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钦海
(兴宁市水口镇中心卫生院,广东兴宁 514500)
小儿疝气占小儿外科疾病的1.0%-2.0%,分为先天性腹股沟疝和脐疝两种类型[1]。小儿疝气多是因先天性因素所致,发育不良致发病风险增加。小儿鞘状突未完全闭合,使腹腔内网膜、输卵管进入鞘状突,引起疝气,病情严重则会致睾丸、卵巢梗阻及萎缩[2]。因小儿疝气超过1岁,因为各种原因对腹股沟内环的冲击加重,能够自愈的可能性很小,而手术成为首选手段。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手术显著减轻了操作创伤,术后并发症少。笔者特对小儿疝气采取腹腔镜与传统手术治疗,旨为临床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开展前,患者或家属知情研究,自愿签署同意书;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标准。选取我院2017年8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疝气患儿,按术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男31例,女9例;年龄1岁-8岁,平均(4.29±0.46)岁;观察组40例,男30例,女10例;年龄1岁-8岁,平均(4.31±0.45)岁;两组患儿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传统手术:全麻,取头低脚高位,于患侧腹皮横纹下做水平切口2.5 cm,依次切开皮下组织,打开腹股沟,游离精索,找到疝囊,横断或打开疝囊,行高位结扎,缝合切口,术后常规补液治疗。
1.2.2 观察组 腹腔镜手术:全麻,取平卧位,于脐下缘作0.5 cm切口,气腹针穿刺建立气腹。置入腹腔镜,寻找患侧内环口位置,于脐孔上0.5 cm处作切口0.5 cm,置入持针器,疝囊丝线高位结扎;线结置于腹壁内,确定无异常后排出气腹,闭合切口,术后常规补液治疗。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手术操作指标及术后恢复指标(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自主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2)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阴囊肿胀、腹痛、继发性鞘膜积液、切口感染及腹胀。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研究数据。数值变量资料经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采用t检验;无序分类资料经百分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手术操作指标及术后恢复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自主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见1例阴囊肿胀,1例腹胀,发生率为5.0%;对照组术后见5例阴囊肿胀,4例腹胀,2例切口感染,发生率为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78,P=0.015)。
表1 两组手术操作指标及术后恢复指标比较(Mean±SD)
小儿疝气是一种先天畸形所导致的腹股沟疝气,因生殖结构不同,多见男性患儿,腹股沟多触及柔软包块,用手轻微纳入。小儿疝气无明显不适,若咳嗽、哭闹等剧烈活动使腹内压增加,包块体积随之增加。若腹内压急剧升高,疝内容物通过疝囊颈被压入疝囊,而疝囊颈自然回缩,使疝内容物无法纳入腹腔,形成腹股沟嵌顿[3]。目前保守疗法效果欠佳,且小儿疝气多是因器官结构畸形所致,故采取外科手术方可取得效果。传统手术治疗小儿疝气多是采取开腹疝囊高位结扎术,效果较好;但传统手术切口大,小儿机体尚未发育完善,年幼患儿难以耐受;且哭闹、依从性差等行为均会影响切口愈合,诱发较大痛苦,影响切口愈合;同时术中游离精索等结构区,容易损害血管神经。腹腔镜手术是基于微创技术发展而来,只需在腹部作两个切口0.5 cm,手术操作时间短,操作性强,术后瘢痕小,创伤少,疼痛轻,患儿多能接受。通过建立气腹、置入腹腔镜,可帮助临床医师清晰、明确观察腹腔内脏器,对周围神经及血管及血管神经损伤小,术中避免损害腹股沟生理解剖结构,可减轻手术操作对区域神经血管损伤,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较快恢复。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自主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0%低于对照组的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证实,与传统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对患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利于病情恢复;而且在腹腔内环口周围结扎疝囊,实现高位结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术后疝复发率。
在采取腹腔镜手术时,临床医师需掌握患儿腹股沟区解剖结构,掌握各器械操作水平及腹腔内结构,注意避免损伤精索动脉血管;在操作期间,掌握各种不良反应,并处理异常情况。总而言之,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疝气,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加快患儿恢复速度,临床价值高,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