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高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2019-07-18 09:16汪兢兢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9年5期
关键词:苏州高新区高质量人才

□汪兢兢

本文分析了苏州高新区发展进程中加强顶层设计、增加人才引育、提升营商环境等六方面的高质量路径探索,指出了创新能力、产业结构、发展动能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从市场、企业、政府角度提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建议。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近年来,苏州高新区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但与走在高质量发展最前列的新要求相比,仍存在不足之处,需要加快探索高质量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苏州高新区经济转型从“降速”转向“提质”

(一)从发展进程看“转变”

从发展进程看,2002年两区合并后,“十五”时期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十三五”前三年年均增长7.4%,增速低于“十二五”时期2.7个百分点。进入经济新常态后,苏州高新区着力推进速度和质量均衡发展。综合实力历史性跃升,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25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近160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3300亿元。经济发展效益持续提升。2018年人均GDP达到21万元,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分别达到58.1%和57.6%,规模以上工业劳动生产率达到32.2万元/人。苏州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综合评价中列第十八位,在经济发展的软、硬件上都具备了较强竞争力。

(二)从监测评价看“水平”

从高质量发展监测看,“经济发展高质量”大类中,三分之二的指标高于全市水平。在全市领先的指标集中在科技创新方面,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每万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数等位列全市前三;人均GDP、新增高企数量、制造业投资占比等处于全市中游;工业核心增加值率、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等处于全市下游。

苏州高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苏州高新区率先走出了一条以制造业为主的开放型经济之路。长期以来,高新区一直在积累创新、布局产业。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高新区坚持创新驱动,着力优化经济结构,走出了一条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重视产业顶层设计,加快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图1 人均GDP走势图

表1“经济发展高质量”主要指标

坚持“多规合一”和循环经济理念,加大统筹、高起点谋划区内重大产业布局,近期编制了《产业升级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意见。2018年全区一产、二产、三产结构达到0.2∶60.3∶39.5。一是着力构建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优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两大传统产业,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大健康三大先导产业,打造军民融合、智能制造两大特色产业,出台全区“1+5”产业总体规划,构建自主可控“2+5+X”先进制造业体系。二是以新技术与各行业高度融合引领现代服务业发展。出台楼宇经济发展政策,确立了以金融、商贸、文旅等为主的第三产业格局,现代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迅速发展。201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495.6亿元,占GDP比重提升幅度连续七年保持全市第一。三是积极发展现代都市生态农业。积极拓展农业多种业态,大力发展观光农业、高效农业、都市农业,建设高标准农田1600亩,推动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二)加速新旧动能转换,以创新驱动引领区域经济转型

以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把创新优势转变成推进转型升级的直接动力。一是加大研发投入,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全区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2018年全区研发经费支出比2010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0%。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高于全市0.7个百分点,多年保持全市第一。财政科技经费支出13.02亿元,占财政支出的11.4%。二是推动创新载体落地生根,引进“院所”平台作为创新动力源。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等近百家院所平台在高新区落地。2018年末,拥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7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62个,省级以上企业工程中心(实验室)10个。三是加快完善创新生态系统。探索建立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绩效考评体系,细化科技政策,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加强众创空间和虚拟创新社区建设,市级以上众创载体累计突破30家。

(三)率先推进多领域改革,努力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

聚焦改革重点领域,持续推进先行先试改革试点。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提升开放的双向辐射功能。一是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商事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任务。2018年全区不见面审批事项比重达到96%,新设立各类市场主体超 1万户。健全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加大专项资金统筹使用力度,探索建立区域性统筹融资机制。二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8年关停淘汰落后低效企业73家。切实降低企业成本,停征房屋转让手续费等六类收费项目。实施差别化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为548家企业减轻负担3556.73万元。三是构建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新常态以来全区外贸呈回升态势,2018年进出口总额455亿美元,增长10.8%;其中出口增长8.9%。新设外资项目69个,实际使用外资4.4亿美元。新增境外投资项目22个,境外中方协议投资额2.1亿美元。

(四)推动效率变革,引导企业加快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推动效率变革就是要填平各种低效率洼地,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一个稳固基础。一是鼓励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模式创新,加速提档升级。以“两化融合”为切入点,加快智能化改造和模式创新,工业技改投资占比达77.7%。涌现出胜利精密、莱克电气、路之遥等智能制造企业,累计获批各级“两化融合”项目90个。二是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加快大数据、云计算、芯片设计等重点领域创新布局。引进共建赛飞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阿里云计算等6家单位获批全省首批工业互联网服务资源池,29家企业加入市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初步形成工业互联网创新产业集群和生态圈。三是开展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倒逼企业转型,为可持续发展腾出容量空间。出台《加强存量工业用地管理实施意见》,着手制定差别化价格政策、“退二优二”双三年计划,为全区转型发展提供空间保障。

(五)推动人才工作机制创新,打造人才发展高地

坚持人才强区战略,持续优化人才工作机制,围绕人才发展营造创新环境,引育和集聚高端人才。一是做好人才培育与人才引进。新增各级各类领军人才254项,其中市级以上领军人才(创新团队)53项。各类科技领军人才累计超1千人次,其中国家千人计划19人、省双创人才80人、姑苏领军人才158人。获评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二是加快完善人才政策与工作机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实施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更加积极的引才用才机制、更加有效的人才评价激励保障机制,为区域建设造就强大的人才队伍。

(六)着力软硬件全面提升,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

为进一步吸引外来投资,提升经济综合竞争力,着力提升软硬件,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一是持续提升政府服务水平。聚焦企业现实需求,增强职能提升效能,区企业服务中心依托现有企业服务云平台正式运营,形成了“线上一个入口、线下一个窗口”的高效服务模式,推动各类企业在高新区扎根发展。二是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增强金融服务实体。依托太湖金谷等平台影响力,不断增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创新模式规划金融小镇,发布“高新贷”产品,为初创期、成长期的科技企业提供银行信贷、风险投资等方面的金融服务。

