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的节奏与对外汉语教学

2019-07-27 10:51臧胜楠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语音教学

臧胜楠

摘 要:

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节奏,汉语也有其与众不同的节奏之美。研究汉语的节奏,不但能帮助我们全面认识汉语的特征,还能进一步回答对外汉语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汉语的节奏以音节为基本单位,除了句重音和轻声字外,每个字基本等重等长。符合汉语节奏的句子多是短句,两三字组形成音长的对立,元音重复形成音色的对立,声调起伏形成音高的对立,这些对立特征有规律地重复,使得汉语整齐匀称、响亮悦耳、抑扬有致,具有更多音乐上的听觉特征。在实际教学中,汉语的节奏不仅是教学内容和目标,也是教学手段和方法。

关键词:汉语特征;语言节奏;对外汉语教学;语音教学

作者简介:臧胜楠,华侨大学华文学院讲师,语言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E-mail: zang_shengnan@163.com  福建 厦门 361021)。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FJ2016C160);華侨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15SKBS316)。

中图分类号:H014;H19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19)02-0145-08

一 问题的提出

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从最初的翻译法、直接法、相对直接法,到如今占主导地位的“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法,以及近年来比较热门的任务教学法、内容教学法等,其教学理念和教学法体系一直深受国外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影响。然而,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语言相比,汉语表现出来诸多显而易见的特点,对外汉语教学也不同于其他语言的教学,国外的很多理论并不能直接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吕必松曾经指出,开展汉语教学必须从汉语的特点出发,探索新的教学路子也必须首先在汉语特点的研究上下功夫。

吕必松:《我对汉语特点的几点初步认识》,《海外华文教育》2001年第1期,第2—7页。李如龙呼吁学界关注语言的个性特征,重视汉语的特点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李如龙:《汉语的特点与对外汉语教学》,《海外华文教育》2014年第3期,第1—10页。只有抓住了汉语的特点,才能抓住对外汉语教学的重难点,使我们的教学有所突破、事半功倍。本文试图从“节奏”这一角度来讨论汉语的特点,是因为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节奏,汉语亦有其与众不同的节奏之美,有超乎寻常的音乐品质。节奏对于人们的发音和遣词造句都有影响,导致很多第二语言学习者失败的原因,正是他们没有正确地掌握目的语的节奏,并且又受到母语节奏的影响。Jane Orton:《节奏教学:语言教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国外外语教学》2000年第4期,第1—7页。外国人说汉语“洋腔洋调”,很有可能是没有习得汉语的节奏。汉语的节奏研究,于本体于应用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二 汉语的节奏特征

(一)何谓“节奏”

谈到“节奏”,人们往往首先想到音乐。在《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中,节奏既可以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长短、强弱的现象,也可以比喻均匀的、有规律的工作进程,如机器的运转、四季的轮回等。语言也是有节奏的,它是“语音的对立因素成周期性组合的结果”吴洁敏、朱宏达:《汉语节律学》,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年,第89页。,是“时间上有规律的重复事件”叶军:《现代汉语节奏研究》,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第14页。 。具体来说,就是声音高低、长短、徐疾、轻重及音色的对立,在一定时间内反复有规律地出现,有助于表情达意、增强抑扬顿挫之感。诗歌等韵文注重押韵,平仄相协,节奏是显而易见的;散文和日常口语同样具有“不太严格”的节奏特征。与音乐节奏的等时等长相比,语言节奏的周期性难以准确测量,其在本质上不是一种声学(物理)现象,而是一种心理(感知)现象,是多重声学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实际语流中表现出复杂性、多变性和不规则性。叶军:《现代汉语节奏研究》,第2—3页。

(二)汉语的节奏单位

要想研究汉语的节奏特点,首先应明确汉语节奏的基本单位。世界上的很多语言是以重音来定时的,比如英语就属于“重音节拍”的语言,重音具有音系上的区别性特征,'content(名词:内容)和con'tent(动词:使……满意;形容词:满意的)由于重音位置的不同,词性、词义都存在较大差异。英语中的轻重音节对比强烈,当词的重音位置确定下来以后,相邻重读音节的时间间隔要大致相等。如果之间的非重读音节数不同,说话者就需要延长或压缩音节,调整自己的发音速度,来实现几乎均匀的节奏。然而汉语中虽然有句重音,没有明显和确定的词重音,虽然许多双音节词 “前重后轻”,三音节词 “中间轻、两头重”,但是除去轻声词,各音节之间的轻重对比并不明显,而且对词义和语法结构没有影响,因此重音无法成为汉语节奏的基本单位。

