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俊
(上海图书馆,上海 200031)
“一卡通”集群管理服务作为图书馆界的现代化服务模式,不但打破了传统服务对读者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而且有力地促进了总分馆制条件下图书资源的高效流通[1]。随着技术支持手段与管理方式的日趋完善,国内很多公共图书馆如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厦门市图书馆等都着力推动了“一卡通”集群管理系统的建设,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服务效能的提升[2]。笔者以上海图书馆为例,对其“一卡通”集群管理系统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以期业界同仁提供有益的参考。
2000年,上海图书馆在上海市委、市委宣传部的支持下,积极开展了图书馆体系总分馆制探索与实践,以建设特大型城市中心图书馆为发展目标,启动了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的建设。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在不改变各参与图书馆的行政隶属、人事和财政关系的情况下,以上海图书馆为总馆,区县图书馆、街镇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其他类型图书馆等为分馆,借助大型图书馆自动化集群系统,构建起上海市中心图书馆“一卡通”系统,开展全市性的公共图书馆间的通借通还服务[3]。至2003年,实现了区县分馆“一卡通”系统的全覆盖,形成了市区(县)二级总分馆制。
在完成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建设的初始目标后,为了方便市民就近借阅,上海图书馆决定将公共服务的重心下移,将“一卡通”系统向街镇全面延伸,至2010年,完成了街镇“一卡通”系统的全覆盖,至此,形成了覆盖上海地区的市、区县、街镇两级总分馆制[3]。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的服务网点已达369个,其成员主要由上海图书馆总馆、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区县分馆、区少儿分馆、街道乡镇服务点、高校分馆、专业分馆及其他类型的图书馆等组成。目前,上海市中心图书馆最主要的核心业务“一卡通”系统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集群系统。截至2018年,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在上海市共发行读者卡363 万多张。其中,市级馆的读者卡达206万张,区级馆111万张,街镇服务点46万张。2010年以来,上海市中心图书馆读者卡持有量持续增长,其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2010~2018年上海市中心图书馆读者卡持有量分布
为有效地实现“一卡通”集群管理系统线上和线下服务的联通,上海图书馆在数字化图书馆服务平台的基础上,依托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Horizon 为“一卡通”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同时推动了各分馆与该系统的有效连接,使该技术服务平台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拓展。“一卡通”集群管理系统的优势在于能够实现图书馆传统业务与“一卡通”相关储存数据的有效对接,并能够实现互联网以及不同层次局域网数据的共享共用。同时在该系统框架下,总馆与各分馆之间可以在联合采购、联合编目、馆际互借、馆藏资源检索等方面实现统一化管理[5]。
为了最大程度地实现总馆与各分馆之间图书数据的共享共用,便于读者能够通过统一的路径进行图书数据检索,上海图书馆在有效实现各分馆原始数据整合的基础上,建立了统一的书目数据库。在建立统一的书目数据库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解决各个图书馆图书条码重号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上海图书馆采用以下两种解决方案:第一,统一制定了图书条形码的标准,并按照标准对各馆不规范的条形码做统一处理;第二,提高图书条形码对纸质图书的覆盖率,对照书目数据库所备案的各个图书条形码,统一进行纸质图书条形码置换,做到线上线下图书条形码的一致,从技术的角度助力区域内图书馆文献资源通借通还目标的实现[6]。
要想有效推动区域范围内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下“一卡通用,通借通还”服务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从制度和技术层面进行保障,更重要的是应与时俱进地满足读者图书借阅的个性化与多元化诉求。这就要求图书馆必须在大数据思维的导向下,能够未雨绸缪地对读者的借阅行为进行分析和判断,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服务策略。基于这一现实要求,上海图书馆利用云储存技术构建了统一的读者数据库,并成功实现了读者数据库与“一卡通”集群管理系统中读者管理模块数据的衔接。与此同时,上海图书馆还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对读者数据库中读者借阅行为的挖掘、筛选、分析以及处理,形成了不同测算目标的数据模型,用于读者借阅服务需求的综合性分析,从而实现了与读者个性化、多元化借阅服务需求的精准对接。
