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关于什么样的历史课是一堂好课、一堂高效的课,很多人提出了不同的标准,每个人也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本文从生命化、学术化、思维化三个角度探寻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方法。
关键词:生命化;学术化;思维化;历史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陈江锋,浙江仙居县教育局教研室。(浙江 台州 317300)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3-0055-02
什么样的历史课是一堂好课?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杆秤。也有不少专家提出各自不同的参考标准,如叶澜的“五个实”、郑金洲的“十个化”、崔允漷的“教的有效,学的愉快,考的满意”等等。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答案也会有所不同,所以这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笔者试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好的历史课堂应该是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的,教学中历史的生命力要透过历史课堂的生命化来传达,包括学生的生命化、教师的生命化和课堂内容的生命化。
1. 学生的生命化。学生的生命化是新课程的首要原则,而历史课的生命化首先要满足学生生命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生命成长处用力,将学生的生命力展现和发挥作为课堂的引领旗帜,这也是教育的主要目的。教师可通过案例辨析、自由讨论等各种课堂组织方式,对学生进行生命化的启迪教育。
2. 教师的生命化。历史课的生命化讨论往往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很少关注教师的生命化体现。一堂历史课应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忱表现和热爱生命的表达,更应该体现历史教师对生命的理想追求,是教师生命灵魂的体现,反映了教师生命的境界和质量。因此,一堂好课是教师用“一生”的知识经验去备课,也是对教师“一生”认知精华的浓缩。一堂好课不是教师用有限的时空去应付,而是教师用整个“生命”去照亮,这样的课才是教师生命化的体现。而教师不拘泥于教材的设计,更是教师生命化的体现。
3. 课堂内容的生命化。课堂内容的生命化是指课堂内容、形式要经过生命化检验,要尊重师生共同的生命发展需要,历史课本身也要有经受岁月检验的生命力。教师在打造一堂历史课时,除了关注学生与教师的生命需求之外,还要考虑到历史课的内容和形式处理能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否则课堂内容和形式容易变成应付主义、照本主义、形式主义等。有些老师面对较难的历史课知识点,多是“绕开走”的态度,这就剥夺了历史课的生命特征。如学习“自由放任的美国”一课,很多老师无法让学生理解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是什么。这种情况下,教师自己要先熟悉经济理论,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危机各个环节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够从经济危机的表象理解经济理论的内涵,这样才能把握难点,解决学生的困惑。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历史课的最高境界是生命化。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历史课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学术化。历史课应该体现一定的学术背景,具体表现为教育的行为需要符合教育学研究内容,教学的语言需要符合语言学研究内容,而历史课堂中的历史内容则必须符合历史学研究内容。
历史课是一种综合化的学术过程,有其自身的学术规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仅凭经验,更不能照本宣科,不能简单地将历史教材作为课程资源。“不能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有的老师知道不能“唯教材”论,却没有形成正确的教材观。真正的教材要经受学生的检验,更要接受学术的真正检验,经受历史的考验。更重要的是,纵观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历史卷的命题,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学术化趋势。因此,学术化的历史课也是对高考改革的最好呼应。
按照学术化的要求,教师不必拘泥教材,可以追求真理为目标,以学术理解为基础,以为学生服务为宗旨,对教材动一些“小手术”。如:“权利法案”并不是英国的宪法;清朝军机处大臣不是“跪受笔录”那么简单;“冷战”并不是美国采取主动采取的措施;探究“马歇尔计划”对欧洲一体化的作用,等等。这些内容都可以重新解读,让学生获取新的认知,体会学习新知的愉悦。如何增强教师的学术意识呢?最好的方法是阅读。比如,阅读李泽厚,可以增强历史美学的思维;阅读汤因比,可以增强文明区域及文明冲突的思维;阅读黄仁宇,可以增强大历史观的思维;阅读钱穆,可以增强历史与国学的思维;阅读布罗代尔,可以增强长时段的时间思维和整体历史思维;阅读斯塔夫里阿诺斯,可以增强全球视野的思维;阅读尼采,可以增强权力意志的思维。阅读,就是人类进步最好的阶梯。
思维是人脑借助语言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和间接反应的过程。学生的发展实质上是思维的发展,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思维,所以历史课也是思维化的课堂。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四基”,即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充分体现了对历史课价值的全面认识。因此,历史课要精心设计思维探究活动,并使历史课符合思维的发展要求。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丰富的思维活动设计。教师备课时要有一定的预设,而且预设要有一定的深度,不应过于简单粗浅。教师应尽量做到每一个关键环节都有充分的思维设计,并尽可能地考虑学生的自主生成。同时,避免简单情景和简单结论,更要避免流于形式的师生简单互动。以“美苏争锋”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先展示一幅漫画:赫鲁晓夫和肯尼迪坐在氢弹上掰手腕,再让学生观察漫画的细节,通过两个人的衣着、气质、流汗的多少、手的高度等,充分理解漫画的意图,再亮出本课的标题:冰与火的交织。让学生思考冰与火的含义,然后思考为什么是他们、为什么会反目成仇、怎么争、用什么手段等,这样就形成一个思维化的导入。
2. 以生命化为最高原则。历史课要实现生命化目的,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就要通过思维化来实现,这样思维就具有了生命化的高度。教师备课过程中的思维设计和灵感一定要以学生的生命升华为至高点。如教学“美国1787年宪法”一课,一些公开课都以美国“自由”精神为出发点和制高点,围绕“自由”做文章,但其实自由并不是真正的目的,它只是美国人追求的目标之一,美国的立国精神存在于美国人的生命中。教师可以通过史料和影像资料,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他们通过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3. 充分严谨的学术化保证。思维问题不能捏造设计,一定要依据历史学术和其他学科学术研究等。一些公开课的设计缺乏学术和历史依据,虚构时间、人物、故事、课堂环节,这样的设计是虚伪和浅薄的。思维本身是一种知识的积淀和发展过程,知识经过历史课的转化直接成为历史课的思维材料。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教师在课堂上灵感频发,高潮不断,学生很多的生成远远大于预设,在这些课上学生如沐春风,收获不断。究其原因,知识渊博、学术素养高是他们的共同特点。要做到这点,就要不断地阅读,关注学术前沿,多动笔,这是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主要途径,而教师思维水平的提高可以在课堂上直接转化为学生思维的提高,两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生命化、学术化、思维化三者互相交织,相辅相成,可以说是历史课理念与技术的和谐统一。在这三者基础之上,方能形成课堂的“魂构”结构,提供技术模式的保证。教师要先提炼出每一课的“魂”,了解这一课要达到的精神层面目标。“构”是历史课内容的结构、框架,由主线和支线组成,体现内容結构的逻辑性,保证了这个结构的有机统一,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能够理解课堂内容,高效记住内容。假如每一节历史都符合这样的标准,应该可以做到“教师教得愉快,学生学得开心,考试考得满意”,大家何乐而不为?而这不就是我们不断追求的一节好课的标准吗?
参考文献:
[1] 刘铁芳.生命化的历史与历史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1).
[2] 侯继宝.优化高中历史课堂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4,(33).
[3] 刘俊利.用“学术性”增强历史课堂“人性化”的研究与反思[J].历史教学,2014,(6).
责任编辑 秦俊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