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统计研究课题组
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后,商业银行所处的金融环境发生了变化,其面临的风险也随之发生改变。本文以中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不同类型商业银行之间的流动性风险差异,探究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新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最新修订的流动性管理办法,对完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提出一些建议。
银行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如何正确匹配资产负债的流动性,主要包括资产端的市场流动性和负债端的融资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系统性风险的主要诱因之一。
从总体情况看,近年来我国M2增速处在高位,宏观流动性比较充裕,中国商业银行体系流动性较为充足。从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来看,2017年末,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50.03%,存贷比70.55%,流动性覆盖率123.26%,流动性整体合理充裕。从时间序列看,我国商业银行2009年第一季度至2018年第一季度,整体流动性风险处于稳定水平上,流动性比例总体保持在40%以上,远高于25%的监管标准,且近年来呈现持续升高的趋势,但其波动也较为明显(图1)。2009年至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增长形势向好,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保持稳定水平,自2012年起,随着经济增长减缓,流动性比例有所上升,但在2013第三季度,受“钱荒”事件的影响,流动性比例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前四年的平均水平,整体流动性风险处于可控范围。从2013年的第三季度至2014年的第三季度,流动性比例逐步上升,流动性紧张的状况得到缓解。从2014年的第三季度至今,流动性比例在46%-51%之间波动,流动性相对来说是很充裕的。
图1 2009年一季度~2018年四季度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变化情况示意图
在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整体状况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到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状况不完全相同,本部分将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进行研究,从流动性监管指标入手,分析不同类型银行流动性风险现状的差异。
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准确性及代表性,我们对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分别选取了样本银行,其中大型银行选取工、农、中、建、交5家银行,股份制银行选取中信、光大、华夏、广发、平安、招商、浦发、兴业、民生、浙商、渤海11家银行①由于恒丰银行数据缺失较多,本文采用其余11家股份制银行数据做一分析。作为代表,城商行选取资产规模相对较大的上海、北京、南京、宁波、杭州5家银行作为代表,相关数据来自各银行2009年至2017年年报。
1.存贷比。存贷比是指商业银行的各项贷款余额除以各项存款余额所得出的比率。一般情况下,存贷比越高,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就越紧张。银监会对这一指标的监管要求是不得超过75%。图2是三类商业银行的存贷比(LTD)状况,如图2所示:
图2 2009年至2017年三类商业银行存贷比
从图2中可以得知,大型银行的LTD在2009年至2017年整体呈平稳上升趋势,但仍保持在75%以下,符合监管要求。这主要是因为,从2009年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实体经济投资需求拉动贷款迅速增长。大型银行在2009年之后全部上市,为了提高其资产收益率,将最大限度的提高资金的使用,同时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也为储户提供了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导致部分银行存款流向高收益的资本市场,流动性风险加大。
股份制银行的LTD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2009年至2014年处于稳步下降状态,大致保持在70%至75%之间,略低于监管警戒上限,从2014年之后开始呈现快速上升趋势,2017年达到88%的高点,流动性风险增加。由于金融脱媒以及大型银行的强大吸收存款能力等原因,股份制银行的存款增速低于大型银行。另外,股份制银行盈利冲动性十分明显,资金利用率较高,贷款增速较大。因而,股份制银行的LTD远远高于另外两类银行。
城商行的LTD除了2009年、2010年、2011年三年略高于大型银行之外,其余年度均为三类银行最低,基本保持在60%至67%的区间内,整体较为平稳。
表1 2009年至2017年三类商业银行流动性监管指标一览
2.流动性比例。流动性比例是指流动性资产总额除以流动性负债总额得出的比率,主要反映商业银行的流动资产变现用以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一般情况下,流动性比例越高,表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越充裕。银监会对这一指标的监管要求是不得低于25%。图3是三类银行2009年至2017年流动性比例(LR)状况,如图3所示:
