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蕴怡
摘 要: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在日常教学中加以实践,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是当代语文教学应遵循的一个教学原则。文章对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做出了思考,提出引导学生品味、积累课文中的美词佳句;引导学生从课文索题,打开写作思路;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个人感悟用文字记录下来;鼓励学生尝试创作文言文等教学方法,以探求读写结合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作文教学;阅读教学;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设置“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这个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包括文学阅读与文学写作两个方面,其中“文学写作”方面,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包括三点:一是了解不同文学体裁的特征。二是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三是注意分享与借鉴。鼓励学生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根据需要,用杂感、随笔、评论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并随时分享。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领地,阅读教学则是中学教学的主阵地,如何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的双赢局面是我们应该认真探究的一个问题。
一、身在荆山须识玉——引导学生品味、积累课文中的美词佳句
现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丛书无论是必修课本还是选修课本都选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很多选文都可作为写作的范例,可以发掘出大量写作方面的隐性价值,如语言表达、写作技巧、篇章结构、思想内容等,充分利用这些现成的资源,用阅读推动写作,以写作促进阅读,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在教授《拣麦穗》这篇课文时,笔者重点让学生品析这么一个情节:卖灶糖老汉为了保护大雁的梦想,一次又一次地来看望大雁,给大雁送来灶糖,“灰姑娘”一样的大雁,有了对于未来的向往。张洁在写这种境界时,用词是十分准确的,如:“你为啥要嫁我呢?”“我要天天吃灶糖。”“不等你长大,我可该进土啦。”“你别死呵,等着我长大。”在这段对话中,“进土”一词是卖灶糖老汉专对大雁表达自己年老将死的委婉说法,它既是一种民间的说法,也是一种符合儿童心理的说法。张洁用这诗一样的语言,赋予人物之间的童话色彩,而这样的童话色彩使散文忧伤的情调变得美丽动人。
在平时的阅读课上,笔者都比较重视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批改他们的习作时笔者也尤其关注他们的美词好句。如:“那时候的天瓦蓝瓦蓝的,底下几个只套了件短背心、穿条黑短裤的孩子便在船上闹了起来了。时而‘噔噔噔地跃上了甲板,追逐所谓的水手,又或‘哧溜一声从船尾高高直直的滑梯上冲下来,讨伐那些个叫嚷着的‘海盗。然总有不留神的时候,‘啪哧一声,轻而易举便埋进了底下被太阳炙烤熟了的沙子里,一口沙一脸尘那是常有的事,于是跌倒的孩子‘呜哇便哭开了……未等大人劝上两句,掌舵的孩子一吆喝:‘水手各就各位!启航咯!哭着的孩子便一抹脸上的泪,‘噔噔噔几步又跃上了甲板,簇拥在桅杆下,朝着底下的‘海盗们龇牙咧嘴地笑嚷着,一张张脸红扑扑的,嘴角咧着的笑意映着金灿灿的阳光甚是夺目。”这是李婉婷同学的一次练笔,描绘的是一群孩子在玩打仗游戏的场景。她注意动作细节的描绘,用了一连串的动词:“跃”“冲”“讨伐”“埋”“哭”“吆喝”“龇牙咧嘴”“笑嚷”等,并配上“噔噔噔”“哧溜”“啪哧”“呜哇”等拟声词,生动地再现了一群天真的小男孩追逐打闹的情形。每当碰到类似的好作文,笔者都会摘引下来在班里朗读,也会利用课室的黑板报或年级橱窗进行展示,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
二、为有源头活水来——引导学生从课文索题,打开写作思路
在平时每周一练的作文训练中,教师经常会为题目的设计而烦恼,其实往往因为教师忽视对教材的挖掘,忽视以课文为例子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可以演变成很好的作文训练题目来进行片段写作训练。如学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一文,沈从文先生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展示了少年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遇到的趣人和趣事,品味这些富有情趣的细节,可以深刻地领会到“大书”(大自然和人间生活)对沈从文的人生观所产生的影响。于是,笔者就设计了一个作文题目——《我的童趣》,让学生写一个作文片段。学生通过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把其中一个有趣的生活片段用生动的语言记叙下来。收上来的作业让笔者有很多的惊喜。
在教授完《苏武传》后,笔者结合课后的练习题让学生对“苏武持节牧羊”这个情节来个扩写,要求是在紧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然后转化为文字。这样的训练,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回归,进一步去分析理解课文的内容,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知人论世明心智——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个人感悟用文字记录下来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尤其像传记这一类体裁的文章,笔者都会以多样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传主的生平和重要的生活片段,或讲述传主的逸闻趣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产生深入了解传主的欲望。在此基础上,由于被选编到教材中的传主都是历史上的杰出人才,他们都有着不平凡的经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些传主的经历,有助于学生探索人生奥秘,定位人生方向,同时笔者也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个人感悟用文字记录下来。
四、读写结合寻快乐——鼓励学生尝试创作文言文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师要“为理解而教”,要运用多种教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智力特点,最终让所有的学生掌握一种新思想,并能以多种不同的方式重新呈现和运用。从素质教育理论看,传统教学方式过于强调教师的教,学生是接受性学习,忽略了人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观感受和长效发展;素质教育强调“人本、生本”思想,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某些素质发展的内容加以合力吸收,从而师生互为主体。在素质教育的价值追求背景下,课堂有效教学更关注学生语文的智慧和能力的形成。所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尽管高考考纲只要求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并不要求创作文言文,但让学生尝试古文创作可以激发他们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在高二上学期,学生进入《唐宋散文选读》这一选修课的学习阶段,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时间增加了,在学完第三单元——书信单元后,笔者布置学生用文言文的形式给自己仰慕已久的古代文人写一封200字左右的信,交流一下各自的兴趣或者经历,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精选课文中的名篇佳句作为写作的样本
鉴于大部分高中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只是处于一个中等的水平,所以对于创作往往只是停留在一个模仿阶段。创作时要做到“有章可循”靠的就是教材中的经典课文。如《阿房宫赋》《后赤壁赋》《与微子书》等课文,有许多对称结构的句式和用比喻形象说理的写作手法,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閱大战于逐鹿之原,未喻其乐且适也。”诵读和鉴赏这些佳句时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在进行文言文创作时有一定的样本可以模仿。
(二)作文命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笔者在设计作文命题时尽可能地紧扣文本,根据单元的内容与体裁来进行设计。例如学完选修二第三单元——书信单元后,笔者布置学生给自己仰慕已久的古代文人写一封书信,鼓励学生在所学的课文中找到写作的灵感和思路,并要求他们在文章后面补充这个文章的翻译,以巩固他们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学生刚开始时对这个作业显得信心不足,迟迟不敢下笔,这就迫使他们去重温所仰慕的古人的作品,再去熟悉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去尝试运用文言文这种特殊句式进行写作。那一段时间,课室里兴起了一股学习文言文的风气,同学之间利用课余时间相互切磋,当遇到精彩的语句时,及时向老师推荐,并在语文课上念给全班同学听。
令笔者惊喜的是,学生交上来的作文都文言味十足,他们最喜欢给王维写信,这种训练比做100道题目还更有效。笔者把学生所写的一些佳作集结成一本集子在班里传阅,这对学生也起到一种鼓舞的作用。
创作文言文这种方法只能适用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毕竟,作为一种新的尝试,它能令学生发现到自己学习文言文的潜能,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内容。就阅读和写作的关系而言,写作是阅读的最终目的。让学生自己去亲近,主动地进行学习,在阅读学习和作文学习过程中,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感受经典的魅力,能够使阅读和作文的教学更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