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凯平,王建国,李小珍
(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橘小实蝇Bactroceradorsalis(Hendel)属双翅目Diptera实蝇科Tephritidae,是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的重要检疫性害虫[1]。橘小实蝇起源中国台湾和日本琉球群岛[2],国外传播至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巴基斯坦、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和越南等[3];国内扩散到南方各省(市),如福建、广东、广西、云南、上海、安徽、湖南、湖北、四川、重庆、贵州和江苏等[4],呈现从南向北、从沿海向内地扩张的特征[5]。橘小实蝇危害柑橘Citrusreticulata、脐橙C.sinensis、杧果Mangiferaindica、杨桃Averrhoacarambola、番木瓜Caricapapaya、番石榴Psidiumguajava和香蕉Musanana等46科250余种果树和蔬菜[6-7],已对我国多个地区的果蔬作物带来损失。2008—2009年福州杨桃园内,橘小实蝇种群大量发生,雄成虫密度达到968.33头/诱捕器/7 d(以甲基丁香酚为诱剂),导致大量杨桃落果、腐烂[8]。橘小实蝇侵入江西境内[9]后,对当地果蔬作物尤其是柑橘类果实带来威胁。通过参考橘小实蝇的研究现状,笔者对江西境内橘小实蝇进行研究,分析橘小实蝇在江西的发生特点及防控对策,为减少橘小实蝇的进一步发生、危害、扩散与防控提供参考。
橘小实蝇侵入江西境内的时间尚不明确。根据橘小实蝇在我国的扩张记录[10],初步推测橘小实蝇于20世纪90年代传入江西赣南,传入后在江西省内扩张、蔓延。
1.1 寄主范围 橘小实蝇在江西的主要寄主为纽荷尔脐橙、华盛顿脐橙和南丰蜜桔C.reticulata;其次为沙田柚C.maxima、桃Prunuspersica、柿Diospyroskaki、葡萄Vitisvinifera、枣Ziziphusjujube、辣椒Capsicumannuum和茄子Solanummelongena等。寄主作物的受害程度与地理区域和防治力度有关。例如,2015年和2016年9月下旬赣南脐橙成熟前期,在赣南寻乌县(山地为主)和瑞金地区(丘陵地带)连片种植的脐橙基地,未清理杂草、灌木和落果,未施用化学农药的脐橙种植区域,超过20%的果实受橘小实蝇危害;而地面杂草、灌木和落果少,施用过化学农药的区域,受害率低于5%。
1.2 分布特征 橘小实蝇在江西不同市(县)分布不均。刘建宏 等[11-12]预测,江西境内2/3以上的区域适合橘小实蝇发生。其中,北纬24°~26°,年均气温19~20 ℃的赣南地区是橘小实蝇的高适生区,包括信丰县、大余县、安远县、龙南县、定南县、全南县、会昌县和寻乌县,以及章贡区、南康市、瑞金市、赣县、上犹县、崇义县和于都县的部分地区。北纬26°~27°,年均气温18~19 ℃区域,是橘小实蝇的中适生区,包括赣州北部的章贡区、南康市、瑞金市、赣县、上犹县、崇义县和于都县的部分区域,以及兴国县、宁都县和石城县的大部分区域。而北纬26°~30°,年均气温17~18 ℃的宁都县和兴国县的部分区域,吉安市、抚州市和上饶市的大部分区域,南昌市进贤县、新余市分宜县、宜春市万载县以及萍乡市、鹰潭市和景德镇市全境是橘小实蝇的低适生区。江西剩余的约占1/3面积的区域,即赣西北包括九江市、宜春市、南昌市、新余市的大部分区域和上饶市西部区域为橘小实蝇的非适生区。