图3 2009年至2017年三类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
从图3可以得知,三种类型银行的LR都大于25%,符合监管要求。从2009年到2017年,变动幅度较为平稳。
大型商业银行在2009年以来,LR一直保持在38%至49%的区间内,除2013年稍有回落外,整体处于稳步上升状态。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为应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所实行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逐步显现,社会融资规模不断加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逐渐充足。同其他两类银行对比,除了2012年至2014年3年,大型银行的LR为三类银行最低。
股份制银行的LR呈现出来的趋势与大型银行较为相似,2009年开始LR保持在40%至50%之间,只是股份制银行的LR在2011年至2013年有所回落,2013年成为三类银行最低。
城商行的LR相比另外两类银行,其波动性相对较大,说明城商行的流动性水平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在2009年至2011年,城商行的LR呈下降趋势,但高于另外两类银行,至2012年降为三类银行最低。2013年开始城商行的LR开始上升,至2016年为三类银行最高。从数值上来看,城商行的流动性比例平均在40%以上,远大于25%的监管线,说明我国城市商业银的流动性比较充裕。
3.流动性覆盖率。流动性覆盖率是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与未来30天现金净流出量的比率,旨在确保商业银行具有充足的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能够在银监会规定的流动性压力情景下,通过变现这些资产满足未来至少30天的流动性需求。银监会对这一指标的监管要求是不低于100%。图4是三类银行2015年至2017年流动性覆盖率(LCR)状况,如图4所示:
图4 2015年至2017年三类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
从图4中可以看出,2015年至2017年,大型银行和城商行的LCR均高于100%,符合监管要求,而股份制银行为三类银行最低,2015年勉强满足100%的监管要求,2016年则未达到标准值。
总结来看,在监管指标方面,三类银行整体上符合监管要求。国有商业银行的存贷比指标、流动性比例指标、流动性覆盖率指标都高于银监会要求的监管水平,并且各项指标的波动幅度很小,流动性水平比较稳定,为三类银行最优。股份制银行流动性比例和流动性覆盖率近几年呈上升趋势,流动性基本充足,但是存贷比不断上升,且流动性覆盖率仍处于较低水平,显示股份制银行流动性趋紧,存在流动性风险。城商行各项指标都达到银监会的监管标准,波动幅度相对稳定,整体流动性风险较低,流动性状况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但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在其经营管理过程中,仍存在很多流动性风险的隐患。比如城商行贷款集中度较高,一旦借款行业出现问题,无法偿还资金,将会出现大量的不良贷款和流动性缺口,此外,城商行的存贷比指标更容易受到周期性和季节性因素的冲击,面临较大的流动性风险隐患。
经济新常态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首次提出的经济术语,用以描述当前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状态。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整个社会的经济状况呈现出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转换、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经济政策转变等特征。金融业对经济新常态的反应在某种程度上比实体领域更加敏感,原先掩盖在经济繁荣外衣之下的流动性风险问题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逐渐突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除了具备传统流动性风险的特征之外,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经济新常态下,随着我国金融创新产品的不断丰富,事实上造成银行对金融市场的依赖度提高,进而导致流动性风险特征的转变,银行的流动性也会更加脆弱。
一是表外业务迅速发展,流动性风险由表内向表外转移,表外资产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剧增。随着居民投资理财意识的提高,收益较低的传统存款类产品已经不能符合人们的理财需求,再加上来自互联网金融的竞争,商业银行不得不开发出各种高收益高风险的理财产品,而这些理财产品的背后又是银行对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等高风险项目的投资,这使得商业银行负债活期化和资产定期化的矛盾不断加深,并且逐渐绕过监管向表外转移,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比以往更具隐蔽性和破坏性。
二是表内业务结构调整,负债方面更多依靠同业资金为主的批发性资金来源,资产方面更多资金流向金融市场和同业。 经济新常态下,特别是2014年以来,货币政策持续稳健,市场利率处于低位,部分商业银行出于降低融资成本的目的,减少相对成本较高的客户存款规模,转而依靠同业负债、机构存款等成本偏低的金融市场资金。一旦出现货币政策由稳健转向偏紧缩或者市场流动性出现非预期枯竭的情形,这部分来自金融市场的融资也会出现较大波动,在未能快速找到可替代的融资来源时,极有可能最终引发商业银行融资流动性风险。
