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所指与权力映射
——《离婚》中“屁塞”意象解读

2019-07-12 10:46蒋宗萍深圳大学广东深圳518000
名作欣赏 2019年9期
关键词:能指离婚所指

⊙蒋宗萍[深圳大学, 广东 深圳 518000]

一、引言

《离婚》是鲁迅《彷徨》中的一部短篇小说,写于1925年。1925年,军阀割据混战,尽管封建帝制已经覆灭,但在部分地区,落后的封建腐朽思想文化仍存。《离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作而成,鲁迅同年所作的杂文《从胡须说到牙齿》中对类似文化现象亦有简单提及。《离婚》中的“屁塞”意象看似难登大雅之堂,但是在小说中充当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屁塞”这一意象,鲜少有作家使用,此意象在鲁迅笔下众多诸如月、黑暗、动物等常见意象中也显得较为另类。小说中,鲁迅对“屁塞”这一独特的意象着墨较多,足以说明它对于《离婚》这篇小说的重要性。笔者认为,《离婚》中“屁塞”意象的设置极为巧妙,解读这一意象对于《离婚》一文的理解、对鲁迅意象分析思路的开拓也有一定帮助。笔者将尝试从语言学、符号学以及权力话语的角度对“屁塞”意象进行解读,以便能够较为清晰地分析这一意象的隐含意义及功用,请见下文。

二、多重所指:意象意义的层次性

罗兰·巴尔特的神话学认为,符号在第一个层次的能指和所指的基础上,可以成为第二个层次上的能指,从而产生新的所指。所以,在分析“屁塞”这一意象时,要探讨它的能指和所指的对应关系,也要侧重分析它所具有的多个层次的意义,笔者认为“屁塞”意象具有基本的三个层次上的意义,这三个层次的意义分析参考了罗兰·巴尔特的神话系统图示。

“屁塞”的第一层能指是“屁塞”这一个词汇,而其所指是它最简单、直接的定义。如小说中所写,鲁迅已经把这层意思直接传达给了读者:“这就是‘屁塞’,就是古人大殓的时候塞在屁股眼里的。”

这一层意义我们单看鲁迅在文中的叙述也能够有初步了解,因为它是我们惯用语言中对于“屁塞”的大致定义。能指“屁塞”的所指是某类有着特殊用途的玉石,在古人大殓时被用于塞进死者的肛门中。结合注释资料,容易了解道:“古代人为保持死者尸体长久不烂,常会用小型的玉、石等物塞于其口、耳、鼻、肛门等处。塞住肛门的就叫作‘屁塞’。”所以“屁塞”简言之是为保存古人尸体所使用。

第二层意义是在第一层意义上发展而来,即此时“屁塞”这一词语及其定义结合后,成为了新的能指,同时指向了更高一级的所指。“屁塞”的材料是玉、石,而它的功用是古人大殓时塞入肛门中用于保存尸体的。由此可以推知以下信息:第一,“屁塞”由专门制造的光滑玉、石制成;第二,“屁塞”的用途是用以保存古人尸体以免于腐朽;第三,“屁塞”是封建仪式性的物品,它在古人大殓的丧葬仪式上使用,因此它必定不是一般百姓所使用的物品,只能为贵族所拥有。从这三点信息出发,将“屁塞”及其作用和材料特征等视为一个符号整体,则可以引申出新的一层的含义。“屁塞”是具有仪式性的丧葬器物,它为保存古代贵族阶级尸体不被腐坏而存在。尸体如果不进行特殊处理,过了一段时间便会自然腐坏,逐渐消亡。因此,屁塞在此的实际功用昭然若揭:“屁塞”是古代贵族阶级拥有的,被认为能够使本应腐朽和灭亡的东西继续延续下去的某物。它不单单是七大人手中的玩物,实际上还暗含着对封建腐朽文化中本应腐朽和灭亡的事物予以保留和延续之意。

而第三层意义,同样是在第二层意义上发展而来的。上文中已经说明,“屁塞”及其功用引申出“屁塞”实际是将封建腐朽文化中本应腐朽和灭亡的内容予以保留和延续某物,这一引申意义与第一层意义中“屁塞”一词及其定义结合,又形成了第三层能指。而这一层能指与前两层不同,它已经超出了“屁塞”作为“物品”意义,指向了小说中所描写的人物——七大人。

首先,七大人外貌中“圆”“红润”“油光发亮”等特征与用于制作“屁塞”的玉、石相近。鲁迅在介绍七大人时,首先描述了他的外貌,且看引文:“虽然也是团头团脑,却比慰老爷们魁梧得多;大而圆的脸上长满了两条细眼和漆黑的细胡须;头顶是秃的,可是那脑袋和脸都很红润,油光光地发亮。”

