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刚 郭兰洁 薛芝敏 韩晓东
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061000
IBS是一组间歇或持续发作,以腹胀、腹痛、大便形状或排便习惯改变为临床表现,并无胃肠道结构以及生化异常的慢性肠道功能紊乱性病症[1]。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腹泻型IBS,约占2/3。阿米替林属于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具有抗胆碱作用,可减少胃肠运动,抑制肠蠕动,加快腹泻型IBS症状改善,且安全性较高[2]。为增强腹泻型IBS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健康恢复,本文主要探讨了阿米替林对治疗腹泻型IBS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2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腹泻型IBS患者76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38例)与对照组(38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14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0.23±7.59)岁。对照组中男25例,女13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0.31±7.62)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开展安慰剂治疗,即使用维生素C片(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0378),50mg/次,1次/d,于睡前顿服。观察组予以阿米替林(湖南洞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5032),125mg/次,1次/d,于睡前顿服。治疗时间均为6周。
1.3 评价指标 (1)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让患者进行自我症状评分,包含腹胀不适、腹痛、解稀便、排便不尽感、解黏液便与腹泻(日排便次数在3次以上),每发现1项症状记1分,最高分为6分,分值愈高症状愈严重。(2)疗效评价标准:患者自觉无整体不适,症状评分为0分,所有症状均消失为显效;自觉整体不适改善程度>50%,症状评分降低值≥2分,症状改善或减少,不影响或轻微影响生活与工作为有效;严重不适,症状评分降低值≤1分,症状无改善或加重,严重影响正常生活与工作为无效;治疗总有效=显效率+有效率。(3)记录两组排尿困难、口干、心悸、头昏、便秘例数。
2.1 症状评分 治疗后观察组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对比分)
2.2 临床疗效 观察组显效15例,有效14例,无效9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6.32%(29/38);对照组显效7例,有效13例,无效1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52.63%(20/3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3,P=0.031)。
2.3 不良反应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稍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另外,两组不良反应多出现于治疗最初2周,程度较轻,经解释与安慰后,患者均可耐受,后自行消失。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注: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χ2=0.271,P=0.602。
IBS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与内脏高敏感、胃肠动力异常、免疫、内分泌系统紊乱、精神心理应激、脑肠轴功能紊乱等多种因素相关[3]。本病易出现反复发作,不仅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与工作,增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损伤患者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还会带来医疗资源的巨大浪费[4]。目前,临床上多通过抗抑郁、解痉、调节肠道菌群等措施进行干预,但仍未找到对IBS治疗完全有效的单一疗法或药物[5]。腹泻型IBS患者普遍存在全肠道转运与蠕动加速,餐后空肠收缩幅度正常、收缩频率加快,肠内容物通过时间减少,内脏敏感性提高等特征[6]。因抗抑郁药能够有效改变胃肠动力,改善内脏敏感性,缩短口—直肠转运时间,加快脑—肠轴功能恢复,本文考虑将阿米替林用于IBS治疗[7]。同时,抗抑郁药物具有抗抑郁、安眠与镇静作用,能够有效改善IBS患者焦虑、抑郁等心理学症状,避免此类症状加剧消化系统表现。另外,大脑扣带回前部皮层出现异常可引发痛觉障碍,使用三环类抗抑郁药能够通过作用于中枢性疼痛调控系统来改善或消除IBS患者的痛觉异常症状。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相较于使用安慰剂,采用阿米替林治疗在症状改善、疗效提高方面存在明显优势。究其原因,阿米替林在当下抗抑郁药物当中抗胆碱作用最强,可有效减少腹泻型IBS患者胃肠运动,抑制肠蠕动,减少腹泻次数,缓解肠痉挛等症状,利于增强治疗效果[8]。而使用维生素C片干预亦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临床症状,可能与内源性脑啡肽介导的安慰剂效应有关,但作用较弱。另外,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无明显差异,且程度轻微,仅发生于治疗早期,在医护人员安慰与解释下,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消失,患者耐受性良好。总之,将阿米替林应用到腹泻型IBS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效果较好,有助于促进患者恢复。
综上所述,针对腹泻型IBS患者,阿米替林治疗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可加快症状改善,增强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程度轻微、安全性较好,利于加快疾病转归,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