与英语等“重音定时”的语言相比,汉语更倾向于是一种“音节定时”的语言,语流中相邻音节的时间间隔大致相同。这是由汉语的音节特点决定的,汉语的音节结构单一,从古至今变化不大,一般都由声韵调构成,音节之间的长度和响度跟其他许多语言相比变化很小。在语流中除轻声外,每个音节大致等长,形成了“均匀的单音调”节奏。沈家煊:《汉语“大语法”包含韵律》,《世界汉语教学》2018年第1期,第3—19页。无论是说话还是歌唱,汉语讲究的是“字正腔圆”,音节应清楚、准确地说出来,因此极易从语流中划分出来。汉语里较少出现英语里的省音或吞音的现象,而中国人说英语时往往把音节发得很重,有一词一顿的感觉——这正是受了“音节定时”的影响。

汉语的音节不但表示语音,声韵调三位一体,而且是一种音义结合体。汉语音节区别于其他语言音节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表意”,几乎每个音节都有自己的意义,并有与之相对的书写形式——汉字。汉字是记录音节的,人们说出来的音节,写下来就是汉字,通常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儿化韵除外)。汉字按照一定语法规则自由组合,汉语篇章的生成规律是“字→词→句→篇”,从语音上看则是从单音节到双音节、多音节,再到带有语气语调的话语。音节在时间轴上组合延伸,由少变多,由短变长,成为一串串语流。由此可见,音节是汉语最基本的节奏单位,汉语的节奏都是在此基础上生成和发展的。

(三)汉语节奏的特征

1.句子不宜长。汉语以音节定时,要维持“均匀的单音调”节奏,就必须控制每一句的字数,句子太长就无法计较字数。汉人对音节的数目格外敏感,古文以四五六七字居多,再多则失去韵致;现代汉语中也较多用“流水句”,一个小句接着一个小句,很多地方可断可连。沈家煊:《汉语“大语法”包含韵律》,第3—19页。陈建民指出,汉语口语中的句子,一般不超过十个字,最长的也只在二十个字左右。陈建民:《汉语里的节奏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79年第2期,第60—69页。吕必松也指出,汉语书面语中的一句话可以长达十几个字,口语中一般不会出现这样的长句。吕必松:《我对汉语特点的几点初步认识》,《海外华文教育》2001年第1期,第2—7页。王力曾对比过汉语和英语的句法特点,认为中国人做文章是“化整为零”,西洋人做文章是“化零为整”。王力:《王力文集(第一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457页。 例如《吉祥胡同甲五号》中“北屋东边这家儿,住的是张大娘,她跟闺女一块儿住,女婿在前线保卫边疆”这句,如果按照英文的句法习惯,说成“跟闺女一块儿住在北屋东边的张大娘的女婿在前线保卫边疆”,显然是不合适的。这是由于音节在汉语中既是节奏单位,也是语法单位,节奏和语法相契合,在语流中加逗号就很自由。而英语则不同,英语的节奏单位是重音,语法单位是词,节奏和语法常常脱离开来,跟句子的长短关系不大。中国学习者在英语写作中大量使用逗号,从而造成拖沓、不规范的文体,也是受到了汉语流水句的影响。蔡芸:《流水句现象分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第38—41页。虽然汉语在与印欧语的接触中出现了大量的欧化长句,但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书面语中,口语表现出的节奏还是在短句中实现的。

2.两三字为律。汉语的一个音节就是一个节奏单位,“连续话语的节奏呈高度的单音调”沈家煊:《汉语“大语法”包含韵律》,第3—19页。,但这些单音调听起来并不单调乏味,因为相邻音节能之间“抱团”组合,把语流切分成一个个有规律的节奏单元。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居多,凝结成的四五六七言的诗句以及固定词组,均是两三字一顿,即两三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元,如“守株/待兔”“声东/击西”“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现代汉语以双音节为基本音步,两三音节依然是紧密结合的节奏单元,如四字短语“光辉/灿烂”“艰苦/奋斗”,五字短语“吹胡子/瞪眼”“行行/出状元”,六字短语“百闻/不如/一见”“五十步/笑百步”。根据中科院声学所提供的语句数据显示,在“中国/人民/决心/继承/邓小平/同志的/遗志”这句较长的话语中,画线的词语之间可以有停延,即稍微停顿或拖长一下,并不破坏语流的完整流畅性,也不影响(甚至有助于)人们对句子的理解。刘现强:《汉语节奏支点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3期,第56—62页。停延通常是与语法、语义紧密联系的,但有时为了节奏的需要,也会出现例外的情况,如“一衣/带水”“红十/字会”“今天/下午/去见/副总/经理”。汉语句子的切分以两三字为律,要是一个字独立使用,也要延长音节的发音,产生两个音节的语音效果。如“小雨/不停/不停地/下”,最后一词之后应有延长。音节之间有规律地停延,形成了声音长短的对立反复。

