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丽娟 李立锁 李俊婕
摘要:区别于之前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平铺直叙的写作风格,怀特的《人树》运用象征手法,从宏观主题到微观细节甚至心理刻画,都能瞥见象征的影子。象征手法的娴熟运用,也是《人树》享誉海内外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象征手法;《人树》主题;细节描写
《人树》是澳大利亚唯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特里克·怀特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部作品一反以往现实主义作品平铺直叙的写作风格,而是大量地运用象征手法这一现代主义文学创作手法,引起当时澳大利亚文坛的轰动。怀特在《人树》中娴熟运用象征手法,借此物而言其他,将某种抽象的,不可言喻的精神情感投射到具体的事物上面,进而表达深意的写作风格,非常值得探讨和研究。
从宏观着眼,《人树》这部作品的书名就极具象征意义。一棵树从幼小树苗渐渐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恰好契合着整个故事的情节发展。就好似无论怎样分枝开杈,所有的枝杈都维系在同一个树根上,人类的命运同样如此。人类必须意识到,生命是不可分割的延续,在凌乱中,生命是无以为继的。故事的结尾,主人公帕克斯坦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他仿佛置身在曼陀罗的中心,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无足轻重,甚至包括上帝。至此,斯坦体验到了他一生当中最重要的整体性。
这部作品的开篇描写了斯坦只身来到一片丛林处女地。他刀耕火种,娶妻生子,经历了火灾,干旱,洪水等极端气候,正是对澳大利亚历史的描述。澳大利亚历史上经历过同样的灾害,从这个角度讲,怀特虽然描述的是斯坦一家人命运的跌宕起伏,实则象征着资本主义转型时期的澳大利亚。新婚的斯坦和艾米恩爱有加。他们虽然置身在自然条件艰苦的丛林中,但他们辛勤劳作,生儿育女,日子过得平静二而幸福。被劳森等现实主义作家高度颂扬的丛林伙伴情谊依然尚存。邻里关系和睦,互帮互助,共同抵抗自然灾害。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他们所居住的盖特尔特渐渐变成了城市的郊区,斯坦与艾米的关系也变得貌合神离,经历了彼此精神或者肉体上的背叛。他们一对在物质日益丰富,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子女,完全摒弃了传统的丛林人辛勤,忍耐,友善的秉性,而是一个酗酒成性,最后死于乱枪之下;一个爱慕虚荣,为了追求金钱,不择手段。因此,虽然怀特刻画的是斯坦一家人的命运,却折射出整个澳大利亚民族从丛林人向现代人转变的过程。
斯坦是怀特着力刻画的一个主要人物。他生性木讷,但艰难地追求生命的意义,一生所经历的很多事件都极富象征意义。比如火灾。大火是破坏性的,毁灭性的。然而《人树》中的大火却具有揭示人类本性,使人浴火重生的象征作用。在大火面前,格兰斯顿伯里的人们想起自己的童年和自己的罪恶,怀特说,如果真有第二次机会,他们总能洗心革面,人人变成圣贤。尤其是斯坦冒着生命危险从大火中将玛德琳救出时,他突然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一向不善于表露情感的斯坦却渴望着与马德琳的肌肤之亲,甚至希望发生一场灾难把他们两个都毁了。是这场大火,将斯坦灵魂深处的自己暴露释放出来。斯坦的一生是追求自我实现,叩问生命意义的一生。仿若浴火重生一般,斯坦在火灾面前重新认识自己,这也是正如怀特所信奉的,只有经过炼狱的痛苦折磨,人才能通往天堂。
此外,《人树》中象征手法的运用还体现在一些具体的事物上面,赋予普通的日常的事物以丰富的象征内涵。比如城市。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是某个区域政治,文化,经济较为发达和集中的地方。可是《人树》中的城市却象征着一股异化的力量,仿佛一只看不见的手,操作着身处其中的人们的命运。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斯坦的两个子女。去往城市之前,他们也是淳朴善良的丛林人。可一旦到了城市中生活,兒子雷变得性情暴戾,游手好闲,最终不知就里地死于乱枪之下;女儿塞尔玛却沦为金钱的奴隶,为了跻身上流社会,她不择手段,甚至嫁给一个自己并不爱但却可以提高她社会地位的男人。就连一向热心助人的斯坦,到了城市当中也是莫名地感到手足无措,看到有人吃力地拉车,他却连一点走上前去帮忙的欲望都没有。
《人树》是怀特历时八年的精心之作,他旨在填补澳大利亚的空白,发现平凡背后的不平凡,发现神秘和诗意。因此,怀特并不仅仅将笔触停留在对客观世界的表面描写,而是运用象征的写作手法来表达更深刻的内涵。《人树》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不但体现了常规事物之间的象征联系,而且能将一个民族宏大的命运投射在一个普通家庭的命运之上并使之融为一体,这也是评论界将其誉为“史诗般的作品”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S.Ramesh.Natural Symbolism and Image in the Tree of Ma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Modern Education(IJSRME).Volume I,Issue I,2016.
[2]帕特里克·怀特.人树[M].胡文仲,李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3]黄源深.澳大利亚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