上海图书馆“一卡通”集群管理系统建设,在给上海市民带来便捷化、高效化服务的同时,也面临着总分馆之间复杂业务流程的重组、服务细节的改善以及服务的特色化发展等突出问题,这都对上海图书馆开发和完善“一卡通”集群管理系统提出了新的挑战。为解决上述问题,上海图书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依据不同区域分馆发展共性需求以及广大读者的个性化服务诉求,从技术和管理两大层面加快了“一卡通”集群管理系统的优化步伐,在积累有益经验的同时,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管理制度。
定制借还,顾名思义,就是各分馆可以根据自身业务发展的需求,自由定制借还地点。以往,自主运营的分馆在资源外借方面都具有很多特色外借服务,如:音像资料的外借服务、闭架图书的预约服务等。但由于这些分馆在书目数据的编目、加工标准、逾期费管理以及损坏赔偿等制度上都存在很大的区别,因此在“一卡通”集群管理系统运行初期,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各分馆一度暂停了各项特色化外借服务。为解决这一问题,上海市中心图书馆以“特色化服务标准化运行”为原则,完善了音像资料的采购、分类、编目、加工的标准化工作方法,明确了条码或RFID 标签的使用、流通规则,制定了遗失或损坏资源的管理规定,使各项特色化服务重新面向读者开放。如:在音像资料外借方面,读者可以根据需求灵活选择图书馆进行借还;在预约图书归还方面,统一由总馆进行分类管理,从而解决了因还书地不确定而给预约图书带来的困扰,保证图书馆预约服务的正常开展。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数字阅读、移动阅读走进人们的学习和生活,这对图书馆传统的以纸张为载体的文献服务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对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设备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电子阅读器、ipad等移动专用设备作为当下较为盛行的移动数字资源服务设备,由于采购成本过于昂贵,因此很难在各分馆尤其是基层分馆实现供给的全覆盖[7]。为解决这一问题,上海图书馆以共享理念为向导,通过模仿“共享充电宝”的服务管理模式,推出了移动阅读服务设备新体验活动,读者可以在各服务网点尝试移动数字资源服务设备的外借服务。目前已有75个分馆开通了移动数字资源服务设备外借服务。这不仅为读者进行移动阅读提供了硬件设备保障,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率,培育了读者获取利用馆藏资源的新生态。
分层通借通还是指一个地区的图书馆在一定的协调组织、计算机管理系统和物流系统支持下,组成由三级或四级图书馆共同参与的网状行业管理结构,读者用一张借书卡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如一个区)通借通还任何图书馆的图书[8]。上海市中心图书馆“一卡通”系统的分层通借通还,将公共图书馆和专业的少儿图书馆划分为两个区域,开展通借通还。其突出特点在于,以往的分层通借通还往往需要跨层次的图书馆维持两套系统,而在上海市中心图书馆所组建的模式下,在一套系统内就可以完成不同层次图书馆间图书的通借通还。从运行的效果可以看出该模式的优越性,通借通还(册)年总量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2010年上海市图书馆总分馆制下的图书通借通还年总量还仅为2253万册,而到了2018年这一总量就已超6500万册。2010年—2018年上海图书馆总分馆制下的图书通借通还年总量变化的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2010—2018年上海图书馆总分馆制下的图书通借通还年总量统计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的普及应用,24 小时自助图书馆、流动图书馆、“你荐我购”“网上借阅”、图书馆微信APP 等新的服务形态应运而生,这些新服务形态对现有的图书馆集群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9]。为适应这一宏观环境的发展变化,上海图书馆制定了“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应用接口规范指南”“RFID 标签数据”等应用规范,并在技术层面通过WebService 接口的应用,实现了数字图书馆业务与上述功能的有效对接。这不仅有效地促进了传统服务形态的创新式发展,极大地拓展了服务的内容,而且使读者更为便捷地享受到了图书馆的多元化服务,成为实体图书馆的有效补充,从而有力促进了“一卡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最大化满足读者服务诉求是上海图书馆“一卡通”集群管理系统建设的初衷,尤其是在当前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各成员馆普遍存在馆藏分布不均、来源渠道狭窄、图书流通效率低下等问题的情况下,只有以科学合理的馆藏资源作保证,才能有条不紊地满足读者的各类借阅需求[10]。