3.元音占优势。汉语音节中的声母和韵母,实际上就是辅音和元音的组合。汉语的音节一定有元音,且复元音构成的音节比较多,元音符号可以连续三个出现,如iao、iou、uai、uei;可以没有辅音,也不会出现英语、俄语那样的复辅音。元音的基础是乐音,发音时不受阻碍,听起来比辅音清晰、响亮。复元音的音质变化是连续的,中间没有明显的、突然转变的界限,因而也比复辅音和谐、流畅。音节基本用元音结尾,辅音只用n、ng两个鼻音,而鼻音是受阻较小、气流较弱、比较接近元音的响音,进一步增强了汉语的音乐品质。由于语流中的元音不断出现,且重声叠韵的词语较多,使得汉语“讲起来跟唱歌一样”;再加上音节整齐,便于押韵(押的大都是句末的元音),使得汉语听起来更加铿锵悦耳。古代诗词歌赋讲究押韵,现代诗歌、俗语、广告亦是如此,就连近年来风靡大街小巷的歌词“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绵绵的青山脚下花正开”也没能例外。汉语句子中元音占优势,某些语体中相同的韵脚不断出现,形成了音色的对立重复。

4.声调显抑扬。汉语是声调语言,英语等语言的音节是辅音和元音一次性拼合而成的,汉语的音节则在辅音和元音的基础上加上声调二次拼合而成。汉语的声调具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如cáihuá(才华)和càihuā(菜花)、tícái(题材)和tǐcái(体裁)。世界上的声调语言很多,可像汉语这样每个音节都有固定声调,不但有高低之分,还有曲折升降之别的却不多见。四声的区分虽然与音长、音强有关,但最主要的还是音高的对比,声调的高低起伏就像音乐的旋律流动。古代格律诗中,对声调有严格的要求,讲究平仄的对应变化;现代汉语写作中,“即使是散文,对平仄的排列也还该考究”老舍:《小花朵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63年,第85页。。日常口语中,同样应注注意声调的搭配,不然一句话听起来过于平淡、毫无生气,也不容易发音。若相同的声调出现得过多,如这句“请把你的手表保管好”,就要通过几次变调来调整了。当字调遇上语调,也是以字调为本,维持基本调型不变。按照赵元任的说法,句调和字调就像“大波浪”和“小波浪”一样:大波浪在那里起伏,每个浪头上仍旧可以有小波浪。赵元任:《语言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94页。汉语的声调错落有致,形成了音高的对立重复。

综上,汉语的音节是汉语节奏的基本单位,每个音节基本等重等长,音节之间的间隔也大致相同。由于音节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使得音节在句中的组合和停顿变得更为自由,产生了很多短句和两三字组。同时,音节也是声韵调的结合体,声韵中元音占优势,加上声调显出抑扬。于是,我们对汉语节奏特征的理解是:在不太长的句子中,两三字组形成音长的对立,元音重复形成音色的对立,声调起伏形成音高的对立,这些对立因素成周期性组合,汉语便有了整齐匀称、响亮悦耳、抑扬有致的节奏特征。与其他语言相比,汉语似乎具有更多音乐的品质,語言学家赵元任、王力都曾讨论过汉语与音乐的关系,一些学者也提出了音乐与汉语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总之,明确汉语的节奏特征,能帮助我们进一步回答对外汉语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三 汉语的节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学习者的节奏偏误及应对策略

