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惠
在经济与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当前,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技术是临床经常使用的诊法断方法,已经逐渐成为各大医院中较为常见的方式之一,同时也是对各类肺部疾病进行诊断的重要方式,具有极高的准确率[1]。但是这一方法属于有创检查,在进行这一操作时是往往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将会引发许多的并发疾病[2]。但是随着CT定位、穿刺设备的不断改进及操作技术的成熟,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逐渐有所降低,因此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技术在当下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2]。文章正是基于此,选择了60例患者为对象,对影响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并发气胸的因素进行观察和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选择2018年6月—2018年12月在医院进行了经皮肺穿刺的60例患者为对象。非气胸组患者之中有男性16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年龄在36~74岁之间,平均(46.58±9.77)岁;气胸组患者之中有男性13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年龄在34~76岁之间,平均(46.67±9.51)岁.两组患者之间的上述基线资料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对比。
纳入标准:患者经检查均符合经皮肺穿刺并发气胸的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均对这一研究项目知情且签署了同意书,该研究亦经院内伦理委员会审批[3]。
排除标准:血液系统疾病者、肺部感染者、精神疾病者、进行抗病毒治疗者;其他严重合并症者[4]。
文章中所有患者采用的是院内引进的西门子公司制造的SOMATOM Seusation Open 40 CT,层厚和层级距均为5.0 mm,00kV的管电压,管电流则为Care dose 4D[5]。患者的穿刺点以及进针的路径必须避开肋骨、血管、神经、肺大泡以及胸骨等地方,选择好适当的体表的穿刺位置,对铺巾进行常规性消毒,采取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麻醉患者的局部皮肤至胸壁位置[6]。之后选择好适当的角度从穿刺点进针,然后进行CT扫描,并且对进针的方向加以调整,确认其完全进入患者病灶后则可以将针芯退出,将切割装置换上并且留下患者病灶进行活检,然后在将患者局部的病灶放置在浓度为10%的甲醛溶液中保存并且送至进行病理活检[7]。
(1)观察两组患者的病灶直径、病灶距离胸壁距离以及病灶位置,并且进行详细记录;(2)观察经皮肺穿刺并发气胸相应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如β、SE。
文中的所有数据采取了SPSS 21.0统计软件统计和整合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两组患者之中,并发气胸组患者病灶直径<3cm患者发生气胸的概率显著高于≥3cm的患者,病灶距离胸壁距离≥2cm的患者出现气胸的概率显著高于<2cm患者,病灶位置位于肺下叶者出现气胸的概率显著高于病灶位置处于上、中叶的患者。P<0.05,所有患者差异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具体如下表1所示。
由下表2发现,肺气肿、病灶直径<3cm以及病灶位置位于肺下叶均为这一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所有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如下表2所示。
表1 两组之间患者的单因素分析对比[例(%)]
表2 经皮肺穿刺并发气胸相应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往研究的资料发现,患者进行了CT引导之下经皮肺穿刺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疾病为气胸,这一症状出现的概率大约在5%~64%之间[8]。而需要对患者进行胸腔置管闭式引流治疗的患者出现气胸的概率也在2%~21%之间[8]。患者出现气胸与许多危险因素具有一定的联系,病灶所处的深度、病灶的位置以及进针角度等均为发生气胸的因素[9]。当患者的病灶较小时,将会大大增加其进行穿刺的难度,患者进行穿刺的次数也会有所增加,因此也增加了患者出现气胸的概率。但依据以往研究发现,病灶的大小并非气胸出现的唯一危险因素[10]。当病灶的位置处于较深位置时,患者穿刺可选的路径也增加了许多,患者病灶如若处于患者的肺下叶位置时,其病灶移动的幅度也会随着患者呼吸的运动出现增大的情况,对其进行穿刺的困难也会有所增加,患者出现气胸的概率也会随之增加[11]。由此而来,气胸是经皮肺穿刺中较为严重的并发疾病之一,在临床中却难以避免,因此,医护人员在进行手术之前必须对患者进行各项检查并做好对其的评估工作,如此才可以降低患者出现气胸的概率[12-13]。
在文章中,选择2018年6月—2018年12月在医院进行了经皮肺穿刺并发气胸治疗的60例患者为对象,对其临床治疗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发现,在两组患者之中,并发气胸组患者病灶直径<3 cm患者发生气胸的概率显著高于≥3 cm的患者,病灶距离胸壁距离≥2 cm的患者出现气胸的概率显著高于2 cm患者,病灶位置位于肺下叶者出现气胸的概率显著高于病灶位置处于上、中叶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肺气肿、病灶直径低于3厘米以及病灶位置位于肺下叶均为这一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生肺气肿胀的患者由于其肺组织的弹性要比没有发生肺气肿胀的患者低,导致其肺回缩力发生显著的降低,因此再进行穿刺的时候,就容易导致气胸[12],而针对病灶小于3 cm的患者,肺穿刺的难度系数会增高,其肺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穿刺,因此对肺的损伤也会随着加重;在移动度上,相比于肺上叶和肺中叶,肺下叶的移动度会更大,因此在穿刺时间上,肺下叶所耗费的时间也要过长,进而导致穿刺针的在肺下叶的停留时间也随之增长了,上述因素均会对肺组织造成一定的损伤,增加其损伤程度,因此容易并发气胸[12]。
综上所述,病灶大小<3 cm、病灶距离胸壁距离≥2 cm以及病灶位置位于肺下叶的患者极易出现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并发气胸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