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凯楠 宋思琪
1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中医科,北京 102300 2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中药房,北京 102300
近年来,下肢静脉曲张在成人中的患病率较高,且有逐年升高的趋势[1-2],由于该病早期症状较轻,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因而大部分患者未引起重视,出现就诊率偏低的现象。而当患者发现该病影响到日常生活时表示病情加重,单纯依赖药物治疗,临床效果不佳,多数需要进行手术治疗[3-4]。即使部分患者及时接受手术治疗,其病情恢复也不够理想。近年来,在下肢静脉曲张围手术期间联合应用中医药干预的优势逐渐显露并推广[5]。在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患者中,由于患者自身因素,如年老体弱等;或因手术不同程度地损伤了患者正气,所以大部分患者在术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气虚症状,如神疲气短乏力,精神倦怠等,因而在中医证型上表现为气虚血瘀证,而众所周知中医通过调补气血,可达到良好的治本作用,因此,本研究探讨联合应用中医药在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气虚血瘀证患者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治疗的下肢静脉曲张气虚血瘀证患者160例。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西医治疗为对照组共88例,男性49例,女性39例,年龄35~69岁,平均(54.78±6.21)岁,病程2~10年,平均(8.58±2.31)年,下肢静脉曲张分级(clinical etiology anatomy pathophysiology,CEAP),C3级23例,C4级21例,C5级29例,C6级15例;西医治疗联合加口服舒筋通络方为研究组共72例,男性37例,女性35例,年龄36~66岁,平均(55.73±6.54)岁,病程2~13年,平均(7.94±2.56)年;CEAP分级C3级19例,C4级17例,C5级23例,C6级1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年龄20~70岁;(2)符合西医下肢静脉曲张诊断[6],西医国际静脉联盟CEAP分级[7]:C3~C6级,即有静脉曲张,局部水肿,继发于静脉曲张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改变,色素沉着和静脉性溃疡等临床表现;(3)静脉造影提示单纯性静脉曲张;彩超显示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中、重度不全;(4)符合中医学下肢静脉曲张气虚血瘀证诊断标准[8-9],即除下肢筋脉色紫,盘曲如蚯蚓或盘曲成团等症状,同时出现气短乏力、脘腹坠胀、舌淡、苔薄白和脉细缓无力等临床证候。排除标准:(1)接受二次手术治疗者;(2)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3)患有糖尿病、冠心病或高脂血症等基础病,服用过抗凝药物者;(4)伴有精神病、重度神经官能症和更年期症候群等影响生存质量评分者。
通过住院病历收集患者中、医四诊信息,通过调查问卷、电话回访,以及微信回访等收集患者治疗效果等反馈信息。
1.3.1 治疗方法
(1)对照组接受经皮静脉腔内激光成形术联合高位结扎术治疗,并配合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1g/次•d,术后连用3 d;口服拜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次•d,连用15 d;潘生丁,25mg/2次•d,连用15 d;(2)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内服中药舒筋通络方,方剂组成为:党参30 g,黄芪30 g,白术15 g,桃仁10 g,红花6 g,丹参30 g,三七10 g,三棱6 g,莪术6 g,川芎10 g,当归10 g,酸枣仁30 g,阿胶6 g,怀牛膝10 g,伸筋草15 g,炙甘草6 g。用药方法:取600~800 ml冷水将上述中药,除阿胶外,浸泡30 min后开始熬药,熬至沸腾后再用文火煮25 min,滤出药液约 300 ml,放入600~800 ml冷水继续煎煮至沸腾后再用文火熬15 min,滤出药液约300 ml,将两次所得药液混匀,分早晚两次,兑入烊化后的阿胶各3g,餐后喝完,连续使用15 d;用药期间忌食生冷、辛辣、油腻香燥等食物。
(1)治疗效果:疗效判断标准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其中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下肢水肿消失,皮肤瘙痒等症状消失或显著减轻,皮肤光泽显著改善,皮肤弹性良好,下肢溃疡面积消失≥80%,无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手术顺利,损伤小,出血少,伤口愈合良好;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下肢轻度水肿,下肢皮肤轻度瘙痒改善,下肢溃疡面积消失40%~80%,手术损伤较大,出血量较多;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下肢溃疡面积<40%。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统计两组 住院时间;(3)生存质量变化情况:参考SF-36健康简表对患者治疗1疗程后生存质量进行评价[10],评分越高,生存质量越好,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4)治疗满意度: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评分,问卷具有良好信效度;总分100分、非常满意≥90分、较满意60~89分,不满意<60分,总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使用SPSS19.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高于对照组82.95%;研究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生存质量各评分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生存质量各评分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分,±s)
