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杰 宋秋伦
1重庆市三峡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重庆404000 2重庆市三峡中心医院皮肤科,重庆404000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简称病窦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的发病率随着老龄化趋势升高而出现增高趋势,起搏器植入术是临床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手段,可有效缓解症状,但在围术期患者易发生血栓栓塞事件,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故在围术期需采取抗凝策略[1-3]。临床上关于病窦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起搏植入围术期的抗凝策略尚无统一规范,本研究针对78例病窦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进行研究,分别采取不同抗凝策略,以探讨围术期不同抗凝策略对病窦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相关并发症及血栓栓塞事件的影响。
选 择2011年1月~2018年12月重庆市三峡中心医院收治的78例病窦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抗凝策略分为3组每组26例,A组男性14例,女性12例,年龄52~79岁,平均(65.13±10.24)岁;B组男性13例,女性13例,年龄53~80岁,平均(64.78±10.29)岁;C组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52~80岁,平均(64.97±10.15)岁。三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施行起搏器植入术,A组自术前3天至术后24 h不中断应用华法林抗凝,每次2.5 mg;B组术前停用华法林3天,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每次1mg/kg,给药1次/12 h),再于术后12 h继续应用华法林,术后24 h停药;C组术前停用华法林,未应用其他抗凝药物,术后12 h继续应用华法林,每次2.5 mg,术后24 h停药。
比较三组的囊袋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和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三组凝血时间: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ing partial thrombin time,APTT);三组抗凝活性指标:抗凝血酶活性(AT : A)、组织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 : A)。
应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三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当单元格理论频数小于5时,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三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A组、B组和C组的囊袋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85%、3.85%和7.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三组囊袋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三组中,C组总血栓栓塞发生率15.38%(4/26),其余两组无血栓栓塞,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三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比较[n(%)]
三组手术后凝血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两两比较,C组凝血时间均低于A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三组凝血时间比较(s,±s)
表3 三组凝血时间比较(s,±s)
项目 时间 A组(n=26) B组(n=26) C组(n=26) F值 P值TT 手术前 17.95±2.41 17.89±2.43 17.84±2.36 0.014 0.986手术后 23.92±3.16* 23.85±3.08* 20.78±2.85 9.087 <0.001 PT 手术前 12.23±2.52 12.16±2.60 12.10±2.67 0.015 0.974手术后 18.54±3.37* 18.40±3.21* 15.19±3.08 8.993 <0.001 APTT 手术前 25.38±6.49 25.24±6.41 25.11±6.37 0.016 0.984手术后 45.87±10.34* 45.59±10.26* 34.02±8.59 12.472 <0.001注:与C组比较,*P<0.05
三组手术后抗凝活性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两两比较,C组抗凝活性指标均低于A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表4 三组抗凝活性指标比较(%,±s)
表4 三组抗凝活性指标比较(%,±s)
注:与C组比较,*P<0.05
项目 时间 A组(n=26) B组(n=26) C组(n=26) F值 P值AT : A 手术前 67.81±4.35 67.69±4.40 67.54±4.26 0.025 0.975手术后 79.37±6.74* 79.18±6.79* 72.63±5.08 9.790 <0.001 t-PA : A 手术前 20.91±3.64 20.83±3.49 20.78±3.57 0.009 0.991手术后 29.46±4.52* 29.27±4.60* 24.95±4.16 8.617 <0.001
病窦综合征与心房颤动均属于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属于心律失常的一种类型,多发生于老年人群,易引发心力衰竭[4-6]。临床上针对病窦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多采取起搏器植入手术治疗,通过植入起搏器,可有效纠正患者心律失常情况,控制其病情,降低心力衰竭风险[7-9],但在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较高,对患者预后十分不利[10],故临床上对起搏器植入术后血栓栓塞事件高度关注。
有研究指出,针对病窦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起搏器植入术后血栓栓塞事件可采用抗凝药物口服治疗,在围术期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抗凝策略十分重要[11]。华法林是心血管疾病围术期常用的口服抗凝药物,该药物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阻断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合成,发挥抗凝作用[12-13]。在《心房颤动指南》《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循证临床实践指南-围手术期抗栓治疗》中,建议术前中高危血栓风险的患者在围术期停用华法林口服,改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桥接代替治疗,低分子肝素属于常用抗凝剂,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避免血栓形成[14],但也有研究指出,相比于不中断华法林口服治疗,低分子肝素桥接治疗会增加患者术后囊袋相关并发症风险[15]。
本研究针对不同抗凝策略用于病窦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起搏器植入围术期的疗效比较发现A和B组的总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后,A和B组的凝血时间和抗凝活性指标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不中断华法林方案或桥接低分子肝素方案在起搏器植入术围术期均可发挥良好的抗凝作用,有效减少血栓栓塞事件。三组的囊袋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不同抗凝策略均具有良好的用药安全性。
综上所述,在病窦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起搏器植入围术期采取不中断华法林或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抗凝方案,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抗凝活性,延长凝血时间,有利于减少血栓栓塞事件发生,降低囊袋相关并发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