该预测与橘小实蝇在江西的分布特征基本相符(分布特征参考2008—2011年江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对境内十个市(区)未发表的监测数据)。但也有例外,在橘小实蝇的非适生区域(如:九江、宜春和南昌,尤其是上饶),采用甲基丁香酚仍能监测到雄性成虫(表1)。非适生区域成虫来自本地越冬虫源,还是每年从外地迁入,尚不明确。
表1 橘小实蝇在江西10个地区的监测数据 头/年
1.3 发生规律 橘小实蝇在江西南昌地区1 a发生4~5代,世代重叠;11月以后,蛹在土壤或干燥的受害果实内越冬,越冬蛹存活率低。翌年5月上中旬成虫在田间出现,5月下旬成虫产卵,成为田间发生的第一代虫源。8月中下旬成虫密度升高,9—11月出现多个持续的密度高峰;不同年份,密度峰值不同,但不超过100头/诱捕器/7 d(诱饵:甲基丁香酚)[9,13]。11月以后幼虫化蛹越冬,成虫种群密度下降,直至12月中下旬,暖冬年份可持续到次年1月上旬。通过比较发现,橘小实蝇在南昌地区的发生规律与武汉、苏州、上海和重庆地区相似[14-16],而与广州、昆明和福州地区不同[17-19]。
2008—2014年每年5—12月,采用甲基丁香酚对江西南昌昌北经济技术开发区柑橘园(N 28°76′,E 115°84′)和蔬菜基地(N 28°77′,E 115°84′)的橘小实蝇种群进行了周期监测。每个基地2~3个Mcphail诱集器,相邻诱捕器间距约20 m,距地面1.5 m;每月更换诱剂1次,每7 d收集标本1次。每年每诱捕器捕获橘小实蝇雄成虫分别为1 689,1 669,1 767,1 031,567,866,585头,可见橘小实蝇种群在江西南昌地区没有加重。可能原因,一是2008年以来,监测地点每年诱杀大量橘小实蝇雄成虫,降低了种群密度;二是爱福丁乳油和灭蝇胺可湿性粉剂等化学农药的使用,导致橘小实蝇成虫、卵和幼虫死亡;三是橘小实蝇的生境受到严重破坏,影响了种群增长。但江西其它地区仍缺少长期监测数据。
橘小实蝇成功入侵并定殖江西,与橘小实蝇飞行和繁殖能力、受害果实或土壤介质向江西境内的调运有关,也与江西的地理位置、生境条件,以及对种群的管理措施有关。
2.1 虫源侵入 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交接处南岸,东界浙江、福建,北邻安徽、湖北,西连湖南,南毗广东。福建和广东橘小实蝇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生[20],田间种群密度大,适宜寄主种类多,为橘小实蝇飞行迁入(每年可飞行扩散50~100 km)赣南提供虫源,也为人为调运携带卵或幼虫的受害果实,致其传入江西提供条件。橘小实蝇具备极强的繁殖能力(每雌可产卵400~1 800粒),少量传入便可在短期内暴发[6,21]。因此,橘小实蝇从江西境外的持续迁入或携带传入,加剧了种群的发生与发展,为其进一步向北(如安徽和湖北)和向西(如湖南)扩张提供虫源。
2.2 生境条件 橘小实蝇的发生分布受温度、湿度和寄主等影响,其中低温和寄主是最重要的制约因子,近年向有利于种群扩张方向发展[22-24]。从极端低温看,江西地处北纬24°29′~30°04′,南北冬季极端低温差异大。其中,赣南地区的冬季最低温度为-3 ℃(赣州),持续时间短,越冬虫源存活率高;赣北地区-9 ℃(九江)[25],易造成越冬虫源死亡,致使橘小实蝇种群不能发生,或发生密度低。然而近年暖冬现象的频繁出现,提高了橘小实蝇过冬存活率,扩大了种群的适生范围。从寄主种类看,江西橘小实蝇寄主种类多,栽培面积大,为种群发展提供了条件。尤其是橘小实蝇喜好的寄主——柑橘,几乎遍及江西所有市(县),且连接成片。多年来柑橘栽培面积持续扩大,从1997年的23.3万hm2,到2008年的30万hm2,再到2015年的32.64万hm2[26],促进了橘小实蝇种群的发生与扩张。总体上,赣南地区橘小实蝇发生偏重,赣中地区发生较轻,赣北则局部发生。
