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探讨

2019-07-26 10:32杨建强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23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高校

杨建强

摘要: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了一系列变革,高等教育也不例外。在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下,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新时期学生个性化和差异化学习的需要,教师要转变教学模式,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增强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能力。

关键词:“互联网+”;教学模式;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3-0216-02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国内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是在李克强总理2015年3月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其实质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工具、技术、应用,将传统行业升级,创造出新的业态[1]。“互联网+”行动计划一经提出,立即引起高度关注,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俨然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

“互联网+”是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动体现,是互联网思维进一步的实践成果,通过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集成、优化作用,将互联网的成果进一步融合于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中,提高全社会的生产力与创新力,对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势必产生深远的影响[2]。“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为高校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

一、教学模式的现状

高校是高等教育的主战场,是培养高等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所需人才,高校课程教学是高校教育的最重要的组成。传统教学模式受制于教学条件的影响,一直是“填鸭式教学”,教学工具与手段单一,教学内容局限于板书,借助PPT进行教学,较少利用信息化的先进技术来进行教育。对学生的学习考核与教师的教学评价方式不能有效促进教学的良性发展:对学习效果的考核通过期末考核方式,投机性强;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教”,没有考虑是否对学生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高校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国内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

1.学生方面。传统的学习是由教师进行课堂教育,学生进行课下学习,由此来完成学生掌握知識。学生也由此得到一种应该进行“填鸭式”教学的观念,对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主观上以自己期末考试的分数来评判,公正性差;局限于信息技术,原来的知识获取渠道少,不能开展随时随地的学习,教学在课堂完成,学习中的疑惑通过教师来解答,并没有借助学习网络平台。总的来讲,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是通过班级授课下完成,教师占主导地位,教材、黑板和教科书是完成知识传授的主要工具,教学时间、地点和进度固定,教学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

2.教师方面。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直是教学工作的主体,教育过程和教学的评价存在局限性,教学过程主要在教室完成,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体现了教学态度、教学过程、教学的组织实施等方面,没有或较少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等方面,没有转变教学理念,没有体现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没有对学生的发展提供最有效的帮助。教师“教”的过程,受传统教学影响,并未考虑每个学生的差异,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要考虑,同时由于教学评价的局限性,教师在授课中对学生的关注少,并没有考虑学生教育发展的问题。

二、“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教学的挑战

“互联网+”教育不仅仅是两个行业简单的相加,而是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创造出新的教育发展生态系统[3]。传统教学模式依靠课堂结合板书,受制于传统教学模式思维,难于满足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育需要,“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笔者认为对高校课程教育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教学模式的挑战。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要求,要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高校教师应首先转变教学思维、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手段,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增强教学过程的互动环节,不能是知识的简单灌输,要利用信息技术,结合雨课堂、慕课等进行教学管理,及时的为学生提供解答与点拨,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转变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服务,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实践性强、综合素质高和再学习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2.学习能力的挑战。“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学生应转变学习方式与学习行为,形成好的学习策略[4],培养学习主动性,不要局限于课堂的教学过程,更要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师生互动,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课堂之下,通过各种学习平台拓宽专业知识面,提高学习的能力。各种学习平台的涌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显得更重要,更好的将教学回归到“学”上来,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模式与考核模式,突破现有的教学范围与课程,丰富自身知识修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课程的应对措施

1.教学理念的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现代教育更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多向沟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原来教学秩序与理念,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得到极大的拓宽,多种支持学习平台的出现使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得知识,学习中的疑惑等可以得到及时的解答,提高了学习效率与效果。教学过程就是服务过程,高校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也不仅仅是在课堂,高校教师结合自身优势通过多渠道、多手段将自身知识进行传授,同时还要加强自身修养来不断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服务能力。

2.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不仅仅是在教室完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教学手段与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学手段多样化,知识来源渠道多样性,要求学生及时转变学习方式。学生要充分发挥教学中主体作用,按照学科要求积极参与教学模式和课程模式的改进,结合自身专业的要求,不断丰富专业知识,通过随时移动终端,通过网络技术进行学习,进行随时随地学习,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增强学习的效率。

3.培养模式的改变。大数据打破原有的教学秩序,进一步加快高校教学模式发生改变。“互联网+”背景下,涌现新的教学模式,高校要因材施教,根据高校自身的学科特点,结合本地服务的要求,形成符合自身发展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要本土化,在满足培养要求的基础上,尽量贴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设计评价要规范,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评教,加强师生互动,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管理手段科学化、系统化,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手段信息化、多样化;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化技术加强师生互动,多向交流,及时进行解疑答惑,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好服务工作。

4.考核方式的改变。课堂教学始终存在教和学的问题,教师将知识教授给学生,学生进行消化吸收,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是参考考试考核,这种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要求较低,学生的投机性也较强,这种应试教育造成了极大不公平,造成学生出校门后动手能力差,进一步学习能力差,发展后劲不足;对教师的评价也是更多的体现在“教”,对高校教师的教学效果的评价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着重考虑教学是否使学生得到了提升与发展。“互联网+”背景下,现代教育应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采用信息化技术对考核方式进行改变,实践课程着重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课程要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考核的手段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综合考虑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四、结束语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教学秩序,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丰富了教学手段,提升了教学效率,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对高校和教师对教学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不断涌现,高校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设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来应对新的教学方式,增强服务意识,促进学生更好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黄利明.总理的“互联网+”从何处来?[EB/OL].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2013-3-17.

[2]张洪义.“互联网+”与职业教育[J].发现(教育版),2016,(4).

[3]毛凌琳,罗杰思.“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调查与预测》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6,(8):173-174.

[4]陈瑶,胡旺,王娟.“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研究[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6,(2):61-65.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高校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