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子怡
本文我将从四个方面来分析如何在科学课上帮助学生培养探究能力。现在大部分学生在科学课上都不乐意去思考问题、去探究问题,有的回答问题都小心翼翼,有的懒得回答问题,有的甚至对于做实验的热情也不高,学生的思维和行为都受到了限制。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培养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虽然真正踏入小学教育才四年多的时间,但是每次上课的时候,只有小部分学生会举手回答问题,参与互动,我就在思考:是我上的课不够吸引他们,还是他们没有做实验的热情?后来我发现,学生需要的是一步一步的引导,循序渐进。本文我从四个方面简单谈谈在科学课上通过创造教育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将理论与课堂实例相结合。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那么实验在科学课上就显得尤为重要,要进行实验,首先就要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在我的课上,我总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要怎么做,比如教科版的五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种子发芽实验(一)》,在讨论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的时候,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条件,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一个都没有否定,而是继续追问:“那么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呢?”学生又开始思考了,给出了一系列的回答,于是我继续追问:“那你们怎么能肯定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学生就会去想:“对啊,我们的想法各有不同,要怎么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呢?”学生就发现问题了,这样学生就有了发现问题的能力,从而去思考怎么解决。
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当学生发现问题以后,有的学生还是不愿意举起双手,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是怕自己回答错,受到老师的批评,而有的学生则是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了,不屑于回答,而我需要做的就是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知道回答错了没有关系,而不是去批评他们。就比如之前讲的案例,学生发现了问题的存在,我便顺势继续提问:“那我们怎么样才能知道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是什么呢?”大部分学生都会想到需要做实验,于是就会自豪地举起他们的小手:“需要做实验!”而这时我所做的就是肯定他们的答案:“对,我们需要做实验!”这样课堂的氛围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而我只是充当引导学生的配角,主角是学生,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
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既然学生已经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接着学生就会去思考:那实验要怎么做呢?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对比实验,一下子抓不住重点,我便适当地引导学生:“我们提出来很多种子发芽可能需要的条件,现在我们需要研究哪些条件是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我们就要把其他条件排除掉,怎么去排除呢?”这时我相信学生就会去思考:“对啊,这么多条件,什么条件是必需的?什么条件不是必需的?实验要怎么做才好呢?”我相信此时学生的大脑已经翻江倒海了,我便给点小提示:“因为条件有很多,我们希望各种条件不要相互干扰,所以我们可以怎么做呢?”要是学生还是想不出来,我便继续引导:“由于我们学校人很多,所以我们吃饭领餐的时候都需要排队,一个一个地领餐,现在我们要研究的条件同样也很多,那我们可以怎么做呢?”这下学生豁然开朗了,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要一个条件一个条件地研究!”我便继续提问:“具体可以怎么做呢?”相信这时的小朋友就会给出各种各样的答案,这样全班同学就会一起动脑思考起来了,对于有些回答得不贴切的,我也不会去批评,因为这样会打击他们,而是继续追问:“想想看,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这样一旦学生发现自己原来也可以回答出这么多问题的时候,就会更加自信,就更利于学生去思考问题。
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探究,学生已经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关键是实验怎么去做,学生已经有了实验的方案了,但是真正付诸行动,可能还是会有點困难,而作为老师,我需要做的是去引导他们,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实验的步骤。我以《光的反射》这一课时为案例进行分析。这节课由三个小实验组成,第一个实验:让手电筒直接照亮书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学生轻易地就把自己的书给照亮了。第二个实验就加大了一点难度:书立在桌子上,手电筒不能直接对着书照,但是要让手电筒的光照射到书上。这时候学生就需要动手去慢慢研究了,摆动着手电筒,一直到把书照亮。对于小部分学生而言,这个实验可能有点困难,这时我便会提示:“你们观察看看,当你们移动手电筒的时候,手电筒的光是怎么变化的呢?”通过小提示,学生就可以自己完成实验了。第三个实验:让手电筒照亮书阴影里的橡皮。这个实验有点难度,所以我让学生两人一组实验,并且提示可以用镜子,这样大部分学生都通过不断的动手尝试,取得了实验的成功,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提高了,要让学生敢于去尝试,多次尝试,不要害怕失败,这样久而久之,动手操作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总之,只有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出来,不被拘束,才能真正地投入学习,在课堂上才会展现出他们真实的一面,这样学生的探究能力才能提高了。
【作者单位:昆山市周市镇永平小学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