对外汉语教学,只有按照汉语的特点和规律实施,才能提高效率、事半功倍。汉语的节奏具有特殊性,与学习者的母语节奏不同。很多外国人在说汉语时“洋腔洋调”,或者说出、写出一些不地道的句子,不是因为没有学好声韵调,也不是因为没有学好词汇和语法,而是没有掌握汉语的节奏模式,同时受到了母语节奏模式的影响。现对学习者的常见偏误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发出的音节忽轻忽重,忽快忽慢。母语为重音节拍语言的人,在讲话时注重强弱对比、善于压缩音节,根据重音的位置调节语速。这在汉语普通话中并不多见。首先,汉语没有确定的词重音,只有在强调某词的焦点意义时才重读,一句话中不可能出现多个重音;其次,汉语的音节要一个个地说,即便是轻声字,也只是相比其他音节发得短而轻;除儿化韵以外,不能与上一音节连读,也不能省略不读。一些汉语初学者虽然语速很慢,却会突然快读、连读或吞音,把nǐhǎo(你好)发成nǐǎo(你袄),xīān(西安)发成xīān(鲜),其实就是没有掌握汉语音节的发音方法。汉语的音节以等重等长为本,轻重变化为末,教师应引导学生说汉语“字正腔圆”,一字一音,强调句重音而不是词重音。在教学初期,还可以用打拍子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维持汉语的节奏。

讲出的话语时断时续,随意停顿。无论是汉语还是其他语言,句子都不是一口气能说完的,通常会出现停顿和延连,这是生理的需要,也是语义的需要。停延必须符合语言的节奏模式,汉语出现的停延频度比较高,通常两三音节之间有停延,停延的位置和时长应恰到好处,若是停错了地方、读破了句子,或者延续时间过长,不但听起来很别扭,有时还会引发歧义,例如“妈妈/说我/不对”和“妈妈说/我不对”表达的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根据人们对母语为英语、韩语的汉语学习者的实验研究,学习者存在停延次数过多、停延层次混乱、只停顿而不延时等问题,重音节拍语言的学习者还把重读和停延联系在了一起。张延成,徐晓霞:《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停延习得策略——以母语为英语的初中级阶段的汉语学习者为个案》,《云南师范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3年第1期,第18—23页。陈默:《韩国留学生汉语句子停延习得的实验分析》,《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第25—32页。停延方面的问题除了母语的影响,也跟学习者的词汇和语法水平有关。汉字不实行分词连写,有些学习者分不清词语之间的界限,就更难以找出停延的位置了。教师要告诉学生停延的位置,强调句中的停延不仅要停,也要保持音节之间的联系,读起来应有中断延连之感,只有句与句之间才有较长的停顿。

处理不好声调与语调的关系。声调问题是绝大多数汉语学习者存在的问题,即使是母语为声调语言的人,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声调偏误。声调偏误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发音平平、没有声调,二是发错声调。老师在初始阶段都特别强调四声的训练,学生也的确是记住了规则。然而等到进入句子层面,就会发生一系列失误和偏误。举例来说,如果句子是疑问句,而句子的最后一个音节是去声,学生很可能把这个去声发生阳平,把“你姓zhào(赵)吗”发成“你姓zháo(着)吗”。这是因为汉语每个音节的音高变化是突变的、跳跃的,但是汉语音节所连成句子的语调是基本平稳的,跟英语、法语语调全句起伏不同,汉语只在句尾略有上扬或下降。所以,教师的声调教学不应止于四声、轻声和连读音变,还要给学生介绍汉语语调的类型和表现方式,帮助他们处理好声调和语调的关系。

说出、写出的句子不够地道。外国人常常能给出一些用词、语法正确,发音或書写也准确,却难以让汉语母语者接受的句子。如这句“生活中我帮助他,学习上他帮助我”,可以换成“生活中我帮他,学习上他帮我”,或者“我帮助他生活,他帮助我学习”,但不能换成“生活中我帮助他,他帮助我学习”或“我帮他生活,他帮助我学习”。后两句的语法没有任何问题,语义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语句却不是那么和谐流畅了。另外,印欧语系的学生还会说出、写出一些欧化的定语长句,虽然句法逻辑都没有问题,却不符合中国人的说话习惯。教师应提醒学生在使用汉语表达时,要注意控制句子的字数,音节搭配均衡,声调平仄相协,否则学生的词汇积累得再多、语法规则掌握得再牢固,也会在实际交际中出现问题,一说话、一写文章就知道是外国人,并且无法判断一句话的高下好坏,对一句话“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难以达到较高的汉语水平。

