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自然”活动中幼儿探究能力的培养

2019-07-30 07:54孙娜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蜗牛玉米测量

孙娜

陈鹤琴先生提出:“爱自然是儿童的天性,透过这种天性,可以培养儿童爱科学、爱劳动的品格”。《指南》中指出,要培养幼儿“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我也有这样一种感受,利用自然资源开展教育带给儿童的,不仅能认识一些植物、动物、自然现象,更重要的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多种经验能得以丰富,让幼儿在“观察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在“实践中养成好的品格”。

西林幼自建园以来,一直开展着种植活动的研究,而随着课程游戏化时代的来临,我们不断思辨、尝试,在淬炼自己的同时,努力为儿童打造一片自然而有趣的天地,趣自然活动指充分利用园所及周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使之绿色、丰富、开放,引导幼儿开展各类自主、分享、创造、体验的活动。我们期望在趣自然活动中,儿童探究能力能得到有效发展。

一、保护“好奇”,培养儿童探究兴趣

案例1:《向日葵失踪案》

每年春天我们都会种上几株向日葵,向日葵长成时,大家可以学学凡·高,体验一下做大师的感觉,种得好,还能收上几把葵花籽。但是,这一年,大三班孩子好不容易培育的向日葵苗,一夜之间都不见了!这成了一桩奇案,经过几个孩子的坚持不懈跟踪观察、根据蛛丝马迹的发现,最终找到了“罪魁祸首”,蜗牛!案子是破了,接下来,为了保护其余的菜苗孩子们展开行动,一周之内,一个班抓了三十几只蜗牛。该拿这些蜗牛怎么办呢?大班孩子的好奇心来了,有时喂蜗牛各种食物,看它们到底除了菜苗还吃什么?有时,把两只蜗牛抓一起,看谁爬得快,或做出各种障碍物,看蜗牛会怎么爬,孩子们有了许多发现,比如蜗牛爬行时分泌的黏液能让他们趴在立体障碍物上不掉下来,蜗牛头上的两个触角如果一遇到危险马上会缩起来,就像探测器一样会触碰前方障碍物……

一桩奇案引发了一连串探究,虽然向日葵没种成,但后面的事情却更为有趣。我的感悟是:当孩子的眼睛注意到、嘴巴开始提问、手脚开始行动,他们的探究便开始了,我们不需要急着给他们答案,保护兴趣、给予支持,而这一切的起点是,他们的“愿意”!

二、问题导向,引导儿童学习方法

案例2:《玉米种子流浪记》

片段一:怎样种玉米?

四月末的一天,大三班的几个孩子在标本区里观察玉米种子标本,稍后孩子们开始讨论,怎样把玉米播种到田地里。在教师的帮助下,一群孩子带着种子标本来到种植园,开始将泥土松土,分区域,准备播种。可是孩子们提出了问题:怎样播种才能保证玉米长得好的呢?种子之间距离太短会造成太密集,不利于玉米的生长,距离太大又会造成空间的浪费。经过大家的讨论和听取门卫师傅建议,孩子们最终决定以自己的小手为间隔工具,小心翼翼地将一把玉米种子依次等距播种在田地里。

片段二:如何测量呢?

玉米播种之后的日子里,除了日常的除草浇水等劳动,教师发现许多孩子在测量植物时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测量植物起点总是忽高忽低,不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记录比较随意。于是,教师们在教研组展开了讨论,整理了策略,做了以下尝试:1.在幼儿园开展“XX工具测量本领大”调查活动,调查收集了全园各班各类测量植物长度及重量的工具;2.帮助孩子们通过投票制作测量工具分类柱状图,形成“最有用测量植物工具排行榜”,同时制作图文并茂的“测量攻略”;3.引导孩子将测量记录本展示在公共区域,让经验共享,罗列出多种最实用的记录方法。

片段三:种子怎么办?

