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婷婷
近年来小学科学教学不断推进,我们的科学教学逐渐呈现出“科学探究和科学概念双螺旋发展”现象。越来越多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被研发出来并作用于教學活动。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素质培养有着直接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应用的优势,探讨了其在六年级总复习时在板书、记录、单元总结等方面的运用。
思维导图(Mind Map)是英国著名学者托尼·巴赞创造的利用色彩、图画、线条、符号等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增强记忆效果的组织性思维工具。它能利用可视化符号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大脑的潜力,把学生带到有效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小学科学是一门探究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但是传统的教学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过程,过于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科学概念的重建。许多学生在学习完一个单元后感到存放在脑海中的只是零散、繁杂、难记的知识,久而久之对科学的兴趣荡然无存,只是机械地学习。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可以帮助学生把知识或问题重点以图形、符号等形象的形式呈现出来,对于重点部分既可以用关键符号标注又可以利用箭头和曲线等符号将各个子主题的关系进行标注,提高了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的有效性。
一、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优势分析
(一)利用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于玩的兴趣远高于知识学习的兴趣,它们需要丰富多彩的生活,因此思维导图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新的教学工具。它不仅是重要的学习方法更是有利于开展科学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思维导图需要学生自己动脑进行梳理、记录、设计、绘制,可以有效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在探索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在展示过程中可以感到科学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活跃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利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的创造能力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主要目的的学科,它涉及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现象,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还是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获取知识,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手段缺乏创新。思维导图是让学生通过作图、写字、设计等形式,重点突出所学内容的关键知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思维导图中的图形、色彩、线条等组成了一张网,把有关知识结合起来,组成了一幅便于记忆的清晰结构图,帮助学生迅速地记笔记,突出所学内容的重点和关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加强学生的记忆力和创造力,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三)利用思维导图,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小学科学是从生动形象的外在现象去分析其背后的科学本质,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六年级学生结束了四年的科学新知识学习后,在他们脑海中的知识是零散的、繁杂的,就像断了线的珍珠,难以连接各个知识点。思维导图就像一张大网,把相关的知识点利用线条串联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模式慢慢地转化成“网状思维”。在复习课中,如果能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将知识概念绘制成思维导图,形成分层次的知识网络,厘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学生经历过这个过程,就可以优化其知识结构,提高思维的严谨性。尤其是六年级毕业班学生脱离了枯燥的“背知识”“记现象”,使学生提高了对单课内容、单元内容、整册教材以及四年教材的整体把握,并且学生会把应用思维导图所学到的发散性思维和探究式学习方法自觉地应用到其他学科中去。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复习课中的应用
(一)思维导图应用于板书设计,展示直观方便
一堂课中板书是帮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内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大纲形式。如果教师采用思维导图制作的板书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在这个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形成了对知识的整体结构的把握,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利用思维导图展示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易比较,更加注重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思维特征,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更加符合科学课程探究性学习的需要。学生通过教师展示的思维导图板书,久而久之,他们会从模仿到自己设计绘制,最后形成属于自己风格的思维导图。
(二)思维导图应用于学生作业,巩固课堂内容
目前我们的小学科学课堂大多数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合作模式,包括实验操作、实验记录、小组讨论、方案设计等等。在小组讨论中往往需要学生完成方案的设计或实验的记录,如果小组成员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或不同的颜色来代表不用的观点,那么从他们完成的记录表与作业中可以直观地看到讨论问题的重点所在,避免了盲目与时间的浪费。在实验设计中可以选用简单的符号来表达,可以从多个方面表达每位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经历了讨论、记录、写、画,对课堂内容的记忆会更加深刻。完成小组作业后,班级学生共同交流及欣赏各个学习小组绘制的思维导图,并取长补短。
在一节短短的40分钟的课堂里,学习时间是十分紧张的,而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过程要想在一节课中完成是十分困难的,即使完成也是匆匆一现,并不能深入地探究。当我们把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引入到课堂,学生在我们教师的引领下从懵懂无知到自己动手绘制,在思维上有所提升,更巩固了课堂知识。我们布置的课后探究作业可以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绘制与梳理,他们通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图示、文字、线条等形式亲自动手绘画,经历了想象与色彩感受,创作出自己喜欢的作品。这种作业模式调动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寓学于乐,完成的作业质量也大大提高。
(三)思维导图应用于单元复习,便于知识整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是学生学习了四年科学后进行的复习与整合。复习课中知识的结构、思路技巧的点拨固然重要,但是当知识结构建立后,学生如何记住这些零散的、复杂的知识点;当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新的知识时如何快速准确方便地将这一知识点完善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困扰着学生。但是当我们将思维导图这一教学手段带给学生之后,所遇到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当我们给学生进行期末复习的时候,学生埋头苦干整理了好几页笔记,但是却很难进行复习,还是处于“背知识点”的阶段。如果我们用思维导图的方式,以丰富的图形,紧凑的内容,勾勒相互关联的知识点,一张图只需六七分钟就可搞定,极大地提高了复习的效果,课后学生利用这张思维导图进行复习与补充并绘制成自己喜欢的颜色。小学生喜欢色彩鲜艳的图画,乐于涂涂画画,用这种图文结合的富有儿童情趣的笔记方式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表达特点。
四、反思思维导图在小学六年级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一学期的思维导图尝试教学,作者发现学生在整个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中探究思路逐渐清晰,能够比较严谨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与小组讨论,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学习过程中显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拓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思维导图的呈现,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小组探究活动展开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有效性的学习方式。随着探究活动不断地开展与深入研究,学生的认识与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活动目标与活动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不断改进与调整方案,明显体现出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转变。
现在的科学教学中的探究主题都是由教师确定的,学生在教师的模式设定下进行讨论与活动探究,学习十分被动。当应用了思维导图后,学生根据问题需要解决的轻重,运用不同的颜色与符号将其标明,还可以利用发散性思维联想到相关的许多方面。思维导图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思维导图中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成了教师关注的主旨,教师不再要求学生在自己的圈子里打转,而是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学习内容从简单的研究教材扩展到丰富的生活空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积极性、复习梳理能力都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习,思维导图的使用能增加学生认识事物的意义,增强归纳概念的能力,扎实学生所学的内容掌握,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与知识面。
【作者单位:武义县桃溪镇中心小学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