注:同组间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P<0.05
维度 时间 研究组(n=72) 对照组(n=88)生理功能 治疗前 66.56±5.50 67.37±6.12治疗后 81.51±7.12#* 76.69±8.23#生理职能 治疗前 68.51±5.22 67.72±6.74治疗后 80.27±6.31#* 75.52±5.43#躯体疼痛 治疗前 66.44±5.21 65.60±4.95治疗后 84.32±4.14#* 79.28±6.15#一般健康情况 治疗前 65.32±5.88 66.31±6.34治疗后 82.64±5.31#* 79.42±4.52#活力 治疗前 65.51±4.14 64.37±5.31治疗后 80.43±6.71#* 76.52±5.04#社会功能 治疗前 66.65±5.52 65.12±6.11治疗后 82.05±5.24#* 78.94±6.51#情感职能 治疗前 67.48±6.39 66.25±6.26治疗后 82.78±4.21#* 78.35±5.35#精神健康 治疗前 68.28±6.01 67.57±7.20治疗后 82.12±4.25#* 77.24±5.07#
研究组平均住院时间(7.55±2.12)d低于对照组(10.16±2.1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治疗总满意率为95.83%高于对照组84.09%;研究组整体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比较
下肢静脉曲张是血管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其中以大隐静脉曲张最为常见,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显示可能与遗传或后天性静脉炎,以及长时间站立和肥胖等引起部分静脉压力升高有关[11-13],其临床主要症状有下肢静脉迂曲、肢体肿胀、疼痛,以及小腿皮色、皮肤异常,如色素沉着及局部反复溃疡等,属于中医学“筋瘤”、“臁疮”等范畴,其病情发展缓慢,迁延难愈,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危害了人类健康[11-12]。西医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常见手术方法包括有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抽剥术、激光腔内闭合术等,疗效虽然确切,但却未能完全满足患者需求,仍有较大空间需要改善,如术后常有皮肤灼伤、动静脉瘘等并发症的发生,影响患者病情预后及生存质量[13]。下肢静脉曲张常见中医证型为气虚血瘀证,其临床症候主要有下肢筋脉色紫,盘曲如蚯蚓或盘曲成团等症状,同时出现气短乏力、脘腹坠胀,舌淡,苔薄白,脉细缓无力[14]。因此本研究采用西医治疗联合舒筋通络方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气虚血瘀证,结果显示研究患者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且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由于下肢静脉曲张气虚血瘀证存在血瘀为标,气虚为本的病理特征,因而其治疗原则以补气行气舒筋,补血活血通络为主。中医学说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14],气虚血瘀证患者临床表现为血脉运行不畅,迂曲成团,以及气短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缓无力等症状,所以治疗时即需要补气、行气以活血,也需要补血使血液化生有源而能生气,使得气血得以正常运行。舒筋通络方可用于因阳气不足引起的下肢筋瘤,方中重用党参、黄芪、白术补气,三者共为君药,并用桃仁、红花、丹参、三七、三棱、莪术活血,六者共为臣药,上述君臣诸药合用,共奏“气为血之帅”之功,使气行则血行;服用后研究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辅以当归、酸枣仁、阿胶补血养血,伸筋草舒筋通络,三者共为佐药,使得血液化生有源,阳气得以滋生,经脉得以疏通;此外牛膝可引药下行,甘草调和诸药,二者共为使药。研究组患者整体治疗满意度优于对照组,且患者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舒筋通络方具有活血不耗血,行气不伤气的特点,使得气血运行得以通畅,筋脉得以舒张,有利于筋瘤的恢复。本研究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运用舒筋通络方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气虚血瘀证,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又改善了患者后期生存质量,同时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提高了患者治疗满意度,可见,舒筋通络方对下肢静脉曲张气虚血瘀证的治疗及预后具有良好的干预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