结合上海图书馆馆藏现状,应着重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要完善总分馆制下的阅读资源共享合作机制,以阅读资源的分布式管理为向导,在合作框架内,尽可能扩大每一个分馆阅读资源所覆盖的服务半径,从而提高资源的流通效率;二是上海市中心图书馆要致力于引导分馆形成统一的文献建设标准,通过“统一规划、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管理”四位一体的方式,实现总分馆制体系下图书资源的科学化、有序化建设,避免图书资源的重复建设;三是在统一采购图书时,除了要保证图书的系统性、完整性,体现原有馆藏特色外,要根据读者的阅读倾向及时调整馆藏结构,科学合理地运用经费,力求服务效能的最大化。
先进技术的运用是公共图书馆紧跟潮流、扩大服务覆盖面、方便读者、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11],只有将先进技术有效地融入图书馆服务相关环节,才能有助于服务效能的总体优化和充分发挥。一方面,中心馆要密切关注先进技术应用于图书馆服务的发展动向,结合总馆与分馆服务于读者的主要方向,有侧重、有选择地在总馆或分馆中引入先进技术。例如,可以在各分馆中普及以RFID 技术为基础的图书自助借还机,简化图书借还程序,节约运行成本,推动24h 无间断服务目标的实现[12]。再如,可以在图书储存量较大的图书馆中配置图书自动分拣机、智能书架等自动化服务设备,以提高图书的配置效率。另一方面,还要注重提升分馆先进技术的应用与承接能力,可以采用集中培训、技术人员定期流通、引入兼职技术团队等方式,逐步使各分馆都拥有一支具有主动服务意识和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团队,从而为实现高效服务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支撑。
尽管当前上海市中心图书馆读者卡持有量呈逐年递增态势,但相对于上海市2400 万常住人口总量,持有量仍然总体偏低。因此,上海图书馆应当加强“一卡通”服务宣传与推广力度,逐步提高读者卡在上海市民中的普及率。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做起:一是借助互联网环境优势,挖掘和拓展新媒体宣传渠道,以渠道优势为突破口,面向广大市民进行图书馆服务信息的精准化推送,打造具有强烈时代感与吸引力的网络媒体服务节点,提高“一卡通”服务在全社会的认可度。二是持续优化传统媒体宣传路径,将电视、报刊以及杂志等媒体作为网络新媒体宣传体系的延伸。例如,在分馆辐射区域张贴海报,在电视、电台中插播公益广告,联合社区、学校以及经济园区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等,都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一卡通”服务宣传路径。通过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宣传路径的相互交织,使更多的上海市民认识读者卡、了解读者卡、爱上读者卡。
总分馆制下各成员馆之间图书的有效分拣与科学配送是上海图书馆“一卡通”集群管理系统线下业务组织的重要环节,它对于“一卡通”服务的总体效能将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当前,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的图书配送工作由上海市邮政公司邮政物流局承运,但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由于邮政物流与“一卡通”是两个系统,相关数据接口暂时无法有效衔接,导致运输中的图书无法在“一卡通”系统中显示,未来还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的业务流程。图书馆物流和邮局的合作是初级阶段,随着上海市民读者卡普及率的进一步提升,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可以借鉴国外图书馆与邮政部门合作的工作方式,凭借邮政部门网点多、社会识别度高以及具有专业化分拣团队等优势,多元化设计合作方案,逐步实现图书流通业务的协同合作,进一步提高图书资源在体系内高效传递,推动“一卡通用,通借通还”服务向纵深发展[13]。
尽管当前上海图书馆“一卡通”集群管理系统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有待改进和优化之处尚有很多。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出发,秉持创新的精神,博采国内外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的先进经验,深入推动“一卡通”集群管理模式的完善与可持续发展,建设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目标相适应的现代化图书馆服务体系,我们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