城际铁路等交通便利,“米字型”高铁向中国的四面八方延伸,这些“大交通”举措确保了区域内人口的通勤性流动普遍化和常态化,最终都将形成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3.4 产业优势
郑州市地跨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跨境而过,自然条件相对更适合大规模工业化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自古便是经济集聚中心。进入21世纪,郑州市抓住机遇,确定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汽车七大新兴产业为主的发展目标,打造全国的文化中心、创新中心、制造中心[8](见表2)。
3.5 开放优势
郑州市是新丝绸之路的起点,这对郑州市的开放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郑州城市名片现已更新为中欧班列、跨境E贸易、航空港、物流中心等。其中,从2013年7月18日郑欧班列开始运行以来,郑欧班列的运输量接近全国所有中欧班列的30%,货量则近40%。2016年,郑州跨境电商进出口单量达到8 290.3万包,交易额达到64亿元[9]。实力的提升和空间的翻番是郑州市整体发展的一个标志,是15年来郑州市所创造的奇迹,也是郑州市对外开放发展的必然结果。
3.6 政策叠加优势
中部地区包括郑州大都市区的崛起有一大批利好政策和国家战略加以支撑。例如,从开始的中原崛起,到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再到国家中心城市、新丝绸之路、郑欧班列、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河南自贸区、中原城市群等先后十几个国家级或省级战略规划,形成了独有的政策叠加优势,给郑州市带来了非常多的发展机遇。
城市的发展要创新,创新需要科技的支撑。在科技政策方面,郑州市聚焦“四个一批”,促进“四个融合”,强化科技引领的意识,做好、抓好、落实好政策叠加优势,促成了一大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见表3)。
4 郑州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所面临的挑战
4.1 城市定位變化
郑州城市定位的变化即从区域性中心城市向国家中心城市的跃升。城市定位提高之后,郑州发展的历史使命就发生了变化,城市责任也增加了。因此,对于城市本身发展的要求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在郑州大都市区今后的发展中,城市发展水平和质量要提高,城市辐射能力也要提高,这是郑州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面临的首要挑战。
4.2 空间变化
郑州市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后,辐射带动空间相比之前更广了。以前郑州市辐射的是中原地带,准确地讲就是紧邻周边的9个城市,进而带动全省发展;现在郑州市辐射的是中原经济区,是广义的“中原城市群”,准确地讲是涵盖整个河南省,进而辐射周边4个省。新的中原城市群面积约28.7万km?,年GDP为5.56万亿元,仅次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位居全国第四位,为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郑州市辐射的范围由原来的中原城市群扩大为一个“大核心区域”,这也是郑州大都市区的建设理念。郑州大都市区应该在整个新的中原城市群当中起到引领发展的支点作用[4]。近年来,郑州市发展势头比较强势,但和周边省会城市相比,经济实力还须继续加强,争取达到“老牌”国家中心城市的“万亿”以上GDP标准[5]。
4.3 发展动力变化
由于我国规模化进程远没有结束,所以我国经济未来的空间分布应该是从东向西逐步推移,而未来中部地区在国家战略中的使命应是国家重要的制造业中心。正因如此,郑州市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以后,发展动力需要转换。长此以往,郑州市的投入以要素投入为主,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支撑城市发展。如今,郑州市跟随国家政策导向的指引,制定符合自身优势的产业发展规划,加大科技投入及成果转化力度,以先进制造业支撑城市绿色发展。
4.4 产业结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