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钰荃
较大的目标是基于多个子目标呈阶梯状逐步达成的。教师在设置课程目标时,需要考虑目标先后的逻辑性与衔接性。如该课程目标中,为了实现学科目标,要求“能够运用自己独特的想象力、情感去创作和表现音乐”,从对音乐要素的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解读,再到基于知识与过程的创造行为,这里的目标形成了由浅及深、相互衔接的有序连接。如下图所示:
鉴于版面限制,上图仅展示了这一目标脉络的一小部分。为实现创作音乐的目的,该课程目标从幼儿园起,学生通过对节拍与重音的身体反应而认识节奏,到3年级通过对音符时值与重音的自由组合而创作节奏型,再到6年级通过音高与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音乐要素的自由组合来认识能够表现情绪的作曲方法,最后基于知识与方法,实现学生创作音乐的目的,可谓层层递进、脉络清晰。
课程目标介于宏观决策与课堂教学之间,一方面受宏观决策的领导,另一方面也需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作为桥梁,课程目标必须与各级指标保持一致。在当时的背景下,处于宏观指导地位的是职业生涯教育目标体系。“生涯教育”由时任美国联邦教育总署署长的马伦(Marland)博士于1971年首次提出,目的是通过教育改革来解决20世纪50年代以来持续出现的失业、辍学、种族歧视与社会骚乱等问题。“生涯教育”关注的重点是学生从学校的各个阶段到工作岗位,乃至整个人生的教育衔接与延伸。因此,K-12年级成为生涯教育计划中最受重视的阶段之一。此阶段的音乐课程目标分为6个维度、23项指标:
1.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在生活中理解、尊重他人与自己的物质与精神利益。
(2)懂得他人理解、认同和尊重自己的基础是自己给予他人同样的理解、认同和尊重。
(3)懂得其生涯的成功取决于与他人的人际关系。
2.对工作的态度和价值观
(1)知道在未来的工作选择中,有着个人、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项因素左右。
(2)知道工作是一项庄严的人类活动,它赋予人们权利的同时也有需要人们履行的义务。
(3)知道自身的幸福生活有赖于他人的付出与工作。
3.生涯教育与整体课程
(1)知道在工作探索、选择与准备阶段获取的知识,能够为自身带来能力的持续提升与个人成就。
(2)能够选择符合其价值观和目标的职业,并实施选定的行动方案。
(3)知道在工作和休闲活动之间寻求平衡的生理和心理原因。
4.生涯探索
(1)能够评估自己的天赋、兴趣和能力。
(2)知道影响其职业选择的主要因素(如社会、经济、教育、文化和技术等)。
(3)知道个体无论在何种行业中,皆能习得有用的能力。
(4)知道各行各业均有准入资格、绩效、健康、态度与教育要求。
(5)知道生涯选择有助于社会身份的确立。
(6)能够通过对各种职业的探索来预设自己的生涯选择。
(7)知道生涯的选择对某些休闲活动的追求有所影响,鱼与熊掌难以兼得。
5.就业准备
(1)能够获取和应用基础技能和行为,应对多种工作的入门级需要。
(2)能够运用如下组织技能:
a.确定任务的目标
b.指定所需的资源
c.概述所需的步骤
d.执行实际的操作
e.评估最终的成果
6.生涯安置与就业
(1)学生能够对劳动市场进行相对客观的评估,以确定其生涯的选择。
(2)知道自己在12年级之后能够获取的教育机会,以及对个人发展和生涯技能提升的意义。
(3)知道自己作为社会竞争成员之一,在监督下独立完成任务的意义与责任。
(4)知道每项任务同时肩负着对自己和对他人的责任。
(5)知道自己在生涯中的纵向和横向移动机会。
我们可以基于以上要求来观察该课程目标在多个目标之下的一致性,如下表所示:
images/BZ_46_213_2786_2269_2855.png态度与价值观知道事业的成功取决于良好的人际关系音乐与生活、价值观能够尊重本文化和其他文化,并珍视音乐对自己和他人生活的贡献音乐的社会价值知道如何运用自己的音乐才能参与社区活动(例如唱诗班、社区乐队等)
(续表)
与美国2014年颁布的《国家核心艺术标准》的宏观指导不同,课程目标指向的是更加具体的目的,旨在为音乐教师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方面提供更加具体的指导。该文件的目的,是从最为具体的课程目标出发,为音乐教师厘清各类目标之间的内在一致性,从而落实宏观标准对实践起到的指导作用,如此一来有效地避免了国家宏观指导标准与音乐教师具体教学实施的分歧,地区层面的指导标准与学校教学规划的分歧,以及教学目标与行为目标、绩效目标乃至生涯教育目标的分歧。