在前文对不同类型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的比较分析中,我们发现,因为资本总量、业务结构、经营理念和策略的不同,不同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不尽相同。国有商业银行因资金力量雄厚,经营风格稳健,流动性比较充足。股份制银行更加注重利润最大化,存在更严重的期限错配问题,面临的流动性风险更大。城市商业银行由于经营范围受到限制,主要是为地方经济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资金,贷款容易集中投向所在地区的某一行业,导致风险比较集中,又过多地涉及影子银行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交易,普遍面临较大的流动性压力,流动性风险较高。
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对当期利润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对流动性的关注程度,资产业务的扩张仍然以贷款为主,且信贷投放大多集中于某几类行业,一旦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企业盈利水平下降、资金链愈益紧张,产能过剩行业不断蔓延,部分企业出现了经营困难、财务状况恶化等问题,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率持续走高,贷款无法如期收回,资产的流动性就会受到很大影响。此外,我国为刺激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对公路、铁路、基础设施建设等长期项目的扶持和投资,加大了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的比例,增大了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长期性。
经济增速放缓,相应导致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企业的盈利失去增长的动力,再加上互联网金融影响,银行的存款资金不断被分散到其他渠道,商业银行存款整体上缺乏增长动力。此外,互联网理财将比较稳定的收益投入到货币市场,当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不足的时候,就必须到货币市场中融入资金,从而间接提高了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
当经济出现好转迹象时,贷款需求就会迅猛增加,贷款需求一旦增加,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状况就会由过剩转为不足。从房地产行业的各项数据来看,根据《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7》显示,2016年12月末,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余额26.7万亿元,同比增长27.0%,较同期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速高13.5个百分点。2016年全国新增房地产贷款5.7万亿元,同比多增2.1万亿元,累计新增金额占同期新增各项贷款的比重为44.8%,新增信贷资源过于集中投放于房地产领域。
第一,把握金融创新趋势,扩大流动性监管范围。部分金融工具创新的初始目的是为了缓解流动性压力,然而这些金融创新却同时可能会由于监管套利的激励异化为流动性风险的源头。此外,具有表外性、高杠杆率化等特征的影子银行体系没有被纳入到传统的金融监管范围之内,也影响了金融稳定以及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因此,监管机构要预判金融创新产品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程度,适时扩大监管范围。
第二,加强动态监管,保持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的一致性。在宏观审慎监管方面,应追踪国际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对国内的影响,识别、监测计量系统性风险及其潜在影响,防止通过金融的关联性和传染性向流动性转移。在微观审慎监管方面,可通过提高最低资本要求建立适度的流动性缓冲区并强化压力测试,促使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和期限错配,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压力情景,从而控制好信贷资产的集中度和长期化问题。
第三,更加注重监管的系统性,将流动性风险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之下。近年来,巴塞尔委员会致力于推动监管层与商业银行间达成共识,即监管机构对银行流动性相关的战略、政策、流程等进行独立评价,从指标监管转向注重银行流动性管理体系建设的有效性,促进银行建立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架构。
第四,加强监管的国际协作。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品在许多国家的大量创新和过度交易导致流动性风险不断积聚和膨胀,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的流动性风险容易造成跨国界系统性风险以及全球金融体系的失衡。因此,流动性监管应进一步加强国际间合作,强化对跨境资本过度流动的监控和政策协调,以降低资本无序流动和汇率过度波动对国际金融体系和重要金融机构的冲击,保障金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