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科学课堂中,深度学习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最重要路径之一。要引导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就应进行与之相适应的深度教学。文章以初中“简单机械”一课为例,探讨深度学习对初中课堂的重要性,探索新的深度教学模式,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魅力,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关键词:深度学习;深度教学;教学设计;简单机械
作者简介:郭金萍,浙江省绍兴市元培中学教师。(浙江 绍兴 312000)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3-0105-02
在传统的初中科学教学中,课堂教学很难体现出“科学”二字,也没有注重对学生钻研精神的培养。在这种模式之下,学生的学习基本都停留在浅层学习上,只会简单地背、记知识点,因而难以达成素质教育的目标。笔者在实践教学中发现,学生只有进行了深度学习,才能真正了解这门学科,才能领会到科学课堂的理性逻辑魅力,并培养不断探索的精神。为此,教师就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设计出有助于开展深度教学的方案。本文從深度教学的理念出发,探索符合初中生生理和心理需求的教学方案,以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深度学习。
1. 深度学习的内涵。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相对应,它是把知识放在逼真、复杂的情境中,引导学生不断观察、思考、总结,使之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且从中发展批判性思维、创新力和逻辑能力。由此说明,深度学习的核心在于知识迁移、问题解决及思维提升,其本质就是学会自发学习和实际运用。
2. 深度教授的内涵。深度教授是与深度学习密切结合的,其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它是指教师借助一定的活动情境,不仅传达知识简单的表象结论,还帮助训练学生严密的逻辑体系,通过挖掘知识的内在结构,引导学生从符号学习走向学科思想和意义系统的理解与掌握。那么,深度教学表现在科学教学课堂中,就是把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侧重于学生学习、探索知识,而不是接受知识。
从教材的内容上及课程对学生的要求上可以看出,首先,内容上要求学生拓宽学习范围;其次,在对学生的要求上,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表层的知识点,学会运用知识点答题,还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知识,并学会实际运用。
因此,要实现新的教学要求和目标,就要抛弃传统的浅层学习教学模式,运用深度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实践证明,通过深度学习,可以把学生从以学习知识点为中心、以考试为目的的习惯模式中拉出来,让学生真正进行思考,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训练科学的思维模式,从而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的问题这一模式的反复循环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并最终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
1. 引课时,吸引学生深度参与。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前提是深度参与,把自己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并自主进行思考。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只有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候,才能保证大脑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大脑的活跃因子,总之,人的学习效率与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是成正比的。
“简单机械”主要是探究力学,研究杠杆定理、物体的摩擦力、物体做功等内容,主要是以滑轮和杠杆为教学载体,这一章的知识点也与生活中的现象息息相关。那么,在引课时,就要抓住“生活现象”这一特点,让学生先发散思维,与生活相连接,再把目光由生活现象迁移到课本知识中,让学生发现机械和力学的巨大魅力。例如,在开课时,引入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还可以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例如,起重机是怎么吊起重物的,需要多大的拉力才能吊起重物?等与生活高度关联的问题。当然,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做实验,用滑轮模拟最简易的起重装置,让他们自己体验拉力的变化,然后提出本单元的目标,即运用不同数量的滑轮以及不同的组装方式,探究其中的变化,感受书上的原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好奇心,又对他们施加了压力和动力,使之自然地进入这种探究的学习环境中。
2. 上课时,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在正式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不能拘泥于现有的教学体系,按照常规的课本知识排序进行,而应基于学生的兴趣点和接受能力开展深度教学。在此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简单机械”教学中,教师就应带领学生进入实验课堂,让学生亲自体验。比如,在学习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时,教师不应简单地告诉学生结论,可以先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运用规定数量的滑轮先组装出一个滑轮组,然后让每个小组通过测量不同重量的钩码,记录钩码上升高度和测力计的拉力变化。在学习杠杆与拉力时,教师也不应简单地告诉学生结论,而应先布置一个任务:应先给学生提供一根吊着砝码的杠杆,让学生用不同方向的力拉动杠杆,尝试改变杠杆的位置。第一次,用始终向上的拉力拉动杠杆,记录拉力在不同位置的变化;第二次,始终用与杠杆垂直的拉力拉动杠杆,记录拉力在第一次拉动的位置的不同变化;最后,比较两者的区别,总结变化规律。由此,可让学生在课后先分组讨论一个理论方案,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再让他们进入实验课堂,从而提高实验课堂的效率,并最终得出合理的实验报告。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应学会观察、比较,在不断的实验中,通过对比发现,学会选取最有效的控制变量;其次通过处理实验数据,发现实验数据的关联性,最后通过实验对比不断分析,最终总结出规律。实验的内容就是需要运用的内容,这就是“学—用—学”高度融合的学习过程,具有很强的连贯性,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科学知识、实验方式和思维范式。
3. 结课时,进行总结和解惑。首先,学生在小组内相互答疑,总结组内学生的疑惑;其次,学生充当小老师讲课,解决部分问题,剩下的问题则由老师进行讲解。此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以实现知识的系统化。
总之,要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就不仅要转变学生的自我认知,让学生重新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定位,养成自我思考,不断怀疑,积极解惑的学习风格;对教师来说,也应进行自我角色转变,进行深度教授,而应以学生为中心,鼓励他们积极提出问题,扮演好学生的辅助者角色。做好这两点后,再关注初中科学课堂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总结能力,让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知识,还能养成追求科学的态度和精神,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 徐波.深度学习与深度教学研究概述[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9).
[2] 王建军.深度学习理念下的有效教学设计——“甲烷”的磨课实践与教学体悟[J].化学教学,2015,(1).
[3] 徐宏武.深度教学和深度学习理念下的课堂实践——以初中科学“蒸发”教学为例[J].物理教师,2018,(8).
责任编辑 范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