爱姑在小说中曾对慰老爷的外貌也进行过评价,可以在此进行一个简单的对比。爱姑眼中的七大人形象是“团头团脑”“大而圆”“油光发亮”,脑壳和脸色“红润”的。七大人外貌与其他“团头团脑”的人相比,脸色和脑壳都更为红润,也显得更加油光发亮。上文曾谈论过,“屁塞”多由玉、石所制,又因为它的功用特殊,所以必须是经过打磨的光滑的玉、石。此处七大人的外貌总体而言圆润、鲜亮、富有光泽,与制成“屁塞”的玉、石外观特征大致相符。

其次,从七大人在爱姑离婚风波中担当的角色来看,他表面上主持公正,实则是为维护封建礼教的权威,这与“屁塞”让本应腐朽的事物继续保留和延续下去的实际作用吻合。虽然当时封建帝制早已灭亡,妄图复辟帝制的运动早已失败,但封建腐朽文化在被肃清殆尽之前,仍有一批拥护者试图将其保存和延续下去。七大人正是这些拥护者之一。七大人出场后介入爱姑事件的唯一一次发言仅仅是将赔偿金提高了十块钱,并且他以“公婆”名义对爱姑施压,用威胁性的语言来反驳爱姑的主张。本质上他站在爱姑丈夫的一方,同时也顺遂了爱姑父亲的图财心理,是对封建夫权和父权的支持。所以说,七大人在离婚闹剧中发挥的作用,也是对本应灭亡的封建腐朽文化的保护和延续,这与屁塞的引申意义是一致的。因此,在第三层意义上,“屁塞”实际上影射的就是七大人这个人物的形象。脱离了“屁塞”,七大人的人物形象便有所缺失,乃至失去个性特征。而鲁迅在此用“屁塞”来指称七大人的形象,无疑在这个小小的意象中实现了强有力的讽刺效果,这足见鲁迅运笔功力之深。

三、权力映射:意象对权力话语关系的隐喻

“屁塞”不仅有如上所说的多重所指意义,它还是小说中能够体现权力本质及其运作方式的关键意象,具有以下两方面重要作用。其一,它使得无形的权力拥有了一个具体形象或代表物,因而让权力变得可以感知;其二,它有助于揭示权力/知识的运作模式,从而有助于揭示小说的权力话语关系。

(一)使无形权力有形化

权力本身是无处不在的无形之物,但鲁迅的小说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权力的“影子”,原因在于他将权力放置于具体的人、物之中,借此突出了权力的地位。“屁塞”是古代贵族阶级所能够拥有的物件,它是权力的符号,是无形权力具象化的产物。在《离婚》中,七大人随时把玩着“屁塞”,并且把“屁塞”放在鼻子前摩擦,他甘愿用鼻子去接触用于塞住肛门的屁塞,并不是单纯地爱好这个玩物,更是通过对“屁塞”病态般迷恋,表现他对封建权威的追捧和敬奉。此处“屁塞”象征封建贵族阶级的权力,七大人手中握着“屁塞”也就掌握了这样的权力。

从小说中的一个细节处,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笔者的观点予以说明:“慰老爷接过‘屁塞’,坐下,用指头摩挲着,转脸向木三说话。”自这段描写过后,直到七大人再次发话之前,慰老爷在一直充当主持者的角色。慰老爷从七大人手中接过“屁塞”后方才发话,此处本不必要添加这一描写,但鲁迅仍是写了。正是因为“屁塞”在此处并不仅仅是一个把玩的物件,而是权力具象化的体现,它有必要在此充当一个话语权交接的标志物。慰老爷从七大人手中接过“屁塞”,也就代表着七大人把话语权暂时转交给慰老爷。于是,慰老爷才可以在七大人发话之前担任主持者的角色,率先与木三父女对谈。

(二)揭示权力/知识的运作模式

如福柯的观点,“所有权力的操作——所有一个实体让另外一个实体去做什么、去成为什么、以特定方式去行动的手段——都是基于知识话语形式的”。《离婚》中,慰老爷对爱姑的劝说并未生效,而七大人出场却解决了这场纠纷,正是因为七大人在此过程中建构起知识话语才保证了权力的有效行使。七大人的知识话语中包含着三个主要知识元素,这些知识元素迫使爱姑在权力的威压下逐渐丧失主导权,最终放弃自己的主张。

首先,关于“屁塞”的知识让七大人获得“知书识礼”的权威形象。“权力存在于知识的形式中,或者知识就是权力。”由于一般人对于“屁塞”都不甚了解,所以七大人一开场就详细介绍“屁塞”,把一系列诸如“新坑”“水银浸”等词语搬到台前,这些冷僻的知识显得七大人“学识”丰富,直接给爱姑等人造成震慑。关于“屁塞”的知识很快受到了周围人的关注,慰老爷和几位少爷聚在一块,显示出对“屁塞”的浓厚兴趣。

