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玲
摘要:非言语行为在对外汉语课堂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者的关注,本文以东北师范大学的教师和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师生对课堂的非言语行为的态度,发现非言语行为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非言语行为;对外汉语课堂;辅助作用
很多学者对非言语行为进行了阐释,周鹏生(2003)认为非言语行为指个体运用自身身体的非语言符号进行交往时所发出的动作或表现的姿态,包括静态的非言语行为如身体的姿势、由身体所处的位置构成的空间姿态等还包括动态的非言语行为:如手势、头势、目光接触和面部表情等。本文主要从眼神、面部表情、手势、肢体动作、身体姿态、体距、身体接触、外表形象等具体的方面来分析师生对非言语行为的态度。
一、调查问卷分析
本调查问卷对学生和教师分别进行调查,同样的问题从老师和学生两个角度进行提问。题目为单选题和多选题,问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信息调查,包括教师的性别、教龄。第二部分是师生对教师非言语行为的整体意识调查,和教师的面部表情、手势、身势、空间距离等各个类别的使用及师生关注度,最后部分是师生对非言语行为使用的评价及建议。问卷采用网页版问卷,共收回教师版问卷30份,学生版问卷29份。
本次问卷调查的老师年龄都在20岁左右,教龄也大部分都在2年以内。教师年龄和教龄都比较集中。
(一)整体意识调查
这一部分是教师对非言语行为的使用意识及学生的关注度,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非言语行为的使用意识很高,其中选择经常使用的最多,占的比例为61.9%,选择总是的占28.75%,而选择偶尔的和从不的较少。这说明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时,常常使用非言语行为。学生对非言语行为的关注度也很高,表示经常关注的占到44.83%。但是表示总是关注和偶尔关注的比例均为27.59%。笔者认为这跟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关。对外汉语教学,特别是初级课堂,学生的汉语水平比较低,教师应该意识到非言语行为的作用,利用非言语行为辅助教学。
(二)教师非言语行为分类调查分析
本文从眼神、面部表情、手势、肢体动作、身体姿态、体距、身体接触、外表形象这些方面具体分析师生对非言语行为的关注度。
1.师生对眼神的关注度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人与人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课堂上,师生的眼神交流对教学也有很重要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眼神的使用频率非常高,教师选择总是和经常的分别占到52.38%和38.1%。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眼神示意,制止学生上课中出现的跑神、聊天等打扰课堂的行为,可以在制止的过程中既不影响其他人,又可以给学生震慑感;在学生表现得好的时候,也可以用眼神给学生鼓励;而且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眼神,判断学生是否有疑惑和注意力集中与否。
学生中选择总是和经常的占到了70%以上,反映出学生也很关注老师的眼神,这与在很多国家的交际文化中把眼神关注于对方身上才显得礼貌有关。另外有3.45%的学生选择从不,这可能与学生的性格有关,内向的学生可能在与教师眼神交流的时候产生恐惧或者紧张感。
2.师生对面部表情的关注度
面部表情可以表现人的喜怒哀乐,该题考察的是教师对面部表情的使用率及师生的关注度,教师选择经常和总是的分别占到57.14%和33.33%,没有教师选择从不。学生中选择总是和经常的分别占到31.03%和41.38%。教学过程中保持微笑会给学生一种亲切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之,教师总是一副严肃的表情,会让学生产生距离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但是在学生表现不好的时候,可以用严肃的表情震慑课堂,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师生对手势的关注度
手势语动作多,表达能力强,是教师运用最频繁的非言语行为,教师选择经常和总是的比例很大,占到94%,只有一小部分(4.76%)选择偶尔使用,教师对手势语的利用很频繁。学生选择总是和经常的分别为24.14%和51.72%,说明学生关注度也比较高,所以这就提示教师应该多利用手势语的同时正确地使用手势语,给学生发出指令或者辅助教学,但是手势语要统一,不能反复改变指令,对学生产生困扰。
4.师生对肢体动作的关注度
肢体动作可以帮助教师生动形象地教学,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肢体动作的使用频率很高,80%以上的老师选择了总是经常,没有老师选择从不。整体上看学生对肢体动作的关注度也很高,选择总是和经常的分别占到37.93%和48.28%,只有小部分学生选择偶尔使用。笔者认为,在初级汉语课堂中,学生汉语水平比较低,而像“跑、推、拉”这种动作性的词语,解释起来很麻烦,但是正确地用肢体动作进行表演,则可以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更地让学生理解词语。把字句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很多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学实例都会运用肢体动作教把字句。
5.师生对身体姿态的关注度