学习者出现以上问题,都与忽视汉语节奏的教学有关。虽然我们针对不同的节奏偏误,给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但是这些偏误很可能是同时存在的,并且在初级阶段就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了。因此,将汉语的节奏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是十分必要且紧迫的,我们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节奏教学模式,包括完整的备课步骤和教学步骤。

(二)汉语节奏教学的理念与模式

将汉语的节奏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节奏首先是教学内容和目标——学生必须掌握汉语的基本节奏,包括句子的长短、句内的停延、声调的起伏和音色的重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强调,纠正学生不合规律的发音、用词和造句,使之与汉语的节奏模式相一致。在汉语母语教学中,人们特别重视朗读的作用,要求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在反复的朗读中获得“语感”,拥有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的能力。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比较少见的,特别是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要求他们能读出、读准课文里的词句就行了。实际上,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汉语语音的抑扬顿挫,能更快地形成对汉语节奏的正确认知。除了课文中原有的拼音以外,教师还可以用符号标注句中的起与伏、停与延,更直观地呈现语句的节奏。以北语版《汉语教程》第一册第二十一课的部分内容为例,可以进行这样的标注本文的节奏符号根据吴洁敏《汉语节律学》改编。:

老师:  同学们→//,     明天 / 我们  /  去  爬山↘。

Tóngxuémen ,  míngtiān wǒmen qù páshān.

山本:”太  好  了↘//!老师, // 您 去 吗?↗

Tài hǎo le !  lǎoshī ,nín qù ma ?

老师:去↘//。一  年级  的/  老师  / 和    学生 / 都  去↘。

Qù .   yī niánjí de lǎoshī hé xuésheng dōu qù.

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每个符号的含义:斜线表示停延,斜线越多,停延时间越长;撇号表示重读,撇号越多,读音越重;箭头表示语调,有平调、升调和降调;拼音表示声韵调,声调和语调不冲突。在教学初期,符号标注得比较详细,教师首先进行朗读示范,教学步骤为“带读→跟读→朗读”。等到学生有了一定的节奏意识,就可以尝试自己根据符号朗读课文。随着学生节奏水平的提高,符号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如此看来,符号在汉语节奏教学中起到了“支架”的作用。由于教材中没有标注节奏符号,句重音的位置也存在不确定性,所以教师应熟练掌握汉语的节奏知识,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标注。

将汉语的节奏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节奏也是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师利用诗词、歌谣、歌词、成语、俗语等节奏性较强的语句,通过诵读、吟唱、歌唱等形式(有时候也可以配合身体动作),强化学生对汉语节奏的认知,乃至对句中语言文化知识的记忆。在语文教学和早期的汉语二语教学中,就已经有了节奏教学的实践。古人以“韵文”的形式进行识字教育和语言教学,“三百千”作为儿童启蒙读物,节奏明快、言辞简练、易于诵读,得以流传至今。赵元任曾经将常用字按声调顺序编成四字歌诀:“中华语调、非常好记、阴阳上去、高扬起降、英雄好汉、光明磊落、花红柳绿、山明水秀”,实在是好办法。李如龙:《汉语的特点与对外汉语教学》,第1—10页。目前市面上也出版了一些利用节奏的对外汉语特色教材,如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的《嘻哈说唱学汉语》《说说唱唱学汉语》,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晓康歌谣学汉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实用节奏汉语》等。课文的内容涉及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举例如下:

妈是第一声,  [WB]一二三四,苹果柿子。[WB]买什么?买什么?

麻是第二声;          [DW]洗洗干净,请爸爸吃。     [DW]你要买什么?

马是第三声,          [DW]一二三四,苹果柿子。     [DW]买衣服,买衣服,

骂是第四声。          [DW]洗洗干净,请妈妈吃。     [DW]我要买衣服。

汉语有声调,          [DW]一二三四,苹果柿子。     [DW]红的、绿的、黑的、白的,

永远忘不了。          [DW]洗洗干净,请老师吃。     [DW]你要买哪件?