从前文所述美国20世纪教育界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以及为解决问题在21世纪相继提出的K-16年级、P-16年级一贯制等观念,究其最终目的,与我国课程“一体化”的探索相差无几,是为了给学生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搭建起一体化的体系。哈罗德·霍奇金森(Harold Hodgkinson)在《一个系统》(All One System)一书中甚至这样写道:“美国研究生学院的办学优劣,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幼儿园的课程目标。”①作为顶层设计,课程目标是教学过程指向的结果,也是教学评价、实施方式、课程设置等设计中赖以参照的指标,还是整个教学体系中,串联各部的骨架。我们在思考音乐课程一体化时,必然需要考虑目标体系的建设问题。
关于美国“K-12年级音乐课程目标”,笔者从其设计理念与整体结构上总结出如下几点启示:1.地基深挖,从最基本的要素出发,构建由浅及深的目标网络。对此,我们在该课程目标中以任意音乐要素为起点,均可罗列出清晰的目标脉络。如节拍,能够跟随节拍做出身体反应,能够编排节拍与时值设计节奏型,能够通过不同节奏型与音高的组合设计一段旋律,能够在创作的作品中通过节奏型的变换改变风格,等等。而且,音乐要素之间不断结合,还可以形成新的目标,如击打节拍与力度变化的结合达到认识重音的目的;旋律在不同音色与速度的转变中体现不同的情绪,等等。2.遵循问题解决过程的规律。从下位目标到上位目标之间,形成严密的逻辑关联,如:解读信息时的体验性目标到推断与分析时的认知性目标,再到产出阶段的行为目标以及基于知识与方法的创造性目标。3.重视一致性。在生涯教育目标的指导下,音乐课程目标开始注重音乐技能、知识与一般能力的联系性,并在学生获取音乐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设立相关目标。如:想象力,能够在聆听音乐时,想象音乐的“轮廓”;记忆力,能够再现作品中的节奏型,等等。一般能力的培养目标为整个音乐课程目标确立了良好的框架,在逻辑性的基础上实现目标体系的一致性。4.重视价值的挖掘。在该课程目标的设计中,一项课程目标往往不止对应一项学科目标,其目的是赋予每一堂音乐课以更多的教学意义。
基于上述内容,可见该音乐课程目标在结构一致性与知识有序性上有诸多可取之处,但是站在“立好民族的根,筑好教育的魂”这一立场上,该目标体系确实涉及甚微。作为全面育人的学科,我们在思考音乐课程一体化的建设时,还需拓宽视角,从文化的角度、德育的角度去考虑和反思。
在“K-12年级音乐课程目标”中,为使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够终身受用,相对具体的课程目标在生涯目标的指导下,始终遵循由浅及深的螺旋形上升原则。如生涯目标中,“懂得社会分享与协作”目标的达成,需经历观察、体验、团队协作、团队分享、社会实践等几个阶段,在协作与分享对象上由家人、同伴、教师再到社会人士,由近关系到远关系逐步递进,学生在此之中要遵循由认知、理解、实践、习惯养成到价值观形成这一过程。我们在音乐课程一体化的建设中,如何实现全面育人,尤其是在音乐教学中,实现德育、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多重目标时,是否需要遵循儿童认知发展规律,怎样达成循序渐进的设置,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去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注 释
① Hodgkinson, H. (1985).All One System: Demographics of Education, Kindergarten through Graduate School.Washington, DC: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Leaders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