身体姿态包括站姿、坐姿、行姿、卧姿等,教師在课堂中的站姿、坐姿、行姿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自己的身体姿态有很高的关注度,没有教师选择从不关注,选择总是和经常关注的达到了95%以上。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学生相对来说关注度比较低,选择总是和经常的分别占到24.14%和34.48%,选择偶尔的占到30%以上。造成这种差异的可能与不同文化有关,中国文化认为老师应该端庄,站有站姿,坐有坐姿,注意教师的形象;而有的国家课堂氛围则比较活跃,对教师的身体姿态关注度比较低,甚至教师坐在课桌上学生都不会觉得反感或者过度在意。笔者认为,汉语教师一方面要展示中国形象,因此要在意身体姿态,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当地教学情况,不要过于拘束紧张,从而调动学生氛围。
6.师生对体距的关注度
体距即人与人的距离,师生在课堂保持什么样的距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比学生更关注体距,教师选择总是(38.1%)和经常(42.86%)的占大多数,但是学生的选择则分布于四个选项,总是(20.69%)经常(34.48%)偶尔(31.03)从不(13.79%),做这种选择的原因可能来源于不同国家对体距包容度的不同,这就要求老师能够了解当地文化和学生的需求。合理控制师生的体距可以更好地服务教学,反之,则会导致文化冲突,或者引起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7.师生对身体接触的关注
师生的身体接触要考虑不同的文化的要求,否则也会引起文化冲突。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于身体接触的选项集中于偶尔(57.14%),学生的选项集中于一般(48。28%),并且有17.24%的学生选择不太喜欢。这就提示上课时教师要注意当地文化是否忌讳这种身体接触,在对学生和当地文化不了解的情况下,要尽量较少身体接触。一个在美国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反映,学校规定不允许与学生有任何的身体接触,因此,了解不同国家、不同学生对身体接触的看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8.师生对外表形象的关注度
教师的外表形象对师生关系有一定的影响,教师的穿衣打扮,会影响学生对教师的印象,也会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于自身的外表形象的关注度比学生高,71.43%的教师选择总是关注,28.75%的教师选择经常关注,没有教师选择从不或者偶尔。虽然大部分的学生也很关注教师形象,但是仍然有6.9%的学生选择从不关注。中国教师对自身外表形象非常关注,大部分教师都认为教师着装应该大方得体,符合教师的身份,在上课时穿着会比较正式,而很多国家对于着装则没有太高的要求,穿着比较随意。衣着过于正式可能会使师生距离更远,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当地习惯或者学生的想法,改变调整自己的外表形象。
(三)师生對教师运用非言语行为的认识
首先考察的是师生对教师体态语有效程度的理解,调查结果显示,师生都认为手摸鼻子、手托腮等无效行为会对学生会产生困扰。这就要求教师要规范自己的体态语,避免把生活中的习惯带到课堂上带给学生困扰。而其中与预期不太符合的是,双手上升表示让大家一起齐读,学生不理解。笔者认为很多具体的手势还要继续研究,究竟哪种方式更加有效。
最后考察的是师生对教师非言语行为培训的意见,调查结果显示师生对培训持非常积极的态度,有57.14%的教师选择同意,33。33%的教师选择非常同意,学生中选择非常同意(58.62)和同意(37.93%)的也占了大多数。因此,笔者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师应该进行相关的学习和培训,使教师的非言语行为更加准确有效,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
二、对外汉语教师非言语行为使用的建议
重视教师的非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在课堂上确实能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能像语文教学运用大量的言语解释,因此要充分重视在对外汉语课堂中非言语行为的作用,运用非言语行为辅助教学。
规范教师的非言语行为。根据调查,同意非言语行为应该进行培训的比例非常大,而且有些汉语教师对非言语行为了解不全面,很多学生反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无效甚至具有干扰性的非言语行为,错误的使用会让学生产生困扰甚至出现文化差异的问题。因此,教师应该进行非言语行为相关的培训,了解这些差异。此外,教师的手势语也要规范统一,比如声调的表示,教师二声和四声的方向要有统一的标准以免给学生带来困惑。
充分了解学生所在国的文化风俗习惯。基于对外汉语教师都是与来自国外的学生接触这样一个大环境下进行教学,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并且把握其所在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掌握那些与本国文化有差异的地方。教师要特别注意这些文化差异,尽量避免某些不必要的误会,努力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比如,在中国,教师和学生拥抱,或者拍学生的肩膀给学生鼓励是很正常的,但是在其他国家对体距和身体接触的观点不同,因此,教师要了解不同的风俗习惯,正确运用非言语行为。
参考文献:
[1]周鹏生.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量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
[2]王丽.汉语国际教育教师课堂体态语探究[D].云南大学,2016.
[3]田倩.对外汉语教师课堂体态语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4]丁倩倩.试论非语言行为在对外汉语课堂的运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