2.3 管理措施 橘小实蝇在江西发生多年,监测与防控工作相对滞后。一是江西省对橘小实蝇的监测工作开展晚。直到2008年,江西有关部门和科研机构才开始监控境内实蝇种类和分布。二是与广东和福建等地相比,江西橘小实蝇种群密度低,防控工作开展少。目前采用的防控果蔬作物有害生物的化学农药,对实蝇类害虫的防治效果差,反而杀伤天敌,促进橘小实蝇种群发展。三是对橘小实蝇传播、发生与危害的认识不足,存在携带或调运受害果蔬作物,致使种群向未发生区域传播的现象。四是江西开展实蝇类害虫研究的科研人员少,对橘小实蝇的分布特点和发生规律不清楚,影响防控工作的开展。以上管理措施的缺失,促使橘小实蝇快速在江西发生、发展和蔓延。
1)植物检疫。严禁橘小实蝇发生地区的果实、蔬菜、苗木和土壤等携带虫源的介质向未发生区域调运。需要向未发生区域调运时,要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如熏蒸),确保介质不携带活体虫态。同时,要宣传橘小实蝇的传播途径和防控意义,降低介质传播的可能。
2)农业防治。控制橘小实蝇寄主作物的种植面积,避免同一果园间作或套种不同寄主作物;农事操作时,防止果实受到机械伤害,降低果实对成虫的引诱;及时清除田间受害果实,翻耕或水淹处理土壤,杀死果实或土壤中的卵、幼虫和蛹;适时套袋,减少雌成虫在果实上产卵。
3)物理防治。利用橘小实蝇的趋黄性,每亩设25块涂抹了机油或凡士林的黄板诱杀成虫;也可利用辐射不育技术防控橘小实蝇种群[27]。
4)生物防治。果树结果期,以性信息素甲基丁香酚为诱饵,挂诱捕器诱杀雄性成虫;利用捕食性或寄生性天敌控制橘小实蝇种群[28]。
5)化学防治。常用的农药有: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加150 g红糖、1.8%阿维菌素1 000~1 500倍液、1.8%爱福丁乳油3 000倍液、1%甲维盐2 000~3 000倍液、10%辛硫磷800~1 500倍液或50%灭蝇胺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等[29-30]。果面喷雾可防止雌成虫产卵,叶面喷雾可杀死成虫,土表喷施可杀死幼虫、蛹或刚羽化的成虫。
江西不同区域橘小实蝇种群的发生特点不同,防控策略亦存在差异。赣南是橘小实蝇种群的高密度发生区域,也是赣中、赣北虫源的重要来源地。防控时,一要通过检疫手段防止境外如广东、福建等种群进一步传入;二要通过农业、物理、生物和化学等手段降低田间种群密度;三要通过检疫和宣传等措施降低种群向赣中,尤其是赣北地区传播、扩散。赣中,包括吉安、抚州、鹰潭、萍乡等地区,是橘小实蝇的低密度发生区域,也是橘小实蝇从赣南向赣北扩张的过渡地带。在这些区域,要通过清理落果、深耕土壤和喷施农药等措施,使种群长期处于低密度状态。赣北,包括九江、南昌和新余的一些县(市),是橘小实蝇的未发生区域。在该区域,要宣传橘小实蝇的传播途径,防范虫源随果蔬作物人为传入;也要采用甲基丁香酚对田间橘小实蝇种群进行监控。一旦传入或发生,要立即采用防治措施,根除种群发生,使该区域长期处于无橘小实蝇疫害状态。然而,由于受防控技术、成本和效果等影响,江西橘小实蝇的防控工作开展少,种群呈现扩张、蔓延势态,对江西果蔬作物的生产构成威胁。
橘小实蝇侵入江西以来,已经历多年发展与扩张。然而,采用目前的防控技术仍难控制橘小实蝇种群在江西的发生与发展,橘小实蝇是否在江西境内进一步恶化仍不清楚。因为,境内丰富的寄主尤其是柑橘以及频繁出现的暖冬,为橘小实蝇种群的繁衍提供条件;另一方面,江西省尤其是赣中、赣北不是橘小实蝇的适生区域,以及防控力度的加强,减少了种群的发生和扩张。为明确江西橘小实蝇的发展和扩张趋势,一要研究橘小实蝇在江西不同区域的发生规律和分布特征;二要探索其扩张路径,找出切断扩张路径的措施;三要探讨成灾的关键因子,分析其对种群的制约作用;四要明确境内橘小实蝇不同虫态、不同区域的防控措施,形成防控技术体系,并应用于田间种群管理。这些基础研究将对预测橘小实蝇在江西境内的发展、蔓延,指导管理、防控,提供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