苏州高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短板

当前宏观环境依旧复杂多变,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需求,苏州高新区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的严峻挑战。

(一)区域创新能力仍显不足

一是研发机构建有率有待提高。以2017年为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建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占54.4%,有研发经费的企业占57.1%,占比落后于园区(60.5%、62.4%)和昆山(59.1%、58%)。二是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有待加强。研发投入强度为研发投入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为1.43%,领先全市水平的优势逐渐缩小。三是对创新集聚的比较优势正在缩小。2018年末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共522家,是昆山的43%、园区的50%;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6700件,是园区的55%、昆山的67%。

(二)产业转型升级仍有提升空间

一是产业转型升级支撑不够。目前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先导产业聚集度不高,整体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占比近五成的电子信息产业仍以代工为主,附加值不高;四新经济规模偏小,支撑作用尚不明显。二是服务业占比持续较低。高新区服务业占比仍然处于全市第十位,占比低于园区4.7个百分点,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近11.3个百分点。三是现代农业的相关产业链价值链有待拓展。农业龙头企业较少,缺乏品牌农业发展理念,水产、茶果类农产品在本地竞争力仍显不足,现代农业的产业链有待延长,价值链亟待提升。

(三)传统动能增长后继乏力

一是投资增长后劲亟待拉升。2018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2.83亿元;其中项目投资同比下降13.8%。受政府性债务清理等因素影响,基础设施投资近两年持续负增长,拉低投资增速8.3个百分点。从反映投资增长后劲的先行指标来看,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个数、计划总投资均出现下降。二是传统消费增长提振乏力。2018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低于全市2.4个百分点。受降低汽车进口关税政策影响,市场观望情绪浓重,上半年占全区零售额近五成的汽车行业降幅扩大至8%。

(四)开放型经济发展有所放缓

一是外贸外资已有回落。受中美贸易摩擦蔓延影响,2018年进出口总额增速比上半年回落7.2个百分点,出口增速回落9.1个百分点。实际使用外资增幅大幅回落。二是贸易结构有待优化。对外贸易中一般贸易占比低,货物贸易以加工贸易为主、外资企业为主;高端制造业和先进服务业利用外资体量偏小;服务贸易、跨境电商等新业态规模依然偏小。三是开放型经济提档升级难度加大。中美贸易摩擦导致贸易紧张局势,加剧了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开放型经济面临高端制造回流和产业转移分流的“双向挤压”。

(五)企业内生动力亟待激活

一是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仍不足。民营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比重较低,在产业构成中,集中在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高端服务业实力不足。2018苏州民营企业50强中,胜利精密和莱克电气分列第20位和第35位,数量明显少于周边县区。二是扎根本地的大企业数量偏少。大型龙头企业偏少,以制造业企业为主,年产值超百亿元的工业企业仅两家,与昆山、园区等地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工业大企业以外资企业为主,年产值30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中外资占比近九成。

(六)人才引领作用需进一步增强

一是人才总量仍然不足。由于经济总量偏小,高新区人才总体承载力有限,房价收入比居高不下。2017年人才总量22.98万人,仅占全市总量的8.8%,是昆山的63%、园区的71%;高层次人才总量2.52万人,仅为园区的六成不到。二是用才机制仍需深化。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还不完全匹配,人才评价体系市场化不足、企业主体作用不显著、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激励力度不足。三是留才环境亟待改善。当前高端人才引育、创新创业环境营造仍以政府投入为主,需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通过多渠道解决人才居住、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需求,进一步优化留才环境。

推动苏州高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苏州高新区需牢牢抓住这一历史关口,努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新突破,不断开拓新境界。

(一)推动内需挖潜增供给强动能

一是扩大有效投资需求。实施“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重点围绕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环节,挖掘有效投入需求,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向产业转型、消费升级等领域集聚,促进投资良性循环。二是以优质供给促进消费升级。实施精准的消费分析和政策,加强服务与消费的有机结合,引导企业开发适销对路产品,增加高质量、高水平有效供给,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积极引进推广先进的商业模式和配套的规范化管理。

(二)推动外需平稳增活力强开放

一是加快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推动出口产品结构及技术结构高端化,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优势产业出口。继续以欧美、亚洲国家与地区为主要目的地,更好拓展新兴国家市场,通过出口结构调优引领外贸趋新、趋优发展。二是全力打造全国一流的对外开放先导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构建开放高效的国际物流平台;加强保税与非保税、区内与区外的互动联动,促进各领域改革创新举措率先在综保区先行先试,推动综保区创新发展。

(三)推动企业做优增效益强创新

一是增强人才和资金保障。通过现代金融助力和项目支撑,推动更多企业利用主板、新三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展直接融资。深入实施区产业紧缺人才工程,加大人才政策普惠力度,加速聚焦产业高端人才。二是坚持创新导向促进企业做优做特。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一体化布局,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拓新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以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协同发展为重点,鼓励企业在技术、信息等方面加强供需对接,合力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四)推动深化改革增效能强服务

一是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施263专项行动,严格落实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加快推进“退二优二”,通过“腾笼换鸟”实现存量优化。二是进一步提升区域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转变行政理念,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激发商事主体创新创业活力。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加快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企业信用管理贯标和示范创建工作。

猜你喜欢
苏州高新区高质量人才
统编语文教材九(上)第三单元拓展阅读
人才云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苏州高新区:加速驶向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两千亿级”新蓝海
艺林雅苑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