——《晓康歌谣学汉语》 [DW] ——《嘻哈说唱学汉语》 [DW] ——《实用节奏汉语》

这些课文的特点是节奏鲜明、简单易记,通过重复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记忆,确实比普适性的教材更能引起学习兴趣。不足之处主要有二:其一,教学对象比较单一,更适合初级水平的儿童,而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对象是成年人;其二,比较独立,自成体系,很难与学生的主干教材配套,因此无法得到大规模地推广。其实,想让学生掌握汉语的节奏,一套教材、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拥有节奏教学的意识,以及能否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一开始最好不要引入古诗词,虽然它们的韵律齐整、用语凝练,可是短短十余字要用成百上千字才能解释清楚,其中的词汇、句式也很难用在實际交际中。现成的歌谣虽然简短押韵、通俗易懂,但大多是为孩子专门编写的,也不太适合成年学习者。现代诗、歌词同样存在类似问题,不是“量体裁衣”,就难以“因材施教”。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年龄、国别、汉语水平等,选择“成品”或“原创”教学材料。在初级阶段,最好配合学生的综合课或口语课课文,运用刚学的生词和句式,编写“原创”的、富有节奏感的句子。例如笔者曾在教学中做过尝试,改编对象是《汉语教程》第二册第五课的《我吃过中药》。以下是部分原文:

爱德华:山本,你的感冒好了吗?

山 本:好了。来中国以后我已经得过三次感冒了。

爱德华:我一次病也没有得过。

山 本:你的身体真不错,我还住过一次院呢,看过一次中医,也吃过中药。

爱德华:我听说中医看病很有意思。

山 本:[ZK(]中医看病不用化验,只用手摸一摸脉就给你开药方。还用按摩、针灸等方法给病人治病。[ZK)]

爱德华:你针灸过吗?

山 本:我按摩过,没有针灸过,但是见过。

该文的主要语法是“动词+过”,包括肯定式和否定式,以及动量补语的使用;重点词语与生病相关,如得(病)、感冒、住院、中药、按摩、针灸等。反复分析课文,提炼教学的重难点,并赋予它们强烈的节奏,改编后的课文如下:

感冒,感冒,你得過感冒吗?得过,得过,我得过(三次)感冒。

中药,中药,你吃过中药吗?吃过,吃过,我吃过(一次)中药。

住院,住院,你住过院吗?  没有,没有,我(一次也)没有住过。

针灸,针灸,你针灸过吗?  没有,没有,我(一次也)没针灸过。

教师可以采取“带读→跟读→朗读→诵读→唱读”的步骤,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进行,先读只包含“动词+过”“动词+没(有)+过”的句子,等熟练以后再加入动量补语。国外研究表明,言语与身体动作之间是同步的,能够精确地按照节奏相互协调Jane Orton:《节奏教学:语言教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第1—7页。,所以除了各种形式的“读”以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配合音乐伴奏,随节奏打拍、摆动身体,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到了中高级阶段,再引入古诗词、现代诗词、歌词等“成品”材料,并鼓励学生使用吟诵、歌唱等方式,更加真切地感受汉语节奏和相关文化。

四 结 语

节奏作为汉语特征研究的一部分,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还远远不够。总的来看,对古代格律研究得多,对现代韵律研究得少;对书面语研究得多,日常口语研究得少;对理论研究得多,对应用研究得少。研究汉语的节奏,不仅能使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汉语,还能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重要的依据,提高教学的效率。本文总结了汉语的节奏特征,提出了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的方法,这一领域值得研究的课题还有很多,如用定量的方法分析汉语的节奏、用实验的方法测试节奏教学的有效性、与某一语言节奏作比较使教学更有针对性,等等。欢迎各位学界同仁不吝赐教,共同探讨。

Chinese Rhythm and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ZANG Sheng-nan

Abstract: Every language has its own rhythm, and Chinese is no exception. Researching on Chinese rhythm can not only help us fully understand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answer the questions of “what to teach” and “how to teach” in TCFL. The basic unit of Chinese rhythm is single syllable, each word is equal in pronunciation except sentence stress and neutral tone.The rhythmic sentences in Chinese are mostly short sentences. Two or three word groups form the opposition of length, vowel repetition forms the opposition of timbre and pitch. These opposition features are repeated regularly, making Chinese neat and symmetrical, loud and melodious, and elegant, with more musical auditory features. In practical teaching, Chinese rhythm is not only the content and goal of teaching, but also the means and methods of teaching.

Keywords: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language rhythm; TCFL; phonetic teaching

猜你喜欢
对外汉语教学语音教学
建设“三型”高校基层党组织实践策略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农村初中英语语音教学的现状和解决对策
初中英语连读语音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组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外汉语课堂游戏教学设计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