爱姑见此场面,认为不光是慰老爷,连读过“洋学堂”的少爷也被压得如“瘪臭虫”,仿佛不在场似的。七大人没有端出士绅阶级的架子,也没有威严肃穆的开场白,仅仅是一段关于“屁塞”的研究就已经把其他人震慑住了。他通过建构起关于“屁塞”的话语,给其他人以一种“知书识礼”的错觉。此外,他这一段与爱姑事件基本无关的论述,也让爱姑放下了对于权力的警惕心理。

其次,关于“外洋制度”的知识,让七大人有了反驳爱姑的依据。七大人对爱姑所说的只此一段话,而这段话中以“外洋制度”为由,试图用西方的知识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七大人征询尖下巴少爷的意见,也是为了增强知识的可靠性,以此实现权力的强化。

最后,关于鼻烟壶的“暗号”知识,让七大人的话语权力彻底发挥了效果。七大人先是一句“来兮”,把木棍似的蓝袍子黑背心男人给呼唤进来。在场所有人对与七大人这句“来兮”的目的一无所知,这是七大人自己所设下的“暗号”。由于这一知识无法被顺利解读,爱姑产生出极大的不安全感,立刻露怯。自此,七大人所建构的知识话语通过三个元素的堆砌得以顺利完成,权力也在这种知识的支撑下发挥了强大作用,迫使爱姑自认理亏。

鲁迅通过对“屁塞”的书写,在七大人出场之时就已经将权力与知识的共谋展现在读者面前。然而关于“屁塞”对权力话语建构的作用,到这里实际上还没有被完全揭示出来。此处鲁迅明显地用“屁塞”这一意象中的“小知识”交代出知识与权力共谋,引发出的是对“大知识”的思考。这里的“大知识”集中体现小说题名中写的“离婚”。小说虽然一直在说“离婚”,但与我们所理解的经由法律裁定的“离婚”有着本质区别,它实际上不过是普通的乡村纠纷。离婚一词是具有西方知识色彩的词,它来源于西方婚姻制度,在这篇小说中离婚所涉及的却是封建礼教和秩序的规约。这表明西方知识在乡村中有“名”无“实”。结合七大人的言行,他在说服爱姑时也运用了所谓的“洋学堂”中的知识,足以见得,西方知识融入乡村生活中,被有权势的乡绅、士绅阶级当作权力的工具。这里映射出当时西方知识尽管已经开始东渐,但它尚未能够得到普及,被部分士绅阶级利用,以实现知识和权力的共谋。

四、结语

《离婚》中,貌似“不值一提”的“屁塞”意象,未能引起学界广泛关注,但在文本中的作用不可小看。“屁塞”意象具有基本的三层所指。“屁塞”一词作为第一层次的能指,本身的定义非常浅白。然而当“屁塞”一词与它的材料、功能等方面定义结合后,形成了新的能指也就拥有了新的所指——它具备了“保护和延续封建腐朽文化的某物”的引申含义。而这样的引申含义加之第一层意义中的“屁塞”一词及其定义,再次结合成新的能指,最终指向了同样为维护封建礼教而诞生的七大人的形象。此外“屁塞”意象在小说文本中也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是七大人所建构的知识话语中最初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正是由于有“屁塞”的出现,七大人才得以在最开始就树立起权威的形象,利用知识话语实现权力的运作。小小的一个意象,折射出鲁迅对当时乡村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反映出乡村权力话语的整个运作过程。同时,能够让我们认识到,在当时的中国乡村,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尚未得到广泛普及,启蒙之路任重道远。因此,“屁塞”这一意象不仅在《离婚》中有着特殊意义,对人物的塑造有着重要作用,对于我们理解鲁迅意象的设计匠心,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都有着一定作用。

① 此处关于“屁塞”的能指和所指意义层次的划分考参考罗兰·巴尔特“今日神话”理论中神话符号学系统图示及其解释,该图示及相关阐述,笔者见于[英]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徐亮、陆兴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69页。

② 鲁迅:《离婚》,收录于《鲁迅文集·小说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29页。

③ Klages M.

Literary theory:A guide for the perplexed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43页。

④ 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入门》,李平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第8页。

猜你喜欢
能指离婚所指
趣填51
遗忘者
《解忧杂货店》中的后现代时间观
论《伤逝》中的含蓄意指与双所指现象
英国和欧盟:注定艰难的“离婚”
如果英国和欧盟真的“离婚”了……
语言与文字:艺术视野下的文字与图像关系研究之四
火柴迷宫