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例1.(2018·全国卷Ⅲ·31)
表 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
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在农村推广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表格中的数据主要反映了1982年到1988年我国乡镇企业中各行业迅速发展的情况。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能够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故A项正确;B项与实际情况不符;1992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信息只是反映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情况,无法反映整个国家的工业结构,故D项错误。
该题用图表的形式,以乡镇企业的影响为切入点,考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内容,立意、角度、形式都很好,是一道很好的试题。但结合其正确选项,笔者以为该题在设问方面有欠妥之处。
该题的设问为“表1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其中“说明”一词欠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说明”一词的解释为:①解释明白;②解释意义的话;③证明。该题设问中的“说明”一词应取“证明”之义,故“说明”之后的正确选项应为题干信息所反映的历史事物,换言之,题干信息应为正确选项所反映的历史事物的特征或表现,与正确选项之间不应是因果关系。该题所给的正确选项“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明显是题干信息“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的影响,“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并不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的特征或表现,只是一个促成因素。
如对该题进行完善,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修改。一方面,可保留四个选项,将设问调整为“据表中的数据可知,这一时期我国”,如此,该题既可考虑原因,也可考虑结果,余地较大。另一方面,可保留原来的设问,将正确选项调整为“A.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因为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确实是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就的表现。
在该题中,由于其他选项明显错误,故并不影响正常作答,但这样的试题会使学生对“说明”一词的用法形成错误认识。取“证明”之意的“说明”一词在高考试题的设问中很常见,绝大多数高考试题在这一词语的使用上都十分合理,笔者以2018年全国卷的两道试题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例2.(2018·全国卷Ⅰ·33)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说明 ( )
A.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C.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解析:该题的正确答案为A项。题干信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与后来《共产党宣言》中的提法极为相似。题干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主张,可据此推出马克思主义影响了共产主义者同盟这一史实,题干信息与正确选项之间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符合“说明”的用法。
例3.(2018·全国卷Ⅱ·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 )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解析:该题的正确答案为D项。题干信息“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等表明清政府的某些官员主张利用西方的外交做法捍卫自身的利益,这些信息明显体现了近代外交观念对中国的影响,题干中的信息是正确选项的体现,符合“说明”的用法。
笔者在命制试题时,对设问用语十分重视、力求规范,下面是运用了“说明”一词的两个例子。
例4.美国学者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说,17—18世纪,白银产量的1/3至1/2流入中国,白银的大量流入,满足了明中叶以来因普遍使用白银作为货币而对白银产生的大量需求。这说明当时 (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明朝实行了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
D.资本主义萌芽得到了迅速发展
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可知,中国此时在对外贸易中处于顺差地位,新航路开辟之后,中国与西方的贸易规模扩大,在工业革命前,中国的手工产品在西方很有竞争力,所以西方殖民者掠夺而来的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故选A项;B项与材料的意思相反,排除;C项说法不符史实,排除;材料没有体现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故D项排除。题干中的“白银的大量流入”是正确选项“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的表现,符合“说明”的用法。该题易错选D项,因为白银的货币化确实促进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但D项与题干信息不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不符合“说明”的用法。
例5.1895年8月,在帝党官僚首领翁同龢的支持下,由康有为发起、侍读学士文廷式出面组织的强学会在北京成立。梁启超任书记员,杨锐、袁世凯、张之洞、李提摩太等数十人为会员。这说明 (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社会变革心理逐渐增强
C.维新运动群众基础广泛
D.各派政治目标日趋一致
解析:甲午战争之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包括统治阶层在内的多种势力都希望改变现状,有多种势力加入的强学会就反映了这种情况,B项体现了题干信息,符合“说明”的用法,故选B项;A项与辛亥革命有关,排除;C不符合史实,排除;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与洋务派有本质的区别,故D项排除。
命题的设问用语是否规范关系到命制试题的科学性。每一种命题用语都界定了一种思维路径,若做了大量设问用语不当的试题,不仅会使学生不了解各种设问用语的用法,还会使其形成错误的解题思维。在一轮复习中,教师不仅应引导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而且需要对学生进行解题能力的培养。正确的解题思维是解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准确理解设问用语背后的思维路径又是培养正确的解题思维必不可少的环节。所以,教师在选编或命制试题时,应注意其设问用语是否规范。除“说明”外,“表明”“反映”“据此可知”等词也使用频繁。“据此可知” 既可以考虑原因,也可以考虑结果,余地较大,其作为设问用语时,一般不会出错,但“表明”“反映”等词与“说明”一样,容易出现问题,需要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