所有玉米棒成熟后大约有三十多斤,孩子们之间展开了讨论,“吃还是不吃?”最后大家决定,吃一部分,留一部分。留一部分留在哪里呢?留在各班的自然角里,留在幼儿园的自然博物馆标本区里。当然,自然博物馆里除了留下了新的玉米种子,还留下了孩子许多实践的体验和经历。比如:玉米从种子长成玉米棒的不同生长阶段自制标本,使每一个勤于实践会观察的孩子去发现根茎叶变化规律;参加玉米种植实践活动的“小农夫”们共同制作的玉米播种攻略图,与全园孩子们一起分享“玉米应该怎么种?”“玉米苗害怕什么?喜欢什么?……”

儿童有自己的经验,也就有自己的逻辑和学习方式,发现了什么秘密,得到了哪些知识有时真的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他去观察、去比较、能表达,他在实践过程中掌握了方法。

三、挖掘资源,提升儿童探究能力

案例3:《自然的颜色、自然的形状、自然日记……》

一年四季里,西林幼小花园虽然规模不大,但是总是特别漂亮,山茶、紫薇、凌霄花、银杏、桑树、龙爪櫆,处处是美景,也可以说处处是资源。

自然的颜色:我们开展寻宝游戏,让孩子寻找卡片上的颜色,一年四季可重复开展这样活动,因为季节不同,有些植物的颜色也不同。

自然的形状:有了自然的颜色,那么自然的形状也可以找。有的孩子会把银杏叶比作扇形,在苹果中发现五边形,番茄中发现十字形,在蜂巢里找到六边形,还可以引导孩子们思考:这个物体把它归在哪一种形状比较好呢?怎么判断它是五边形还是六边形?……

自然的日记:在找寻自然的颜色和形状之后,孩子们可以把更多观察自然的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于是一个班级、一个组或者一个孩子,都可以有自己的“自然日记”。儿童通过观察和记录信息与周围的自然世界建立联系,注意大自然时间变化的模式与趋势。

当然“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还包括一些抽象的东西,比如有时孩子们会问:“月亮每天都是圆的吗?春天什么时候会回来?种子是怎么长大的?……”于是我还设计了一个教学活动《时间的秘密》。活动中运用了这样的资源,一天中太阳升起落下的镜头、一个月内的月相图、四个季节小树林的快进特写、一个人从一岁到33岁的模样。我想让孩子感受到时间的推移会带来世间万物的变化,体验时间变化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努力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而后,我又尝试在活动中加入了不同角度的元素。比如操场上旗杆在一天中影子的变化,孩子们一天几个时段在户外活动时影子的变化,基于孩子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周围事物和现象。

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儿童以自己的方式了解着周围的世界,而亲近自然世界给孩子们带来的,是探究兴趣的激发、探究能力的获得。

四、适当挑战,培育儿童探究品质

案例3:《藤蔓爬起來》

自然世界里,儿童的成长机会无处不在。比如每年五月份,是围墙边、田地里爬藤类植物生长较快的时期,如果是以前,老师或者家长们,会早早地把架子都搭建好,把绳子固定好。而现在,这些事情当然是留给孩子们来做。

要搭一个支架其实并不容易,孩子们要解决工程问题,面临各种挑战,比如先搭什么,再搭什么?解决架空问题?要是不牢怎么办?孩子们还要解决数学问题,要搭多高呢?需要多少某种形状的材料?说不定还要解决重力、平衡等问题。总之能使架子站起来就基本成功,有能力的话再把架子往高里搭。

绳架的造型不同也很有意思,只有一根绳,藤蔓只会生出一个方向的触角慢慢缠绕,两边都有绳,藤蔓会朝两边都生出触角,不同的绳架导致了不同的长势,这其中有些发现是需要细心观察才能找到,有的现象观察则更需要耐心和毅力。

在好玩的自然世界里,种子发芽的力量、藤蔓攀延的奇迹,探究这些现象充满了趣味和挑战,而在趣自然活动中孩子们获得的不只是探究能力,还有爱心、责任心、勇气、毅力,各种好的品格会在其中应运而生,这些珍贵的体验会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在西林幼的沃土上成长出幸福的姿态。

【作者单位:常州市钟楼区西林街道中心幼儿园  江苏】

猜你喜欢
蜗牛玉米测量
收玉米啦!
蜗牛说
小蜗牛
蜗牛(共3则)
测量
蜗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